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于1936年的《沁园春·雪》为何9年后才发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05:05: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历史照耀现实                        2017-06-16 12:10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飞赴重庆,参加和谈。
在重庆期间,主席利用空余时间,看望、会见各界人士。这其中,就有老朋友、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
在柳亚子登门拜访后,9月6日,主席一行到沙坪坝南开中学回访柳亚子先生,相谈甚欢之际,柳向主席索诗,主席就把早年间创作的这首《沁园春·雪》书赠与柳亚子。
柳亚子看到这首词后,大喜过望,连呼:“大作!大作!”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柳亚子先生对这首词倍加推崇、评价极高,盛赞作者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
随后,在10月11日也就是主席离开重庆的当天,在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一首和词。
只见和词而未见原词,于是文化界人士多方打探,其中有部分捷足先登之士从柳亚子处抄得原词,并流传开来。当时在重庆《新民报》任编辑的吴祖光也通过不同途径抄录了几份,相互核对确认后于11月14日在《新民报》上发表,并附上了一段倍加推崇的按语,云:“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等等。

至此,这首已创作九年有余的词作一发表就大放异彩,轰动山城,各报社相继发表评论近20篇,和词50余首,叹为观止。
陈布雷看到后,也深受震撼,赞其:“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创作背景《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
2月的陕北,正值隆冬。月初,连续几天的鹅毛大雪纷纷扬扬。2月7日,登高望远,这雄浑壮阔的北国风光激发了主席的写作豪情,回到驻地后,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地写就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
因主席当时未与别人提起过这首词,也没有发表,故无人知道。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14:48 , Processed in 0.00808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