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人的过年方式你知道多少 悦读圈 2017-01-15 01:11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4:57: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陶子

【作者简介】陶子,70末女子,喜欢读书用文字书写心情,即使岁月变迁初心不改。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年复始,万象更新,全家团圆,共享新年。新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而且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依照传统习惯,新年是一个时段,它包括初一到十五,在我国北方地区甚至到二月二才结束。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昵帽。”每到岁末大人孩子心里都很期盼新年的到来。
窗外烟花满天炮竹连声,屋内全家围坐吃着饺子看着春晚,刷着手机抢着红包,走亲访友,拜年探望,这是现代人的过年方式。那么古代呢,他们当时虽然没有这么多现代文明,但过年的方式却比现在热闹的多。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我国古代北方明清时期的过年民俗。
腊月常年暖尚遥,喝完腊八粥就开始进入年节状态,北京童谣这样传唱: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祭灶)
(一)祭祀灶君
大年就进入倒计时,人们忙着备办年货,祭灶送神。
每年农历十二月上旬时起,街上的年货就逐渐多起来,有许多灯摊,人来人往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
小年开始祭祀灶君,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北京人用糖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等祭祀灶君,用草料供灶君马,因为灶君要上天汇报一年来家中百事,人们祈祷灶君:“好多说,不好少说”。

(祭灶时,给小儿买饴糖即胶糖、麦芽糖,以求上天降好事。)
清朝之前,小年祭灶都在腊月二十四,在成书于宋末元初的《梦粱录》中,记载“(腊月)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的记载。但是清朝建立之后,皇家通常选择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清史稿》上著“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

(写春联)
(二)贴春联
迎接新年时,无论朝廷民间都重视门庭装饰。明朝遗民史玄的《旧京遗事》为我们记载了明朝皇宫张贴门神春联的情景:在新年前几天,北京皇宫内就颁赐特制的钟馗神像给诸位皇亲国戚,这些钟馗像以绢为材质,大约三尺高,用素木边框,装成小屏,上缀铜环,以便悬挂,“最为精雅”。
春联的正式命名并改用红纸书写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有一年除夕,朱元璋下令不论公卿士家还是寻常百姓,门上必须张贴一幅用红纸书写的春联,称为“万年红”。
因为“红”与“朱”同意,意味着朱姓子孙永远统治天下。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用红纸书写的春联才开始兴盛起来。

(贴门神,新的一年,将军保吉祥。)
“长安之春,满千万户矣”。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清朝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春联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春联的意蕴也逐渐由驱鬼辟邪转化为春节喜庆娱乐的一种载体。
乾隆题月华门:瑞启日中,霞映龙墀晴色迥;春来天上,烟融凤阙曙光高
乾隆题永祥门:东华灿烂日初昇,紫气常依晓殿;北阙辉煌云正丽,祥光遍护春台

(年夜饭)
(三)年夜饭、守岁和压岁钱
大年除夕午夜交子时(或五更时),是新年到来的时刻,明朝人在五更时起,焚香,燃放爆竹,开门迎年。北京皇城宫内人将门杠向院内地上抛掷三次,称为“跌千金”。然后饮椒柏酒,吃扁食,扁食就是后来的饺子。
明朝北京人也有不吃扁食的,他们吃年糕。明朝年糕已经是新年的时令佳品,早上起来盥洗完毕后,就要吃黍糕,曰“年年糕”,谐音“年年高”。

(儿孙长大又一岁,长辈给压岁钱。)
清代北京过年食俗更丰富多样,在清朝中期,伴随着朝野上下,人们献椒盘,饫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到晚清时,吃饽饽成为迎年的第一食品,无论贫富贵贱,均作白面菜肉饺子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在除夕这一天的早上,宫廷,一般吃的是黄米饭、饽饽、年糕等,花样繁多,种类达到几十种。除夕这天的午饭往往要下午四点开始,而晚宴则是最重要的一餐,晚宴摆在保和殿或干清宫,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龙大宴桌。
“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用来厌胜驱邪、表示亲情爱意。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点心,或嬉笑玩耍、温情细语,静待天明,一起守岁。

(古代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给主人送去祝福。)
(四)拜年
清晨迎来新年后,接着是贺年、拜年。顺序是先家内,后家外。
明代北京元日拜年习俗盛行朝野,“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明代京城拜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见面跪拜,如果人们在路上见到亲友也会下车,在路中叩头拜年。明北京宛平人,晨起由家长率家人奴仆,拜天地、祖先,给上辈祝寿,然后互拜。并用三牲熟食祭祀,纸钱供于祖先牌位前。然后打扮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
另一种拜年是一种客套的礼仪形式,明朝中期京师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间为了表达新年问候,而又不劳烦主人,就以送贺帖的方式,作为年节应酬的礼仪形式,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帖;也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门帖的。

(年三十,放爆竹。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人们在鞭炮声中辞旧岁迎新年。
新春佳节,正月初一一早,人们一见面,都要作揖道喜,祝福“拜年”。
康熙《宛平县志》载:“正月元旦,五鼓时,百官之朝,行庆贺礼。民间亦盛服焚香,礼天地,祀祖考,拜尊长及姻友,投刺互答,曰拜年。”
先拜天地神祇,其次拜祖先,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尊卑长幼依次相拜。对辈分高的,晚辈要行大礼,而长辈则要给孩童压岁钱。一家人拜毕后,还要出门拜亲朋好友,甚至一年中无多来往的人,也在节日期间拜访一下,以示未忘。

(除夕黎明打粪堆,求万事如愿。)
(五)闹元宵
最热闹的要属元宵节,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又称“上元节”。
明代元宵节又增添了耍狮子的娱乐项目,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当时灯节耍狮子、放烟火、鼓吹弹唱,挤挤杂杂,大街小巷,通宵以乐。
在历朝帝王中,以明朝朱姓皇帝对元宵节最为看重,并极度嗜好灯会,可以说,中国古时的正月花灯就数明朝闹得最欢了。
有史载,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应天(今南京)后,为庆贺当年的元宵节,他招徕天下富商,放灯10日。当时的南京城内盛搭彩楼,并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一时蔚为大观。

(元宵节,走百病摸门钉。多走走去百病。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北京东华门辟两里长的灯市,从正月初八起,至十五达到高潮,十七日结束,每晚花灯、烟火照耀通宵,鼓乐杂耍喧闹达旦。
贵贱相还,贫富相易贸,人物齐矣。
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正月十五赏花灯)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则只有三天,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清代诗人姚元之写《咏元宵节》诗曰:“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灯火璀璨,明月清朗,宝马香车,翩翩公子美貌小姐。
古人的过年方式热闹吧,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走吧,回家过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8 05:30 , Processed in 0.00905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