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赵孟頫齐名的画竹大家李衎 看他跟谁学怎么画的 2017-08-03 21:17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05:22: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元 李衎《双钩竹图》
一、探源溯流,师法文李 李衎(1245~1320年)字仲宾,初表其居曰息斋,因号息斋道人。晚号醉车先生,蓟丘(今北京)人,晚年寓居维扬(今江苏扬州)。生于宋淳祐五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七年。终年76岁。元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说李衎:“善画竹石枯槎,始学王澹游,后学文湖州,着色者师李颇,驰誉当世。”

元 李衎《竹雀图》弗利尔美术馆藏
李衎在其《竹谱详录》中详细阐述了他学竹的过程。他先是“见人画竹,旋觉不类,辄叹而去”、“凡数十辈”,后来得到王澹游(即王庭筠,1151~1202年)的画,感觉与众不同,就开始学习。既而溯求其源,得知澹游学习黄华老人,黄华从学于文同。历经十年,于至元乙酉(1285年)从友人王子庆那得到一幅文同的真迹,“一幅五挺,浓淡相依,枝叶间错,折旋向背,各具姿态,曲尽生意,如坐渭川、淇水间”,“自是连得三本,悉弃故习,一意师之”。其在《墨竹谱》中述:“独文湖州挺天纵之才,比生知之圣,笔如神助,秒合天成,驰骋于法度中,逍遥于尘垢之外,纵心所欲,不逾准绳。故一依其法,布列成图,庶后之学者不陷于俗恶,知所当务焉。”可知文同是其最高师承目标。

元 李珩《纡竹图》
后来鲜于伯几建议其以色代墨写竹,李衎接受其建议,既而追求李颇、黄筌父子之双钩设色法。先后得萧协律《笋竹图》和李颇《丛竹图》。二图皆为宣和故物,师其画法,探求唐以来的画竹名家及源流。
李衎画竹、墨竹师承方法,不是一味模拟,而是追寻近古,探求其发展的根源。从唐王维开元石刻,至萧协律《笋竹图》,李颇《丛竹图》,至黄筌父子、崔白兄弟及吴元瑜,最后至文同。如雪庵道人评“息斋画竹,虽曰规模与可,盖其胸中自有悟处”。其“行役万里,登会稽,历吴楚,逾闽峤,远使交趾,深入竹乡”,研究描绘自然生态之竹,于竹之族属、形色、情状、荣枯、老嫩等穷诹熟察,参订比拟,取李颇、文同两家成法,详疏卷端,从而得出“画竹师李,墨竹师文”。

元 李衎《枯竹木石图》
二、画院遗风,文人逸气 就目前笔者发现资料看,李衎现存作品共约十二幅。作品风格分为两类,双勾竹和墨竹。就其现存作品,作品构成主要是全景竹,或者竹旁以湖石、枯木、为衬托。但根据资料记载,李衎也画竹禽图。元沈梦麟,字昭原,吴兴人,生卒年不详。其《花溪集》卷三录其题《息斋道人〈竹禽图〉》:“学士才名冠蓟都,兴来能写竹禽图。吹箫秦女乘灵凤,鼓瑟湘娥怨鹧鸪。风度秋声宜独听,月明清影不同孤。岁寒犹爱江边水,历尽冰霜似老夫。”

元 李衎《四季平安图》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双勾竹图轴》为其双勾竹的代表作。该图以缜密双勾法画翠竹四株,相互交错,枝繁叶茂,昂抑错落,姿态隽美,生意盎然。竹叶用墨、色渲染,略施汁绿,浓淡变化,阴阳向背,疏密有致,造型秀美,色调雅淡清幽。再以湖石、枯木、稚竹衬托主竿,构图颇具匠心,更具自然率真之意。笔法严谨,用色淡雅,正如书法家鲜于枢所云:“以墨写竹清矣,未若传其本色之为清且真也。”作者纳此议而以“双勾敷色法”画竹,从而使其作品清逸脱俗,别具匠心。

元 李衎《四清图》
其墨竹作品的代表作应为《四清图》卷。此卷为纸本,纵35.6厘米,横359.3厘米。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及清内府收藏。据马宝山《李衎〈四清图〉的风波》一文,此图初在张葱玉家,不知何时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加李衎款,经古玩商卢芹斋售美国勘察斯城纳尔逊博物馆收藏。曾被溥仪携往长春,小白楼事件发生后流失出来,后经郭凤璋卖给惠孝同,交至文物处,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李衎《四清图》局部
此卷前半段画慈竹、方竹各一丛,以淡墨画竹竿,竹叶纷披,墨深为面,淡为背,现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至大元年(1308年)春,李衎为友人王玄卿所作。用水墨画梧、竹、兰、石,即“四清”,故称《四清图》。卷后有诗,为赵孟頫于至大元年仲春既望所书:“慈竹可以厚伦纪,方竹可媿圆机士。有笋兮兰有(阙),石秀而润树老苍。李候平生竹成癖,渭川千亩在胸臆。笑呼墨卿为写真,与可复生无以易。吾祖爱竹世所闻,敬之不名称此君。李侯赠我有余意,要使后人继清芬。明窗无尘篆烟绿,尽日卷舒看不足。此乐令人欲忘餐,况复咨嗟苜蓿盘”。
后半段画梧石、兰竹,用笔秀雅清润,梧石的浑厚滋润与兰竹的飘逸潇洒相映成辉,相得益彰,不愧为墨竹之精品。画末李衎自题:“大德丁未秋九月,王玄卿道录,送至此纸,求予拙笔,事多未暇。明年春正月一日,始得了办。灯暗目昏,白日视之,不知何如也。息斋道人,蓟丘李仲宾题。”钤“李衎仲宾”、“息斋”二印。卷后有周天球题跋。据题跋可知此画完成于大元年戊申(1308年),时李衎64岁。

元 李衎《新篁图轴》
李衎在艺术手法上注重写实,在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志在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故赵孟頫曾题其《野竹图》序云:“吾友李仲宾为此君写真,冥搜极讨,盖欲尽得竹之情形,二百年来,以画竹称者,皆未必能用意精深如仲宾,此《野竹图》尤诡怪奇崛,穷竹之变,枝叶繁而不乱,可得毫发无遗恨矣!”“此言,‘二百年来’,即概自文同(1018—1079年)以后,于画竹一道,能用意精深,惟李衎而已。”由此可知李衎对于竹的造型能力可以达到妙造自然的境界。于笔墨上,追求法度。其于《画竹谱》中写道:“苟能就规矩绳墨则无瑕累,何患乎不至哉!纵失于拘,久之犹可达于规矩绳墨之外。若遽放佚,则恐不复可入于规矩绳墨,而无所成矣。”因此告诫学竹者,必自法度中来。他强调画竹要形神兼备:“黄氏(黄筌父子)神而不似,崔(白)吴(元瑜)似而不神,惟李颇似神兼足,法度该备,所谓悬衡众表,龟鉴将来者也。”画竹的最高境界是“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纵心所欲,不踰准绳。”可见,其创作中注重法度又追求形似,其作品中写实而又渗透着写意之风。

元 李衎《竹石图轴》
李衎生于南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距南宋灭亡有34年时间,此时的画院虽自徽宗以来经过了最活跃的时期,但画院体制下对于画家师法自然,把握对象的“情态形色”,符合物理的要求依旧存在。因此宋人的这种尚“理”之风对于李衎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这是李衎作品注重写实与法度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入元以后,由于元代的政治环境、民族歧视政策致使汉人倍受蒙羞,画竹不再是单纯的写实,更着重于寄情、言志,以泄胸中之逸气。李衎是作为宋遗民入元,尽管他身在仕途,但是亡国之痛及元对汉的民族压迫政策对其内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写竹以抒胸中之逸气,这是李衎作品写意之缘由所在。

元 李衎《墨竹》
三、松竹凛凛,君子之风 艺术手法上注重写实,精神内涵上却在比德,构成李衎艺术的两大精神支柱。竹劲节虚心,自古以来就被文人视为君子,从《诗·卫风·淇奥》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至唐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历代咏竹诗可谓数不胜数,竹不仅具有伦理、宗教的寓意,也逐渐成为一种美学的代称。从萧悦到王维、王庭筠进而到文同、苏轼,到了元代的李衎、赵孟頫等,中国的画竹史可谓发展至极致。“竹”成了文人心目中的“全德品君子”,是文人寄情笔墨不可或缺的题材。

元 李衎《沐雨图》
汉儒《礼记》云:“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此处以松之心、竹之皮比德于人之礼德。李衎的作品以竹为主要表现题材,时以枯木兰石衬托,也有以画松为主的。《双松图轴》,墨笔画虬松二株,下方有坡石棘竹,松叶用细笔中峰,纠结成堆,如画粟蓬,笔法苍劲工稳。松树蟠固凌拔,《论语·子罕》载:“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苟子·大略》说:“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苟子以松柏直接喻君子,为后人借松寓君子之风树立了楷模。唐人李咸诗:“壮士难移节,贞松不改柯。”五代的荆浩在其《笔法记》中称其:“如君子之德风也。”李士行(李衎之子)受其影响,善画古木竹石,作有《乔松树石图》。显然,松树坚贞不移与坚韧孤傲的文化蕴涵正是君子之人格品性之所在。作者之用意已经不言而喻了。(作者:吴锦川 孙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5 05:33 , Processed in 0.00793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