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文凭都没有,却被誉为几百年难遇大师! 2017-02-06 16:30
他是官三代,也是富三代, 从小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 就读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名校, 却很不“争气”,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 在没有文凭的情况下, 他竟然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历史学家, 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 他是盖世奇才, 是全中国最博学的人, 被誉为三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师! 他,就是陈寅恪。 ![]() 1890年7月3日清晨, 陈寅恪在长沙呱呱坠地。 他的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 被曾国藩称为“海内奇士也”。 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 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 ![]() 这是陈宝箴1895年人湖南巡抚时推出新政微服私访的便服原照 父亲陈三立是诗坛泰斗, 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 并称“晚清四公子”。 ![]() 徐悲鸿所画的陈三立 和其他不学无术, 挥霍无度的公子哥相比, 他简直是贵族界的一股清流。 这个官三代,富三代, 不喜欢玩乐,也不喜欢奢侈, 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读书!!! 别的小孩在玩耍的时候, 他在安静地坐着读书; 别的小孩已经呼呼大睡的时候, 他把头蒙在被子里偷偷看书。 是个名副其实的读书狂! ![]() 1896年,陈氏兄妹合影。右一为陈寅恪。 1898年,陈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戊戌变法失败, 慈禧垂帘听政, 陈宝箴父子因在湖南率先变法, 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 政治生命彻底结束。 陈宝箴便带着全家返回祖籍南昌。 陈三立从此远离政治, 一心寄情于诗词。 在家专心教子女们四书五经、英文…… 正是因为父亲的教育, 小小年纪,他就有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 陈宝箴领诸孙及重孙合影于南昌(1899年),左二为陈寅恪。 1902年,陈寅恪才12岁, 陈三立就将他送到了日本, 求学于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患足疾回国治疗。 后考入上海复旦公学。 在这里,他苦学德语和法语。 ![]() 留学日本时的陈寅恪(中) 从复旦公学毕业后, 他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西洋游学之旅。 家境富裕的他,却坚持省吃俭用, 每天吃干面包,穿破衣服, 剩下的钱都用来买书。 他的足迹遍及日本、德国、美国等国, 他就读过柏林大学、苏黎士大学, 也读过哈佛大学、巴黎高等政治学校, 在这些世界一流的学府里, 他皆以天才闻名, 但直到游学结束, 他却从未获得过一个学位。 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 他说: “考博士并不难, 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 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 获取知识是他全部的目的, 他走的是跟别人不同的路。 正因为如此,他具备了梵、巴利、 英、法、德等二十余种语言能力, 他还学习物理、数学…… 是中国人中阅读德文原版, 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的第一人。 在每所名校,他都能以天才而闻名! ![]() 陈寅恪用各种语言做的笔记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 欲聘四位大师,以培养国学之栋梁。 中国近代美学开创者王国维是第一位。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第二位。 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第三位。 第四位导师聘请谁呢? 教授吴宓推荐:“陈寅恪可担此任。” 校长曹云祥不知陈寅恪,便问梁启超: “这个人是什么文凭?有什么著作?” 梁启超说:“没有文凭,也没有著作。” 曹说:“不是博士,又没著作,这就难了!” 梁说:“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一起,不及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最后成为了第四位导师。 ![]() 陈丹青《国学研究院》局部,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吴宓 既没有著作,也没有闪光的文凭, 这样的人怎么能有本事当导师呢? 所有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 到清华大学任教的第一天, 他先是送给学生们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 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 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 王国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读书顾问。 那清华大学的学生们便是, 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溥仪的同学了。 这副对联让学生们听了如沫春风。 他又说: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四不讲,是他讲课的最高境界! 这也太霸气了?试问天下谁能做到! 果真他一张嘴,学生就彻底服气了! 他的学问纵横古今、贯通中西。 他迅速掀起了一阵“陈寅恪热”。 校内校外的学生都慕名而来, 而且经常这些学生一转头, 发现自己的教授们, 竟也坐在后面的位置上,听得入迷。 吴宓教授风雨无阻,堂堂必到。 哲学专家冯友兰,朱自清等, 高水准的教授都跑来听他讲学。 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也说: “听他的课,是无法比拟的享受。 在中外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 国外只有吕德斯,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因此北大学生尊称陈寅恪为 “太老师”,意为“教授的教授”。 因为他出身名门,又富有学识, 学生们还称他为“公子中的公子”。 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吴宓却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由衷佩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胡适在日记中称他是:“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大师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当时的北京学术界,分为 本土派和留洋派两大阵营, 两排互相看不起彼此, 但无论哪一派, 对陈寅恪都是恭恭敬敬的。 这在当时的学术界是极为罕见的。 他的学问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清华大学这方天地, 还远远无法让他发挥出自己所有的学识。 ![]() 他不仅是国内的大师, 还是世界的学术权威。 有一次,他在英主讲东方学与汉学, 欧洲各国汉学家云集于此, 但能听懂他的课的学者寥寥无几, 因为他广征博引,更引用多门语言, 一般学者在他面前,根本抬不起头。 中国学者蓝文征是陈寅恪的学生, 有一天他在日本一家餐馆吃饭, 遇到了白鸟库吉等许多日本著名历史学家, 其中一位刚从东北拿回一张中国地契, 说是三百年前明末的东西,供大家传阅。 大家看后都赞叹不已,没有异词。 等传到蓝文征手里时,他却说: “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绪时文件”。 白鸟听到后很惊讶,要他再看看。” 蓝文征坚定地回答说: “这纸是清末流行东北的双找纸, 又厚又粗,不是明纸; 钱的单位用吊,这是清制。” 白鸟听完后很服气,他问蓝: “你认不认得陈教授?” 蓝说:“陈寅恪先生,那是我恩师”。 ![]() 白鸟一听竟马上隔桌尊敬地向他伸过手来, 一改之前高高在上的态度, 这位日本史学界的权威人物, 在日本被捧得跟太阳一样高。 却在听到他是陈寅恪的学生后, 马上变得恭恭敬敬的。 为何他唯独对陈寅恪甘拜下风? 原来有一次他研究中亚史问题, 遇到困难,写信请教德、奥学者, 却无人能解,直到找到陈寅恪, 问题才解决了。 白鸟感慨道: “如无陈教授的帮助,可能至死不解。” 他学术了得, 而转眼间,已经三十好几了, 除了他的父亲为他的婚姻大事着急 他的好友赵元任也为他着急。 1925年,陈寅恪到清华教书时, 已是年届35的大龄“剩男”。 当时,很多人为他牵线搭桥, 但陈寅恪总是“无甚感觉”。 1928年,一位老师闲聊时请教陈寅恪, “我爱人的好友家中挂着一幅字, 署名‘南注生’,这南注生何许人?” 陈寅恪答:“必是灌阳唐景崧之孙女。” 陈寅恪读过唐景崧所著的《请缨日记》。 “南注生是清朝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别号。” 陈寅恪对这幅字非常感兴趣, 便向郝更生提出,希望拜访其主人。 一拜访,果不其然, 字主叫唐筼,正是唐景崧之孙女。 两人相识后,竟一见钟情。 1928年,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 唐筼 结婚后十年, 他俩一共生了三个孩子, 有趣的是,三个还全都是女儿。 分别为: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流求”“小彭”,取自琉球、澎湖岛名, 都与《马关条约》中割台条款有关。 可见陈寅恪骨子里流淌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 1939年,陈寅恪夫妇与三个女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北平即将落入敌手。 他的父亲陈三立忧国忧民, 做梦都曾大喊“杀日本人”。 看着一个个城市相继沦陷, 这位老人心生绝望,开始绝食, 五天后,就忧愤而死。 陈寅恪悲痛欲绝, 国事,家事,让他难以承受, 当时他正患有眼疾, 右眼视力因诸多压力急剧下降。 他被诊断为右眼视网膜剥离, 医生说要及时入院手术治疗,不可延误。 若接受手术治疗,需疗养一段时间。 但继续久留,他怕会遭到日本人逼迫, 成为亡国奴。 就算瞎了,他也不愿在沦陷区教书。 他毅然放弃手术治疗, 带着妻女,离开北平, 决心用惟一的左眼继续工作。 ![]() 一家人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跋涉了11个省,搬过10余次家, 最令他痛心的是,在战乱中, 他视为宝贝的书籍文稿都被毁了, 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他的命运也如无根之萍,四处漂流。 1938年,他在西南联大任教, 突然警报响起,日军要轰炸了! 人们惊慌得都急忙逃跑, 陈寅恪眼睛不好,走得十分缓慢。 曾经踹过蒋介石的狂人刘文典, 已经和学生走到防空洞口, 突然想起陈寅恪视力不好,跑路不方便。 于是立刻领着几个学生回去找陈寅恪 当发现陈寅恪正在人群中乱摸时, 立刻对学生喊: “保护国粹要紧,保护国粹要紧。” 据说向来秉性狷介的刘文典, 还给身旁的教授估薪水: 陈寅恪值四百大洋,他值四十, 朱自清值四块, 沈从文最低,连四毛钱都不值。 1939年,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 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 可就在赶往英国的路上 二战爆发了,他被迫暂居香港。 1941年冬,香港沦陷, 陈寅恪不得不困居九龙半年。 这期间陈寅恪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 不得不典衣卖物,靠朋友接济。 当时,有日本学者给军部写信: “不可为难陈寅恪,务必照顾陈家。” 日本司令部便派一个叫松荣的日本人 做中日文化协进工作, 要陈寅恪为他们修订历史教科书, 便带着日本宪兵送面粉给陈寅恪。 陈寅恪和夫人力拒, 宁愿饿死也不吃日本人的米面。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日本宪兵一边往屋里搬面粉, 他和夫人就一边往外拖, 最终拒绝了日本人送来的面粉, 陈寅恪拒绝同敌人修订历史教科书。 不久,日本人又想请他 到沦陷区的上海或广州任教, 并曾出资四十万元, 请他办东方文化学院,他冒死拒绝了。 只要他答应日本人的要求, 全家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领着高薪,过得舒适而体面, 并随时可以得到日军的保护。 但他却以“拒绝”二字,挡住了“幸福”。 一家人每天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 之后历经艰辛才偷偷潜出香港, 先后到广西大学、中山大学任职, 不久后移居燕京大学教书。 高度近视的左眼, 生活贫苦导致的营养不良。 他在这样的情况下, 竟然还能在学校窄小的出租房内, 就着昏暗的灯光, 完成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 日本投降后, 他应牛津大学之请到伦敦再治眼疾, 没想到,英国医生给他下了, 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 希望而去,失望而归。 他辞去了聘约,返回祖国。 ![]() 1947年,陈寅恪与王力 1948年8月, 重返清华时,他已双目失明。 校长梅贻琦劝他休养一阵子, 陈寅恪不从:“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 梅贻琦不忍见失明的陈老来回奔波, 便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让学生到陈宅上课,陈寅恪应允。 每天上课,他便让人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然后坐到椅子上,闭眼或睁眼开始讲课。 他在课上叫学生朗读课文, 哪怕读错一个字,都必须重读。 再小的脱漏也逃不过他的耳朵, 那些文章典籍就像长在他心里一样。 ![]() 1948年12月,北平被解放军重重包围。 国民政府开始了“抢救学人”的活动, 蒋介石逃到台湾前, 曾派胡适、傅斯年等人力劝, 甚至亲自登门劝他一起去台湾, 离开大陆后,又多次派专机来接他, 但都被他坚定地拒绝了。 ![]() 1949年时,他同样坚定地拒绝了, 毛泽东邀其入阁的要求。 到台湾后,蒋介石一直很后悔, 自己没能将国宝抢救出来。 他只问学问,不问政治, 他也不愿为过优越的生活, 而离开自己的祖国。 安稳的日子还没过上多久, 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浩劫就开始了。 ![]() 中山大学陈寅恪故居 他成了重点打倒对象, 当时他身患多病,双目失明、膑足, 但是那些造反派没有放过他, 两夫妻的工资被冻结, 屋内被贴满了大字报, 从房门、墙上糊到衣柜、床头。 听妻子念完大字报,陈寅恪一声长叹: “我搞了一辈子学问, 想不到落了个‘不学无术’的评语。” 一群学生冲到楼下,要把他抬出去批斗。 所幸系主任刘节及时赶到:“我是他的学生,他身上有的毒,我身上都有,斗我就行了!千万别斗他!” 学生粗暴殴打刘节,还问他有何感受。 刘节回答:“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 知道陈寅恪不能看,但可以听, 造反派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一种摧残手段。 每当召开大型批斗会, 便将几只高音喇叭吊在陈宅屋前屋后, 名曰“让反动学术权威听听革命群众的愤怒控诉”。 这个办法果然收到奇效, 患严重失眠症与心脏病的陈寅恪, 本来就得依靠安眠药才能入眠。 如今几个“怪物”整日在耳边嗷叫, 便再也难以安睡,再也无法做学问。 梁宗岱夫人在《宗岱和我》一书中, 有这样一段关于陈寅恪受摧残的描述: “一听见喇叭喊他的名字,就浑身发抖……” 1969年初,陈寅恪一家被扫地出门, 迁至中大一所四面透风的平房居住。 此时的他,身体衰弱得已不能吃饭, 只能进一点汤水之类的“流食”。 1969年10月7日, 陈寅恪走完了79年的生命历程。 ![]() 陈寅恪墓 仅仅相隔45天, 唐筼也追随陈寅恪而去。 生也相随,死也相随, 这也许就是世上最美好的爱情模样吧! 当初拒绝了蒋介石的力邀, 不知在他生命的最后, 是否也曾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他躲过了无数炮火, 挺过了日军的侵略, 却没能熬过这人间地狱。 才华在寂静中造就, 品格在波涛汹涌中形成。 这位枯坐书斋的冷静学者, 外表虽朴实无华, 内里却光华流转。 ![]()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是陈寅恪坚守的信念, 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