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汪曾祺:我的父亲 2017-06-18 06:53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18:06: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父亲行三。我的祖母有时叫他的小名“三子”。他是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生的,故名菊生(我父亲那一辈生字排行,大伯父名广生,二伯父名常生)。字淡如。他作画时有时也题别号:亚痴、灌园生……他在南京读过旧制中学。所谓旧制中学大概是十年一贯制的学堂。我见过他在学堂时用过的教科书,英文是纳氏文法,代数几何是线装的有光纸印的,还有“修身”什么的。他为什么没有升学,我不知道。“旧制中学生”也算是功名。他的这个“功名”我在我的继母的“铭旌”上见过,写的是扁宋体的泥金字,所以记得。什么是“铭旌”,看《红楼梦》贾府办秦可卿丧事那回就知道,我就不噜苏了。
插图:晓色为扬州名菊,我父亲善画此种,须层层烘染极费工。我今所作乃一次染,略罩粉,略得其仿佛耳。 丙子深秋 曾祺记
我父亲手很巧,而且总是活得很有兴致。他会做各种玩意。元宵节,他用通草(我们家开药店,可以选出很大片的通草)为瓣,用画牡丹的西洋红(西洋红很贵,齐白石作画,有一个时期,如用西洋红,是要加价的)染出深浅,做成一盏荷花灯,点了蜡烛,比真花还美。他用蝉翼笺染成浅绿,以铁丝为骨,做了一盏纺织娘灯,下安细竹棍。我和姐姐提了,举着这两盏灯上街,到邻居家串门,好多人围着看。清明节前,他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只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绢糊的,他用药店里称麝香用的小戥子约蜈蚣两边的鸡毛——鸡毛必须一样重,否则上天就会打滚。他放这只蜈蚣不是用的一般线,是胡琴的老弦。我们那里用老弦放风筝的,家父实为第一人(用老弦放风筝,风筝可以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子”)。
我很想念我的父亲,现在还常常做梦梦见他。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相干,我梦里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场,不知道怎么会搀和进来了。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载一九九二年第八期《作家》
(本文摘自汪曾祺先生 《文与画》中《我的父亲》片段)
内容简介:
汪曾祺说自己的写作态度,只是“给人间送一点小小的温暖”,而他“的画画,更是遣兴而已。所画多是‘芳春’——对生活的喜悦”。但其实他的字是颇有功底的,画也多有趣味,虽是平常花鸟,却时时给人一种闲适蓬勃之感。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多种。
我父亲行三。我的祖母有时叫他的小名“三子”。他是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生的,故名菊生(我父亲那一辈生字排行,大伯父名广生,二伯父名常生)。字淡如。他作画时有时也题别号:亚痴、灌园生……他在南京读过旧制中学。所谓旧制中学大概是十年一贯制的学堂。我见过他在学堂时用过的教科书,英文是纳氏文法,代数几何是线装的有光纸印的,还有“修身”什么的。他为什么没有升学,我不知道。“旧制中学生”也算是功名。他的这个“功名”我在我的继母的“铭旌”上见过,写的是扁宋体的泥金字,所以记得。什么是“铭旌”,看《红楼梦》贾府办秦可卿丧事那回就知道,我就不噜苏了。
插图:晓色为扬州名菊,我父亲善画此种,须层层烘染极费工。我今所作乃一次染,略罩粉,略得其仿佛耳。 丙子深秋 曾祺记
我父亲手很巧,而且总是活得很有兴致。他会做各种玩意。元宵节,他用通草(我们家开药店,可以选出很大片的通草)为瓣,用画牡丹的西洋红(西洋红很贵,齐白石作画,有一个时期,如用西洋红,是要加价的)染出深浅,做成一盏荷花灯,点了蜡烛,比真花还美。他用蝉翼笺染成浅绿,以铁丝为骨,做了一盏纺织娘灯,下安细竹棍。我和姐姐提了,举着这两盏灯上街,到邻居家串门,好多人围着看。清明节前,他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只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绢糊的,他用药店里称麝香用的小戥子约蜈蚣两边的鸡毛——鸡毛必须一样重,否则上天就会打滚。他放这只蜈蚣不是用的一般线,是胡琴的老弦。我们那里用老弦放风筝的,家父实为第一人(用老弦放风筝,风筝可以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子”)。
我很想念我的父亲,现在还常常做梦梦见他。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相干,我梦里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场,不知道怎么会搀和进来了。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载一九九二年第八期《作家》
(本文摘自汪曾祺先生 《文与画》中《我的父亲》片段)
内容简介:
汪曾祺说自己的写作态度,只是“给人间送一点小小的温暖”,而他“的画画,更是遣兴而已。所画多是‘芳春’——对生活的喜悦”。但其实他的字是颇有功底的,画也多有趣味,虽是平常花鸟,却时时给人一种闲适蓬勃之感。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多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1:38 , Processed in 0.00717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