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出生就被打上“御用”烙印的神器——景泰蓝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21:51: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7-06-21 18:00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瓷器为“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瓷器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工艺画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元朝初年,皇宫失火,金銮殿与众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但废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的宝瓶。群臣惊讶,献给皇帝,说是上天所赐。
皇上得到此物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杀头。圣旨一下,可忙坏了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们。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参透这上天所赐的工艺。

最后只能求助于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传说他是女娲后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艺,才被人们誉为“巧手李”。

并下圣旨,不论“巧天工” 制作多少宝瓶,均归皇宫所有,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于是人们都称其为“奇宝烧”。因为常人没有资格拥有“奇宝烧”,所以这种艺术成为了宫廷艺术。到了明景泰年间,工艺水平到达顶峰。
历史发展
据此,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掐丝制品,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作品。

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

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明宣德年
景泰蓝见于实物,以明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为最多。这个时期,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技艺精湛,接近成熟时期。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后来出现了鼎之类的欣赏品。制作胎型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

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狮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釉色多为天蓝(淡蓝)、宝石蓝(青金石色)、浅绿(草绿)、深绿(菜玉绿)、红色(鸡血石色)、白色(车渠色)和黄色。故宫所藏宣德年间的番莲大碗,花形饱满、色调鲜艳、釉质坚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清代景泰蓝
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期。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为“造办处"。

康熙三十年(1691年)“造办处”的御用工匠多至几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设“作”来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时期的制作水平较之明朝无大发展。

乾隆时期(1736~1796年)景泰蓝与雕漆、金漆镶嵌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四年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

清乾隆时掐丝珐琅的生产基地除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外,尚有广州、扬州等重要产地,这两地烧制的掐丝珐琅器,一方面受宫廷工艺的影响,按照皇家样款,烧制内廷所需物件;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差异,又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铜胎掐丝珐琅制品曾一度受到西方人的青睐,珐琅工艺有了稍许的恢复和发展。

咸丰年间,有德兴成、全兴成、天瑞堂等数家,精心研究珐琅一业,始又渐盛"(《北平珐琅工业近况》,《经济半月刊》1928年7月)。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海禁大开,景泰蓝向国外出口。

清代初期的景泰蓝缺乏独创性,无论造型、色彩和装饰大都沿袭了明代的风格。清代中后期,由于宫廷皇室的奢华,对景泰蓝的影响很大,这时期的作品造型丰富,除器皿造型外还有立体的建筑物、屏风、桌椅、动物造型等。可以说清代中期开始,景泰蓝走上了一个新的纪元。

景泰蓝制作工艺
景泰蓝需要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主要工序,如果连小的 工序也算上,一件作品要经过108道工序,且全部需手工完成,因而十分珍贵。

制作流程
第一步景泰蓝拿铜做胎,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

第三步:点蓝。在铜丝之间填色料,一般以蓝色为主。
第四步:烧蓝。将做好的花瓶,放到炉子里烧,涂三回,烧三回。

第五步:打磨。先用磨刀石水磨,再用椴木炭水磨。
第六步:镀金。金镀在全部铜丝上,方法用电镀。

完成

景泰蓝收藏鉴赏
收藏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这足以证明景泰蓝作品在藏家眼中的地位。近些年随着景泰蓝收藏逐渐步入正轨,市场收藏行情逐年升温,其拍卖价格也是屡创新高,人们的收藏热情也被再次点燃。

数百年之前的紫禁城中,有一种泛着幽蓝光芒的器物,百年来它一直都是皇帝独享的特殊器物,这便是紫禁城皇家宝库中曾经最为神秘的珍品景泰蓝。

铜胎掐丝珐琅半圆钟

清代乾隆掐丝珐琅天鸡尊欣赏

明末清初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螭龙耳三足炉欣赏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欣赏景泰蓝属于民间传统工艺,在市场上的价值也越来越高,从事景泰蓝制作、加工的工艺作坊也越来越多。景泰蓝的价值取决于其着色和工艺。景泰蓝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本文由大希堂编辑,其中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涉及他人版权,敬请通知删辑。未经大希堂同意第三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2017-06-21 18:00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瓷器为“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瓷器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工艺画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元朝初年,皇宫失火,金銮殿与众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但废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的宝瓶。群臣惊讶,献给皇帝,说是上天所赐。
皇上得到此物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杀头。圣旨一下,可忙坏了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们。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参透这上天所赐的工艺。

最后只能求助于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传说他是女娲后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艺,才被人们誉为“巧手李”。

并下圣旨,不论“巧天工” 制作多少宝瓶,均归皇宫所有,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于是人们都称其为“奇宝烧”。因为常人没有资格拥有“奇宝烧”,所以这种艺术成为了宫廷艺术。到了明景泰年间,工艺水平到达顶峰。
历史发展
据此,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掐丝制品,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作品。

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

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明宣德年
景泰蓝见于实物,以明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为最多。这个时期,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技艺精湛,接近成熟时期。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后来出现了鼎之类的欣赏品。制作胎型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

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狮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釉色多为天蓝(淡蓝)、宝石蓝(青金石色)、浅绿(草绿)、深绿(菜玉绿)、红色(鸡血石色)、白色(车渠色)和黄色。故宫所藏宣德年间的番莲大碗,花形饱满、色调鲜艳、釉质坚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清代景泰蓝
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期。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为“造办处"。

康熙三十年(1691年)“造办处”的御用工匠多至几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设“作”来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时期的制作水平较之明朝无大发展。

乾隆时期(1736~1796年)景泰蓝与雕漆、金漆镶嵌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四年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

清乾隆时掐丝珐琅的生产基地除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外,尚有广州、扬州等重要产地,这两地烧制的掐丝珐琅器,一方面受宫廷工艺的影响,按照皇家样款,烧制内廷所需物件;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差异,又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铜胎掐丝珐琅制品曾一度受到西方人的青睐,珐琅工艺有了稍许的恢复和发展。

咸丰年间,有德兴成、全兴成、天瑞堂等数家,精心研究珐琅一业,始又渐盛"(《北平珐琅工业近况》,《经济半月刊》1928年7月)。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海禁大开,景泰蓝向国外出口。

清代初期的景泰蓝缺乏独创性,无论造型、色彩和装饰大都沿袭了明代的风格。清代中后期,由于宫廷皇室的奢华,对景泰蓝的影响很大,这时期的作品造型丰富,除器皿造型外还有立体的建筑物、屏风、桌椅、动物造型等。可以说清代中期开始,景泰蓝走上了一个新的纪元。

景泰蓝制作工艺
景泰蓝需要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主要工序,如果连小的 工序也算上,一件作品要经过108道工序,且全部需手工完成,因而十分珍贵。

制作流程
第一步景泰蓝拿铜做胎,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

第三步:点蓝。在铜丝之间填色料,一般以蓝色为主。
第四步:烧蓝。将做好的花瓶,放到炉子里烧,涂三回,烧三回。

第五步:打磨。先用磨刀石水磨,再用椴木炭水磨。
第六步:镀金。金镀在全部铜丝上,方法用电镀。

完成

景泰蓝收藏鉴赏
收藏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这足以证明景泰蓝作品在藏家眼中的地位。近些年随着景泰蓝收藏逐渐步入正轨,市场收藏行情逐年升温,其拍卖价格也是屡创新高,人们的收藏热情也被再次点燃。

数百年之前的紫禁城中,有一种泛着幽蓝光芒的器物,百年来它一直都是皇帝独享的特殊器物,这便是紫禁城皇家宝库中曾经最为神秘的珍品景泰蓝。

铜胎掐丝珐琅半圆钟

清代乾隆掐丝珐琅天鸡尊欣赏

明末清初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螭龙耳三足炉欣赏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欣赏景泰蓝属于民间传统工艺,在市场上的价值也越来越高,从事景泰蓝制作、加工的工艺作坊也越来越多。景泰蓝的价值取决于其着色和工艺。景泰蓝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本文由大希堂编辑,其中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涉及他人版权,敬请通知删辑。未经大希堂同意第三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22:15 , Processed in 0.00803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