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她是苏东坡后人,胡适的女弟子,由爱生恨骂了鲁迅50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05:48: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紫蝶 于 2017-9-10 05:56 编辑

    她是苏东坡后人,胡适的女弟子,由爱生恨骂了鲁迅50年,只因反共去台湾,102岁坐飞机回家乡泪流满面                                         2017-09-09 19:18                                                                                                                                                                                                                                               

                  
她的名字,被两个标签跟随了一辈子,皖籍和骂鲁迅。
她是安徽的才女,公认为胡适最有才华的女学生,但她和鲁迅的纠葛却成了文坛长久猜测的谜案。
女作家苏雪林一生有两个特别之处:
一是高寿,她从1897年一直活到了1999年;二是反鲁,苏雪林素有“骂鲁第一人”之称,她自己也曾说过:‘反鲁’几乎成了我半生的事业。
关于苏雪林,名头着实很大,“享誉国际的文坛耆宿”、“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两岸迄今最长寿的作家”,“胡适的女弟子”,
由于台海阻隔,大陆读者对这位集作家、教授、学者、画家、翻译家于一身的文化老人的非凡经历知之甚少,对她煌煌著述更未知其详。
如果说反鲁这件事情上,倒是立马就知道苏雪林的大名。

女师有个“苏小妹
苏雪林,原名苏小梅祖籍安徽太平县岭下苏村,据《太平苏氏宗谱》,太平岭下苏姓为四川眉山苏氏裔脉,苏雪林为宋代文学家苏辙第34代后裔。
苏雪林自幼就是一个具有灵动不羁性情的女孩,天资聪慧,求知欲极强,她能想出各种办法逃避那个时代一般女孩黯淡无趣的童年生活。
“只因出世早,没有现在一般女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家塾里混了几年,家里就不允许再读书了。”
她央求祖父衙署里的老伯老妈,讲述神怪故事和有趣的民间传说,她还悄然无声地溜进叔兄们的书房,把《三国》、《水浒》、《说唐》、《封神》一类小说“偷”来,当作课本阅读,或找来纸笔临摹书中的插图,为自己营造一个快乐而艺术的小天地。
13岁时四叔为了测试她有无做诗天份,出了《种花》二字,要她去诌一首七绝,半小时后,她交卷了―:
林下荒鸡喔喔啼,宵来风雨太凄其;
荷锄且种海棠去,蝴蝶随人过小池。
这首诗笔者并不评价,但是在一个13岁的孩童口中,估计至少郭沫若是要羞煞几分的。
如果说苏雪林的基础教育,大概就是这样乱七八糟的看了一些书。
1914年,安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招生,消息传到偏僻的山村,激活了她上进求学、读书深造的热望,她“费了无数的眼泪、哭泣、哀怨、吵闹”,“甚至拚上一条小命”,以自杀相要挟,才争取到读书的权利。
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第一女师。在师范三年六个学期,年年第一,各科成绩优异,且能诗会画。每到年节,一些老师、家长向她求诗索画。
那时为民国初年,女孩崭露头角真是凤毛麟角,“女师有个苏小梅”,“江城才女苏小梅”在斗大的安庆城,可谓家喻户晓。

以“五四人”自居的才女苏小梅
1919年暑假,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苏雪林毅然赴京就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系,与后来成为知名作家的黄庐隐、冯沅君同在一班,亲列新文化先驱胡适、李大钊门墙受教。
她的整个心灵都被一种从未经历过的狂飚突进的新思潮所鼓动,直到晚年她都难忘这一段影响她一生的求学经历。
“每天我们都可以从名人的演讲里,戏剧宣传里,各会社的宣言里得到一点新刺激,一点新鼓动。
我们知道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反抗,什么是破坏。”“我是从‘五四’思潮里翻滚过来的人,‘五四’对我影响巨大。”
1919年10月1日,她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新生活里的妇女问题》,对旧社会里妇女非人生活提出控诉,号召全社会的人都要从恶社会里拯救妇女同胞,使她们能过上人的生活。
她还用白话文在校刊上做了一篇短篇小说《童养媳》,对乡村中至今还蓄养童养媳之陋习与罪恶进行揭露,“辛酸刻骨,悲风满纸”。
接受新思想熏沐的苏雪林,以“五四人”自命,用了许多笔名向报刊投稿,并与同学周寅颐应《益世报》编辑成舍我之约主编该报《妇女周刊》。
五四后盛谈的妇女解放、女子享有教育权、继承权、经济权等,她都诉诸文字予以鼓吹。
尽管她多用笔名,如灵芬女士、老梅、杜芳、杜若等,但细心的读者从文笔文风上仍能判断她就是苏梅。
从此中国开始有了一个女作家,叫做苏雪林。无论是在写作、翻译、诗词研究、绘画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由爱生恨的“反鲁斗士”
苏雪林一生著述65部,创作2000余万字。这个文坛女杰,在抗战中的表现着实让人钦佩。她将自己多年积蓄的薪金、版税和稿费全都拿了出来,买了五十两黄金,献给危难中的国家。
至今都被成为“最美抗日女作家”,但是对于曾经当做“人生导师”的鲁迅则又是另一番面孔,一直到1988年还发表了斥责鲁迅的文章。
差不多骂了50年。有多大仇,多大的怨?
苏雪林创作的第一部作品《绿天》的时候,一出版,她就拿着书赶紧送给鲁迅。而且在扉页上用黑色钢笔写上:“鲁迅先生校正学生苏雪林谨赠七、四、一九二八”。版权页的留印处还加盖了“绿漪”朱红印章。
她发表的文章中曾说:
“鲁迅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
“谁都知道鲁迅是新文学界的老资格,过去十年内曾执过文坛牛耳……”
“鲁迅的小说创作并不多,《呐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时代到于今的收获。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占到永久的地位了。”
可见此时的苏雪林,对鲁迅是何等的崇拜。但就在鲁迅先生去世后不久,苏雪林开始匪夷所思的向鲁迅先生的开炮,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攻击鲁迅伴其一生。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11月12日,苏雪林写了《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揭开了她半生“反鲁”的序幕。在致蔡元培的信里,苏雪林对鲁迅颇多指责,言辞之激烈,令人叹为观止:
鲁迅之为人,又复好谄成癖,依傍门墙者,揣其意旨,争进谀辞,所谓“青年导师”、“思想界权威”、“革命斗士”、“民族解放战士”、“中国肖伯纳”、“中国高尔基”、“东方尼采”各种徽号,不可以屈指数。
与此同时,苏雪林还给早年的老师胡适写了一封信,要求借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一角,发表批判鲁迅的文字。
胡适是个宽厚的人,他给苏雪林复了一封长长的信,对这位昔日的女弟子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和劝诫。但苏雪林没有听进胡适的意见,又相继撰写了一系列批判文章,对鲁迅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
1966年在台湾,苏雪林将自己半生“反鲁”的主要文章结集出版,定名为《我论鲁迅》。苏雪林对鲁迅的攻击,在《我论鲁迅》中得到了最系统、最淋漓尽致的表现。
据说该书出版时,苏雪林称这是她“半生的‘反鲁’事业,以后我不高兴再理会了”。

九十高龄也绝不放过鲁迅
然而苏雪林最终还是未能停住“反鲁”的脚步。
1988年,已逾九十高龄的苏雪林又作惊人之语,《香港月刊》第11期发表了她的《大陆刮起反鲁风》。文章爆料说:“据最近的太阳报,有李石城所撰《鲁迅召妓引起轰动》一文,言有人在鲁迅日记发现一则小记事‘某月某日,召妓发泄’,有个读者便惊叫起来,说道:‘原来鲁迅是这样下流!看他外表像孔老二,居然也搞起玩妓女的事。’又有一个读者说:‘鲁迅不是一个完人,因为他生活作风不正派。’”
苏雪林对鲁迅为什么如此仇恨,以至耗用半生的时光对其进行口诛笔伐?
苏雪林与鲁迅有了接触,但也不是很密切,据鲁迅书信和日记记载,两人大概见过两次面,她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至于说鲁迅对她态度冷漠,她自己也承认,不过是一次聚会,鲁迅不搭理她罢了。
陈漱渝(大陆鲁迅研究学者)采访苏雪林时曾问她,为什么要对鲁迅采取激烈攻击的态度?
苏雪林说:“有人说,我之所以攻击鲁迅,是因为我对鲁迅单相思,爱而不得转为恨。这是没有根据的。”
苏雪林不说也罢,陈漱渝并没问她是不是爱上了鲁迅,她却先说了。
她为什么又性急了呢?她要表白什么?她要洗刷什么?我也搞不清楚,只有天晓得。
这让我想到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中,郭芙对杨过也是如此,砍掉手臂,一生恨极,到死亡的时候忽然想到:原来是爱的那么深,得不到,被漠视,却生出一生的恨来。

故园情愫,一生离不开皖南太平村
1946年,苏雪林到台湾大学任教,一直到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至此再也没有回到祖国大陆。
她本人也因为经常发表文章攻击鲁迅、郭沫若等左翼作家,被大陆的红色作家视为敌人,便也断绝了回国的念头
1998年过102岁生日时,她思乡心切,不断重复自己的心愿:“一定要回家乡看看!”经多方努力,在学生唐亦男教授的陪伴下,经高雄,转香港,飞抵合肥,次日来到芜湖。
在安师大,她见到师大前身老安大教授花名册上,印有“苏梅”的名字,喜悦之情立刻浮现在面部。
5月27日来到久别的岭下,见到了家乡的海宁学舍、苏氏宗祠,还有村旁那棵苍劲挺拔的桂花树,激动地对陪同人员说:“这是我的家。到家了!我不走了!”深情的心声,让大家为之动容。
老人坐在当年结婚时用过的喜床上,泪水涟涟地不停念叨:"到家了,我不走了。这里再简陋,也是我的家。"
两天后,要离开安徽的时候,在黄山机场,老人握拳认真、半娇嗔地说:"我不要回台湾。争执了两三个小时,才坐上飞机回台湾。
完成访乡的遗愿,1999年4月21日苏雪林在台南寓所中溘然与世长辞。临终前她留下遗言,骨灰运回太平,安葬在其母墓旁。
老人真的做到了时落归根,长眠在母亲身旁。白色大理石雕成的护栏后,立有一青色石碑,正面刻有"苏雪林教授之墓",背面刻着"棘心不死绿天永存"。实现了她的叶落归根、与家乡青山共存的宿愿。
著名作家鲁彦周曾在《文汇报·笔会》发表散文《在苏雪林的故乡》说:“苏雪林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女作家”,
“只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她离开大陆到台湾当教授,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中国现在的许多读者已不大知道她了。她的故乡在安徽,更不为多数人所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2 13:30 , Processed in 0.00874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