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还原一个真实的乾隆 2017-08-10 19:15美术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21:56: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毫无疑问,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正如乾隆一词在满文文意中表示的“得到上天的保佑”,他的一生确实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他得年八十九,几乎贯穿了整个18世纪,在位六十年(1736~1795年),文治武功俱臻高峰,开创了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也是最辉煌的盛世。

清《 乾隆帝朝服像》
乾隆皇帝自己曾数次在诗文中提出,他与追求风雅而文恬武嬉的宋代皇帝和只识武力的元朝皇帝都不同,他要在保持身为满洲皇帝的民族特性的同时,达到中国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现在,我们以审视历史人物的眼光来评价乾隆帝,可以说他是达成了自己立下的宏愿的。

嵌玉阮元书七言对联 联语为篆字,皆为乾隆帝御制诗句。
上联“广运钦承一统大”,下联“天恩国庆万春延”
更超越一般帝王的是,他在艺术上有深厚的造诣。他是出色的诗人、书法家、古物鉴赏家,又是品位不凡的艺术品和建筑设计者。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他帝王生涯的方方面面——就像他好以诗歌的形式记录其日常生活一样,也正因为他留下了丰富的实物与文字,我们才有可能从更为个人化的角度理解这位名君。
儒学正统、盛世文治
如果我们考察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帝王的教育经历,必须承认乾隆帝所受的教育水准之高。
他6岁发蒙,先后受翰林院庶吉士福敏、文华殿大学士朱轼的倾力教授,除《春秋》《易经》等经典外,还学习了宋儒的性理著作及《通鉴纲目》等修齐治平的帝王之学。从乾隆帝日后孜孜以求的圣王形象可以想见,师傅在弘历心中塑造出的儒家理想帝王模式对这位小皇子影响之深。
乾隆帝御笔《学诗堂记》卷
纵20.5厘米 横12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位名儒蔡世远亦从雍正元年起担任弘历、弘昼教师。他向当时还是皇子的弘历系统教授了儒家经典特别是被奉为正统的程朱理学,这对乾隆帝的一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85岁高龄时,乾隆帝还曾作诗“一日业乎宋儒语,敬兹敢懈凛难谌”。

郎世宁《弘历平安春信图》轴 清 纸本设色 纵68.8厘米 横40.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在本次展览的展品中,《少年弘历采芝图》和郎世宁《弘历平安春信图》两件文物,描绘的都是少年弘历的形象。可以看到,弘历面容清秀、气质高雅尊贵又平和内敛,隐隐透出的书卷气正是良好教养熏陶的体现。

少年弘历采芝图 清纸本墨笔纵204厘米 横13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而《乾隆帝朝服像》中展现出的,已是一位御极数十年的老年君主,透露着威严、沉稳和睿智。虽然深深服膺程朱理学,但乾隆帝继承了雍正帝建立军机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体运行原则,对宋儒“天下治乱系宰相”的说法批驳甚力,做到“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与,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种体制也客观上促成乾隆帝成为一名勤政的英明君主。

乾隆帝朝服像
养心殿自雍正帝之后成为皇帝在紫禁城中的起居场所,乾隆帝日常批阅奏折、召见臣工大多于此,我们在展厅中复原了其西暖阁“三希堂”景观。展品中琳琅满目的各色手工艺品正是民生繁荣、物阜工巧最直接的体现。

三希堂

乾隆帝书董邦达绘《三希堂记图》轴
乾隆盛世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长久的影响,繁荣的文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乾隆终其一生都在规划和经营着一个宏伟的文化大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乾隆三十七至四十六年编纂誊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几乎囊括了乾隆朝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项伟业。更重要的是,整个编纂过程并不是图书简单的汇集眷抄,每一部图书都经过版本鉴定、判别真伪、考订篇章、校勘文字,呈现给后人便于利用的优良版本,这实在是功在千秋的。

纪昀《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
最后,为方便检阅,将所收图书只录书名,编为《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我们在展品中看到的,就是四库总纂官纪昀亲笔誊写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在整理典籍的同时,乾隆帝还十分重视乐律、历法、礼仪制度的匡定规范,下令编撰了《乐律全书》、《皇朝礼器图式》等一批规范性图书。

文渊阁本《钦定四库全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收藏至乾隆朝已是蔚然大观,这位精力充沛的皇帝对宫廷所收藏的书画、善本、钟鼎彝器、砚台、玺印等多种门类的古物进行了鉴别、评级、著录。在每种著录前,乾隆帝都会亲自撰写序言。乾隆帝御笔《学诗堂记》记载了着意搜求南宋马和之《诗经图》卷并珍藏于景阳宫学诗堂的故事,自豪之情溢于笔端。

紫檀木雕兰亭修禊图插屏
紫檀木兰亭修禊图插屏是为收储他庋集的“兰亭八柱册”量身定做。对于喜爱的器物,乾隆帝还会品评题咏,出自杭州修内司南宋官窑的圆洗刻上了他品评的诗篇,这样的文物在清宫旧藏中举不胜举。乾隆帝亲自参与、大力推崇的赏古、鉴古、摹古,正是乾隆朝繁荣文治的又一突出表现。
自缘民俗美,为爱西湖上
乾隆皇帝在《御制南巡记》中总结自己的一生,“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正是这六次南巡,使乾隆对浙江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乾隆帝御笔《阅海塘诗》朱笔底稿
从行程上,浙江是南巡的最南一站。乾隆每次南巡,至苏州停留后向南,由水路自嘉兴进入浙江境内,南湖勾留后至杭州,沿用皇祖康熙帝例驻跸圣因寺西湖行宫,在杭州饱览风景、检阅旗兵并前往海宁视察海塘、观钱塘潮,乾隆十六年首次南巡时还前往绍兴,祭拜大禹庙并至兰亭游赏。之后即北上原路回銮。

乾隆帝御笔《阅海塘记》卷 清乾隆 描金云龙纹蜡笺 纵33厘米 横91厘
虽然一路踏访古迹、游历名胜,但乾隆帝整个南巡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考察河工与海塘这两项关系国本民生的要务。
由于乾隆二十五年前,潮水一直保持着向南的趋势,乾隆帝前两次南巡对塘工的关注,尚未非常紧密,而乾隆二十五年后潮水凶猛,海塘屡屡告急,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时,乾隆帝就开始在海塘亲自监督工程,此后三次视察塘务,反复强调“即多费帑金,为民间永远御灾捍患,良所弗惜”,督促完成了海宁鱼鳞石塘的修筑并耗费库银五百万两加建海塘近三千丈,最终完成了贯穿江浙海岸的海塘系统。这可以说是乾隆帝为浙江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

海宁陈氏安澜园全图
乾隆帝对浙江的民风、人文印象甚佳,舟行一入浙江,便召见闽浙总督、浙江学政,夸赞“浙江向无逋欠”加恩免去当年正赋,并赐杭州敷文书院武英殿本十三经、二十二史,“资髦士稽古之学”。而更让乾隆帝赞叹的,就是杭州无与伦比的风光。翻开清高宗御制诗集,歌咏杭州美景的诗作连篇累牍,不但有著名的西湖十景,现在可以见到的各个景点都有题咏,看采茶、看挖笋,这些活动也被兴致勃勃的皇帝随手记录下来。

乾隆帝御笔《龙井写生花卉》轴 纵48.5厘米 横35.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帝笃信佛教,来到有“东南佛国”之称的杭州,踏访古刹亦是绝不可少的项目,云林、净慈、云栖、韬光、虎跑、理安、开化等等,一一拜访。
从此次展出的文物中体现出的,是乾隆帝对西湖风景的深深眷恋。他这样反复地用各种材质、形式复制种种景致,其目的如他在《泛舟西湖即景八首册》中所说,在遥远的北京翻阅诗稿,观看画作,就如同又一次身临其境,回到西湖山水之间。

乾隆帝御笔《泛舟西湖即杂咏册》 每页纵6.5厘米 横5.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而乾隆帝作为一名盛世天子,又有能力做出超越常人的举动,那就是在北京大规模地仿制西湖风景。自南巡后,圆明园仿建西湖十景及海宁安澜园,颐和园仿建苏堤,乾隆骄傲地声称这些风景已大大超越雄浑的北派山水“远近胜概,历历奔赴,殆非荆关笔墨能到”。董邦达的《西湖八景图》卷、王芳岳的《五百罗汉堂》卷,描绘的都是乾隆帝在京城中精心营造的西子湖山。

董邦达 西湖十景图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大约一半时间都在各地出巡,杭州是给他留下最美好印象的地点之一,这次我们精选168件文物,代表乾隆皇帝再度走出紫禁城,来到西子湖畔、行宫旧地,“肯恋怡情此重留”。
|王跃工
中国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主任
文章有删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07:43 , Processed in 0.01029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