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收入揭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11:58: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核心提示:据学者陈明远计算,“鲁迅在上海生活的整整9年间(1927年10月-1936年10月)总收入为国币78000多元,平均每月收入723。87元(合今人民币2万多元)”。这是10年前数据,大概相当于今天每月人民币4万多元,算得上高级白领了。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张守涛,原题:《鲁迅vs胡适:赚钱、花钱、理财谁更厉害》
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文章,做过鲁迅和胡适之间的比较,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却少被提及,那就是从理财的角度来比较两人,看看他们谁更能挣钱、谁更舍得花钱、谁更会理财。
谁更能挣钱?
要说起挣钱手段和收入,那鲁迅和胡适比起来,肯定是甘拜下风。从1912年到1919年,在教育部当小科长的鲁迅只有工资收入,每年大概3000元左右,还经常被欠薪。1920年开始,鲁迅在北大和女高师兼职上课,总算有了“外快”。但“外快”收入很少,1921年,他的讲课费只有88元,还不到一个月的工资。随着名气渐长,鲁迅开始有稿费收入,1923年稿费收入达69元。随后鲁迅的稿费剧增,到1924年“外快”已超过工资,这一年稿费700多元、讲课费800多元,而到手的工资只有1095元。1927年,鲁迅辞职,开始做专职撰稿人,稿费、版税、编辑费再加上“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每月300元的进账,让他的收入大大提升,1927年鲁迅年收入3700多元。据学者陈明远计算,“鲁迅在上海生活的整整9年间(1927年10月-1936年10月)总收入为国币78000多元,平均每月收入723。87元(合今人民币2万多元)”。这是10年前数据,大概相当于今天每月人民币4万多元,算得上高级白领了。
而年少成名的胡适在抗战前收入颇丰。1917年,还没拿到博士学位的胡适就被邀请到北大任教,月薪280元,“此为教授最高级之薪俸”,可供当时北京五口之家的穷人开销三年。此时,刚工作的胡适收入已高于比自己大十多岁的鲁迅。而他的稿费收入也要比鲁迅的高得多,报刊上发文稿费达千字六元(鲁迅文章稿费一般为千字两元),出书的版税则为15%,这应该是民国知识分子的最高标准了。1928年12月,胡适收到亚东图书馆的一张账单,上面写明了胡适几种书籍的版税和稿酬,共计收入近3万银圆,合今人民币约120万元,顶得上鲁迅好几年的收入。
学者余世存在《胡适:中产以上》一文中写道:“20世纪30年代,胡适、鲁迅都步入了收入的黄金期。但鲁迅的收入月均六七百元,约今2万人民币,胡适的收入月均1500元,约今5万人民币。”总体上,胡适的收入要超过鲁迅一倍多,堪称金领。
谁更舍得花钱?
因为前期收入不高,鲁迅原来生活得并不轻松。1925年,鲁迅在他的名文《灯下漫笔》中记录了他10年前的一次兑换钱的经历:“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因为教育部欠薪,鲁迅还和同事们参加讨薪游行,并为了养一大家子而不断借债。1924年5月,鲁迅买下阜成门内西三条破旧的小四合院,共花费1000银圆左右。其中,有八百元是他向友人许寿裳、齐宗颐借的,一直到几年后才还清。直到最后十年,鲁迅才算得上“财务自由”,开始适当地享受生活,租住独幢的三层楼,经常看电影、下馆子,给周海婴买各种最新玩具……
而胡适因为收入丰厚,一开始就出手阔绰。27岁时,他请北大朋友吃饭,一顿饭就花掉了60元,相当于今天的3000元左右。他租住的钟鼓寺14号四合院有17间房屋,雇有五六个佣人。虽然富裕,但胡适自己的生活也算不上奢华,日常用餐都是夫人江冬秀自己下厨,且胡适不吃零食,不常吃水果,平时穿的衣服大多是长衫。
那胡适的钱都哪里去了?大多用在交际和助人上了。胡适之所以租那么大的房子,就是因为朋友把他的家当成文化、学术交流中心了,林语堂曾说:“在北平,胡适家里每星期六都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甚至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友人,石原皋、胡成之等亲戚长期住在胡适家里。
对于有经济困难的人,胡适基本上都是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如汪静之曾多次写信向胡适求助,仅1922年一年就向胡适借了140元,相当于今天的五六千元。林语堂到哈佛读书获得的“北大奖学金”2000元,其实是胡适自己掏的腰包。哪怕是一些并不相熟的年轻人,胡适一般也都有求必应。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这是获利最多的一种投资。你想,以有限的一点点的钱,帮个小忙,把一位有前途的青年送到国外进修,一旦所学有成,其贡献无法计算,岂不是最划得来的投资?”
谁更会理财?
原来,胡适把资助他人当成了投资。的确,这可能如胡适所言“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胡适资助的汪静之、林语堂、顾颉刚、罗尔纲等人后来都成为大才,“我的朋友胡适之”更成为很光荣的流行语。但是,这种大手大脚的理财方式会让自己发生“经济危机”,胡适后来就常常窘得很。
随着抗战的爆发,教授们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胡适也逐渐走向拮据。胡适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时,月薪五百四十美元,在消费水平较高的美国算不上高收入。刚到美国,胡适大病一场,花费了将近四千美元,更让胡适的手头紧了很多。抗战胜利后,他任北大校长,“但是我所拿的薪津,和一个银行练习生差不多。”胡适有次请前来拜访的学生吃便饭,“圆桌上一小砂锅汤菜,一小碗白饭,二个馒头”而已。1949年到美国后,胡适有段时间主要收入是讲演,因此也赚不了多少钱。后来当了两年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胡适年薪也仅五千多美元,当时常“以芽菜豆腐款客”。1958年开始,胡适任台湾“中研院”院长,每月收入也就两千多一点,胡适想替夫人在台北市租一所小房子,却连押金都付不起,每次生病住院医药费都告急,乃至总是坚持提前出院。
晚年,胡适曾多次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年轻时要注意多留点积蓄!”这的确是胡适理财上很大的教训,有钱就花,没有远虑,不重积蓄,必有“近忧”。相对而言,鲁迅则是理财高手。1928年,他对一位朋友说:“处在这个时代,人与人的相挤这么凶,每个月的收入应该储蓄一半,以备不虞。”几天后,鲁迅又说:“说什么都是假的,积蓄点钱要紧!”虽然鲁迅也经常出钱资助学生、友人、年轻人,但鲁迅对钱还是很看重、在乎的,每笔收入、支出都会在日记中记录,甚至为此和学生李小峰对簿公堂而要回了2万元版税,还当了国民政府“大学院”特约撰述员而每月白拿300元。早年尝过贫穷滋味的鲁迅对自己的生计有着务实的考虑,使得他的收入越来越多。由此,学者陈明远说道:“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他的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
“金钱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撑物,有了良好的品格、高深的学识,便是很富有的人了”,胡适的这句话当然正确,但鲁迅所言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也很正确。像鲁迅一样多些赚钱的途径、多些积蓄,进而物质、精神双丰收,或许更可取些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13:16 , Processed in 0.0072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