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餐桌上的文化与情感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09:24: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历代名士中,我最喜爱的一个群体是“竹林七贤”,喜爱的原因很简单,文人自古不爱抱团,多故作清高,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好基友,并不算多,况且“人多了乱,龙多了旱”,7个人能喝到一块去,以喝酒、纵歌为最大乐趣,堪称奇迹。7人当中,嵇康是安徽宿州人,阮籍是河南尉氏人,王戎是我老乡,山东临沂人……这哥几个是怎么聚到一块的,详细情节不得而知,但怎么分的大家都知道,因为政治分歧,他们闹掰了。所以竹林七贤带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好好吃饭,别谈政治。

  中国人喜欢扎堆吃饭,这事儿是从皇帝那儿开始的。皇帝请吃饭是顶层的聚会,竹林七贤的吃饭是古代中产阶层的抱团,其实在中国民间,集体吃饭更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久远的不说了,在我童年时,1980年代前后的农村,邻里之间就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饭香,谁家蒸了白馒头,谁家包了韭菜鸡蛋馅的水饺,谁家炖了一锅令人馋掉牙的下水,在空气里随便闻一闻就知道。孩子们的鼻子最灵,发现空气里有不一样的香气,循着味儿就过去了,别人家的看家狗都撵不走。多数时候谁家饭好吃,就在这家就地解决了肚子饿的问题,少数时候,邻居们是会端着碗把好吃好喝的送过来的。要是平时在吃饭方面有迎来送往的交情突然中断了,那一定是两家发生了深仇大恨。


  我记忆中最美的味道,当属奶奶做的“布袋饭”。所谓“布袋饭”,就是在家里大锅煮粥的时候,用布袋子装半袋子米,在粥里煮。粥煮熟的时候,稀薄稀薄的,大人们喝稀粥,吃咸菜,啃煎饼,小孩则去分享那袋子“布袋饭”。虽然从来没独吞过一整袋子的“布袋饭”,总是要与弟弟妹妹们一起来瓜分,但几个孩子一起,小心翼翼地去体会米饭的味道,已经永远地写进了童年的美好回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中国的饭局,充满了仪式感,被提炼出来那么隽永的文化味道,也灌注了如此众多的情感元素。互联网让年轻人变成了一个个孤独旋转的个体,饭局文化也变成了人手一个手机刷朋友圈、抢红包,好好地吃顿饭,居然变成了一件难事。


  有时候真想穿越到古代,或者回到30多年前的童年,体会一下吃饭作为一个盛大节日的味道啊。
      源自《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 10:56 , Processed in 0.01041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