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岳阳楼 遐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0 21:10: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西安晚报                                                                                                                                  2016-10-29 04:25:26

洞庭湖 东方IC供图
  ◎张琦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岳阳楼。
  少年时期,我就向往这座楼,向往这座楼下的浩瀚湖水。
  千古岳阳楼,雄踞古城岳阳西门城墙之上,四柱,三层,盔顶,纯木结构,没有用一钉、一铆、一砖、一石。整座楼高19米,红栏,黄瓦,朱柱,如意斗拱,檐牙高啄,风铃摇曳,金碧辉煌,气势雄伟。
  初秋,清晨,丽日,和风,我登斯楼,凭栏远眺,八百里洞庭奔来眼底,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瀚海般的云梦泽,从远古走来,一直伸向天边。湖面上,渔帆点点,船艇往来,江鸥翩飞,锦鳞游泳。目力所及,一方小岛矗立湖心,如青螺,如盘髻,如玳瑁,那就是娥皇、女英庐墓所在的君山。脚下,岸边,湖畔,暗绿色的洞庭波涛,自天边涌来,拍击着古老的城楼岩壁,也轻拂着枝叶浓绿的依依垂柳,在远道而来的我的心上荡漾,泛起阵阵涟漪,涌起层层波澜……
  一
  我登岳阳楼,心有两不解。
  一不解,范仲淹是否到过此处。过去对此争议颇多,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庆历六年,撰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确实没有到过这里。他当时刚从西北延安守边归来,在河南邓州任职,并没有莅临此地,也就不可能登上岳阳楼一抒胸臆。但他接到好友滕子京的作书邀请,凭借自己的正直人格、高尚情怀、崇高理想、远大抱负,以及人生感悟和深沉哲思,在远方的邓州小城,情动于中,一挥而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旷古奇文、千秋名篇。其中所写洞庭湖、岳阳楼一带的地理、风物特征,有20多种、30多句,专家学者称,这20多种,种种属实;30多句,句句皆真。一个从未到过此处的人,仅凭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丰富的想象,就能如此逼真地写景状物,简直不可思议。那么,范仲淹此后是否到过岳阳楼呢?史书典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也有学者认为范仲淹晚年很可能到过岳阳并登临岳阳楼,但这并没有明确佐证。无论如何,斯人、斯楼的情缘,很值得我们后人细细揣摩品味了。
  二不解,滕子京是否“贪官”。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疑案,曾激起多少波澜。此事,先有朝廷御史予以弹劾,指称滕子京在镇守泾州抵御西夏时,“费公钱16万贯”。而范仲淹、欧阳修等名臣为之声辩,称滕子京将公款用于增添兵力、侦探敌情、慰劳援军、犒赏部伍、祭奠亡者、抚恤家属等。但朝廷仍将滕子京谪贬岳州,史学家司马光所著《涑水纪闻》仅凭传闻予以记载。也因此,关于滕子京是“贪官”、范仲淹“美化贪官”的议论,不绝于耳,尤其在盛行写翻案文章的今天,更是时有所闻。但《宋史·滕宗谅传》说:“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馀财。”特别是当年受命“勘鞠”此案的官员,也是当时对滕子京的有力弹劾者,费了许多工夫,数番内查外调,结论竟是“滕子京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入己”。而在千年以后,1992年人们发掘滕子京墓,发现其墓甚简,墓内随葬品仅“一块砚台,一串水晶珠,几枚铜钱”而已。这些,都已为滕、范二公力证清白,两人冤案可以休矣。
  这两不解,连同其中的人物、史实、思想和理念,都给这座楼、这湖水,蒙上了一层神秘奇幻的色彩,带来了一段悠远深沉的联想。
  二
  我登岳阳楼,心里有所念。
  岳阳楼,曾为三国东吴名将鲁肃训练水兵的阅兵台,唐开元年间,贬谪此地的中书令张说开始兴建此楼,1400年来,岳阳楼屡废屡兴,重建次数多达32次。其间,达官显宦,文人骚士,迁客谪人,纷来于此,而最著名者,滕子京,范仲淹,杜甫,数子而已。
  滕子京,北宋名臣,曾于西北守边,处事果决,临危不惊,深得范仲淹赞赏。庆历四年春,他“负大才,为众所嫉”,贬谪岳州,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勤劳任事,承旧制,重修岳阳楼;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修筑偃虹堤。时人盛赞滕子京在岳州“治最为天下第一”,这也佐证了范仲淹称赞他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需要指出的是,他重修岳阳楼,没有动用朝廷库银,也未“敛财于民”,全靠偿还的债款和富户捐输。当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百姓士人欢欣道贺,他却只是“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这是何等悲怆,何等情切,何等激愤。滕子京谪守岳州三年,庆历七年调任苏州,他离开岳阳,仅仅三个多月不幸病逝,时年56岁。
  范仲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代表人物,他能诗善文,转任四方,卓有政绩,并开创了“庆历新政”。“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千百年后,默读文句,令人神往。他“布衣为名士,治州为能吏,处边为名将,在朝为孔圣”,他镇守延安,屏障西北,国防为之巩固,对方为之震悚,西夏敌兵称他“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当地百姓纷传“军中有一范,敌军为之惊破胆”。战事不利时,仁宗皇帝指着地图说,“有范仲淹出兵驰援,朕就不愁了”。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一篇《岳阳楼记》,凡368字,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册上,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间。
  杜甫,一代诗圣,同样是一位践行“先忧后乐”理念的人物,一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唐大历三年,他挈妇将雏,舟出三峡,于暮冬时节抵达岳州,登临此楼,写下震古烁今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其后,他流落于潇水、湘水,辗转于衡州、潭州,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他在生命的暮年,乘一叶扁舟,飘零于湘水之上,由长沙北返途中,身患沉疴,在岳阳附近的舟中,不幸去世。如今,后生小子的我,登临此楼,默念其诗,无限感慨,那一种苍愤,那一种沉痛,那一种激越,穿越时空,横跨千古。
  从古代的贤臣良将,到当代的仁人志士,无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抑或“风雨暗神州,男儿急国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些痛于国仇,心忧百姓,情系天下,“先忧后乐”,矢志为民众谋幸福的人,永远为我们所景仰和怀念。
  我站在岳阳楼,看那烟波浩渺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天光碧海映入眼帘,历史风云激荡心胸。“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在我看来,这眼前的,不是长江水,也不是洞庭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不尽的英雄血……
  三
  我登岳阳楼,心中有所思。
  文以楼著,楼以文传。一篇《岳阳楼记》,其写景状物,探究人心,立意卓著,心气高远,着笔跌宕,语句铿锵,有囊括四海之意,吞吐八荒之心,标志着有宋以来,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崭新精神风貌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文中所抒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独立思想和高洁人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和忧患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哲理思想和旷世精神,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魂魄,成为全体中国人衷心仰望奋力企及的精神高地,树立了中华民族精神史上永远的丰碑。
  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这座楼,这湖水,屹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它们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哲理,超越千年,历经风云,涤荡着世俗的尘埃,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来到这里,面对浩瀚湖水,默诵《岳阳楼记》,经受着人文精神的洗礼,锻造着正直高洁的人格,培植着丰富充盈的情怀。更有多少文人墨客、贤达之士,在这里奋笔挥毫,抒发胸臆,由此,名楼之内,旧富题咏,代增篇章,辉映古今。
  秋日的阳光下,岳阳楼是那么的庄严静穆、光华灿烂。楼上,楼下,庭院中,来自各地的游人熙熙攘攘。人们在这里缅怀圣贤,沉思默想。时已过午,我仍俯流连,步步寻芳,心中默念着那些不朽的诗文名句。
  少年时读《岳阳楼记》,顷刻成诵,时至今日,仍能脱口而出,原因无他,盖世华章,铭刻于心。千百年来,古今名人吟诵此楼此湖的诗句,曷可胜数。杜子美的吴楚乾坤之诗,沉郁顿挫,千古绝唱;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壮观,撼人心魄;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大境化小,清新隽永;黄庭坚的“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欣悦豪爽,姿态奔放。而由此上溯,屈原大夫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雄沉远大,藐视千古,直指未来。
  围绕斯楼、斯湖,名联隽句更是不可胜数。“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当属翘楚,其他佳作也历历可观:“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眼前忧乐谁无意,天下江山此最雄”“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鲁肃兵轻,范公文远,万般气象观今日;滕王歌歇,黄鹤踪杳,十面湖山上此楼”。尤其是为纪念杜甫所建的“怀甫亭”上的那副楹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更是历来为人们所吟诵,所称道。
  最有名的,当属那副著名的长联了,“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副长联,102字,直可与滇池边大观楼上的那副长联相媲美!
  漫步沉吟,体味遐思,不知不觉,红日西斜。洞庭湖拍岸的涛声,连连回响耳边,一波波,一声声,好像在警醒我们:人生的意义,就是自觉地向着理性和光明迈进,摒弃那横暴恣肆,弃绝那冷漠阴暗,远离那自私卑微,告别那庸碌无为,无论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抑或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都应志存高远,见贤思齐,心底坦荡,砥砺修身,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正直和善良,纯朴和高尚。
  黄昏将近,金碧辉煌的岳阳楼,沉沉落日里,夕阳反照中,更显得华美雄壮。极目远眺,浩渺无垠的洞庭湖波浪翻涌,极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之美。湖畔,垂柳旁,市民游人戏水嬉闹、散步游玩;广场上,后羿斩巴蛇的巨大雕像,透射着英雄的气概;城楼里,是繁盛热闹的美食夜市,人们品尝湖鱼,购物赏玩,兴致盎然。是啊,我们的生活,人类的生活,本来就应该这么美!
  怀着深沉的思绪,夕阳下,薄暮里,我离开了岳阳楼,告别了洞庭湖。但我想,我还会再来的,第二次,第三次……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11-1 23:16:31 |只看该作者
滕子京,北宋名臣,他重修岳阳楼,没有动用朝廷库银,也未“敛财于民”,全靠偿还的债款和富户捐输。当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百姓士人欢欣道贺,他却只是“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这是何等悲怆,何等情切,何等激愤。滕子京谪守岳州三年,庆历七年调任苏州,他离开岳阳,仅仅三个多月不幸病逝,时年56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05:55 , Processed in 0.00810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