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乾隆到苏州不想走了?原因是他吃了这道菜 文/小肥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12:44: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州的饮食历史悠久,早就闻名一时。古时姑苏有本记录为官时亲历的刑名案件的小册子《兰舫笔记》,也介绍苏州当地之风土物产,其中提到:“天下饮食衣服之侈未有如苏州者。”


离苏州不远的江苏省会南京,也是具有深厚美食文化积淀的城市。南京的本帮菜,又称金陵菜、京苏大菜,是江苏菜系四大地方菜之一。其中的“京”,是指南京乃六朝和明初的京都,“苏”便是指清代南京乃江苏省会之意,“大菜”是指南京菜的名贵、典雅、华美、大方。


许多人误认为京苏大菜中的“苏”即是苏州,这种说法尚无定论。全国的许多地方,你能看见“川菜馆”、“粤菜馆”、“徽菜馆”,唯独不见“苏帮菜馆”,这是因为,苏帮菜的主体不在于宾馆酒肆,而是传统的“家常菜”。


曾有专家把苏帮菜分为两类:一类是“宾馆菜”,如松鼠鳜鱼、樱桃肉、响油鳝糊、鲃肺汤、秃黄油、酱方肉,等等;一类是“家常菜”,例子不胜枚举。苏帮菜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它的物质形态,而是体现出苏州人对饮食精神层面的要求,反应了苏州人对生活的标准和态度。


苏州人讲究“五不食”:不时不食,“菜肴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不鲜不食,一是食材新鲜,二是口味鲜美;不近不食,食材来源需要本土化,自给自足;不精不食,一是精心烹制,二是精致呈现;不亲不食,所谓“亲”,是指烹饪者的身份,他们或出生本土,或了解苏州饮食文化,或长期在苏州定居。


苏州菜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有专诸炙鱼,杀手专诸为了刺杀王僚,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这道炙鱼已经属于宫廷菜了。

明朝时,苏州菜就已经进入宫廷,在明代的京城,请客吃苏州菜还是一种时尚。到了清代乾隆时期,苏州菜迎来了自己的辉煌,全国各地的名菜佳肴都汇集在皇帝的宴桌上,但是像苏州菜这样以完整菜系出现在宫廷的,几乎没有。

著名的大吃货——乾隆皇帝则对吃非常讲究。兴许是受到自己爷爷的影响,乾隆十分钟爱精致的苏州菜。他效仿祖父南巡,驻跸苏州织造府,每每都要品尝苏州织造的官府菜,并频频赏赐苏州织造府官厨,最终还把官厨们带入宫中。此后,乾隆不论于宫中或出巡,均有苏州织造府的官厨们随从进奉御膳,皇宫中也设有苏州厨房——苏造铺(苏灶铺),宫中有大量记录了苏州菜的历史档案。譬如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正月膳底档:
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九日,乾清宫总管郭永清等传旨:十四、十五、十六此三日伺候上苏宴。奉旨:知道了。钦此。
正月十四日午正,奉三无私着安紫檀木苏宴桌一张,宝座扶手至两桌边一尺七寸,摆高头七品(青白玉碗上安灯笼花),两边花瓶一对,高头碗足至前桌边二寸二分,两边碗足至桌边六寸五分,高头碗足至怀里桌边二尺五寸,群膳热膳三十二品(内有外铺内六品,膳房四品)。青白玉碗,碗足至两桌边六寸五分,摆四路,每路八品,两边干湿点心四品,奶子一品,敖尔布哈一品,青白玉盘两边小菜四品,两边老腌菜一品,八宝菜一品,东边南小菜一品,清酱一品,青白玉碟,小菜碟至两桌边七寸,后桌边二寸,中匙、筯、叉子、手布、筷套。安毕。
其中,“铺内伺候”中的“铺内”应指苏造铺内。连吃三天的苏帮菜,可见乾隆有多喜爱。

乾隆帝不仅爱吃苏帮菜,对苏帮菜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传说乾隆造访苏州,常去木渎。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爷到了苏州,误打误撞跑来这小餐馆点了道汤。食材看起来并不复杂:好像是几块鲃魚肺,加上一点鲜菇一起炖煮。温润鲜嫩的鱼汤让乾隆喝得心花怒放,当即赐名:鲃肺汤。

鲃鱼,就是斑鱼。“鲃肺汤”又叫“斑肺汤“,采用斑鱼的肝,辅以火腿、香菇、笋片等,用鸡汤烧制而成。它准确的称谓,应是“斑肝汤”,清代袁枚《随园食单》:
“斑鱼最嫩。剥皮去秽,分肝肉二种,以鸡汤煨之,下酒三份、水二份、秋油一份。起锅时加姜汁一大碗、葱数茎以去腥气。”
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也曾喝着鲃肺汤鲜美,并题诗赞美:
“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3 06:39 , Processed in 0.00889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