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琼瑶:别抢救,别祭拜,“孝顺”不是一种绑架 2017-03-18 19:4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9 22:30: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宽窄说: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唯有豁达,能登彼岸。智慧感恩,大孝至简,有来有往,无惧无憾。
  3月12日,79岁的台湾女作家琼瑶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约3000字,详细介绍了她对死亡的态度,交代身后之事,并特别发出几点声明叮咛儿子和儿媳——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最后再次强调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尊严地死去就好。
  她对死亡的态度无疑是超脱的:时间到了,为我欢喜吧,我终于走完了这趟辛苦的旅程。
  尽管琼瑶是无神主义者,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最后殊途同归;真正有高度的灵魂,冥冥中会有相通的结论;真正正确的路,不问形式,不问出处。
  而我更关注的是,是她对儿女们的温柔:
  不做七,不公祭,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要出殡。
  等到后事办完,再告诉亲友我的死讯,免得他们有意见,造成你们的困扰。
  恳请你们用正能量的方式,来对待我必须会来临的死亡。

  独立而通透的人,不挣扎
  很多评论说,这是极致的风花雪月,不顾他人眼光的虚荣,这是逼儿子不孝。
  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是琼瑶的独立和通透,她给孩子松绑,让孝顺不带拖累,没有绑架,只有纯粹的真实的,情感的流动。
  世人总觉得,写情感的人情绪化、敏感、反复无常,殊不知写情感的人,正是看过了太多故事,看到了人性,懂无常,懂孤独,也懂悲悯。
  毕竟,看透生死算什么,她早就活成了女王。
  如果你了解琼瑶的一生,你会知道她是一个勇敢、坚强、爱过也错过的人。这不是她第一次提及死亡,面对死亡。她第一次写下遗书是16岁,因为数学考了20分,不堪父母责罚,吞食整瓶安眠药。她第二次试图自杀,是爱上比自己大25岁的中学老师康南,大学联考落榜,她以绝食抗争,换来的是父母震怒,跑到学校大闹,康南被解雇,并永远不得在台北教书。顺便说一句,这个故事是《窗外》的原型。
  琼瑶自幼出生书香门第,也因此受到家长严厉管制,这导致她后来的文学作品,父母都有强势的形象,她大力歌颂为爱私奔,突破原生家庭的主题。
  这些经历,让她比较早面对过死亡,对死亡有过深刻的认知;也让她明白,自己与原生家庭,虽然有深刻的联结,但从整个人生看,终究是两条独立的路。
  琼瑶本身经历过两段婚姻。第一段因为女强男弱而分开,第二段背负过长达十余载的小三骂名。《庭院深深》、《归人记》、《流亡曲》都反应了她的动荡和思考,感情里的劫难,是她付诸笔尖的灼热和敏感之源。这是琼瑶式的真诚。
  琼瑶上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是因为跟于正打官司。2014年,76岁的琼瑶,跨境向大陆业界默认的“编剧洗稿”现象宣战,她打赢的不是500万的官司,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推进了大陆版权保护的进程。这是琼瑶式的倔强。
  我们现在总在说女性独立、女权主义,其实有很多前辈做的比我们好,比如琼瑶。这个标准是——一辈子以琼瑶的身份活着,不止于妻子,更不止于母亲。
  琼瑶是那个时代的“台湾女子图鉴”,她红过、爱过、抉择过、斗争过、思考过。
  琼瑶为什么有这样豁达的生死观?因为她品尝过春的青涩、夏的热烈、秋的收获、到冬天万物归寂的时候,她才坦然可以接纳,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所以,她可以跟孩子们说:“认真而体面的告别,是我给你们,最后的温柔。”

  孝顺,不该是一种绑架
  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死观中,所谓孝顺,很大程度会在处理长辈的身后事里体现。
  我有一个朋友,她老公是福建农村的。有一天,她问我借钱,借50万,我吓一跳,我说:“你要买房吗?”她说:“不,我要给我公公办丧事。”
  什么样的丧事要花费五十万?细问之下知道,原来她老公农村那边的风俗,丧礼的隆重程度,直接代表了孩子的孝顺程度。
  送葬队伍短的几百米,长的几公里;讲排场搭拱门,你搭20个,我就搭50个,最多的一家搭了200个;十几个青壮年抬着红色的花车打头阵是常态,有的还要租豪车……
  朋友不是富裕家庭,但公公唯一的遗嘱是,活到这个岁数全村少见,搭台子唱戏7天、全村人白吃白喝7天,是必不可少的。
  同事的老公也很为难,做吧,家里贷款都没还完,为了面子花费七位数不可理喻;不做,父亲认为他不孝的缺憾,会永远压在他心里,让他喘不过气。
  听说,最终他们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但这件事,成为横在夫妻间的一道坎。
  朋友跟我说,以后绝对不要让孩子,承受这样的道德压力。
  养儿防老,在传统观念里,孝顺是一个有用的东西,需要证明,需要回报。
  比如,孝顺的标准是:在病人断气以后,全家大小立刻要嚎啕大哭,丧事要办的风光体面;在此之前,是儿女服侍床前,所谓养儿防老,端屎端尿,才不枉自己抚养的心血,才显示出儿女的知恩图报。
  其实,这一切在现代社会,都会面临挑战和改变。
  医学意义来说,普通人的死亡,都会经历“病痛”到“失能”,失能就是无营养、无动力的生命延续,这个过程一般有八年。
  在现代社会,让儿女停下工作,停止自己的奋斗,停止小家庭的繁杂,奉献8年,就算他们能做到,是否觉得自己舍不得?
  我偷偷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医疗最高限度,不是说高于这个钱无法承受,而是高于这个医疗限度的治疗,痛苦一定大于所得。
  我失去过至亲,体会过那种看着至亲至爱去忍受毫无尊严的痛苦却无能为力的感觉,到了后面,成为一种挣扎,一面希望他早点离去不要如此被折磨,另一面又为这种感觉万分愧疚。
  这些感受,人到中年,我们都将体会。
  我不想孩子去面临这些痛苦,或者说,希望他尽量少地面对这些痛苦。
  亲密关系是不需要拿来普告天下,证明它的价值。这么多年的相处,亲子关系亲密与否,我早已经了然于心。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很大程度就是:养老不是我对你的要求,我的事我自己尽量负责,你负责你的健康幸福就好。
  每个人都在老去,时间不会放过谁。
  怎么死未必每个人都有选择,但怎么看待死,每个人都是有选择的。
  琼瑶说:“生是偶然,死是必然”,这样“懂得放手,享受此刻”,会让她通透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我很钦佩她这种“让我们好好告别,你在这一边好好生活,别让我担心;我在另一边,会安然离去”的大智慧。
  感谢她年轻的时候,奉献了那么浪漫的情爱,老了,还奉献生死观。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温柔的提醒,提醒我们——好好对待死亡的唯一方式,就是好好活着。

  文/伊姐,14岁出版小说集,18岁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30岁出版畅销书,专注明星专访十余年,分享光影中的感悟,关于亲子、关于婚姻、关于爱。
  来源:宽窄之道(ID:kuan-zhai)中国新日哲学微刊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2 04:03 , Processed in 0.00776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