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画葡萄画法,葡萄的绘画技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22:55: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葡萄,属木质藤本植物,品种繁多,营养丰富,历史悠久。《汉书》记载:自张骞出使西域,得其种还,中国始有了葡萄。《本草纲目》说:圆者名龙珠,长者为马乳,白者像水晶,黑者赛珍珠……
葡萄之所以能入诗入画,除了上述的不凡来历,还因其形色美,象征性强:如珠如玉,琳琅满目,硕果累累,既吉祥又喜气,宛若人生奋斗之天道酬勤。那么在中国国画中,葡萄的绘画技法究竟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中国国画-葡萄的绘画技法 (图1)
一、葡萄的结构
1.果:中国国画中的葡萄浆果形状有圆形、长圆形,果脐长在下方正中。勾画时用小狼毫中锋从左至右行笔,一串葡萄中靠左的葡萄果脐点在左侧,靠右则点在右侧,背面的葡萄只见枝不见脐。葡萄串的外形应有错落,忌左右对称。
2.叶:中国国画中的葡萄叶呈掌状,三至五出。叶根部内凹,接较长的叶柄,自叶柄到叶尖生有主叶脉,主叶脉两侧生附叶脉。叶有正、侧、仰、背的各种姿态。行笔要有提按,忌平均用力。
3.藤:葡萄藤蔓为多年生木本,有老干也有新枝。木本枝干多年生,表皮粗且皱,生长弯曲,用长锋笔中锋勾画出枝干曲线,要穿插自如,飘逸多姿,起到收气作用。

中国国画-葡萄的绘画技法 (图2)
二、葡萄写生
写生不是照相,需要删繁就简,在中国国画的绘画技巧中如有的葡萄串形状不美,可剪除部分;串与串之间太平均、分散,需加以调整,突出重点。叶子太多,同样要删除,注意留足空白。

中国国画-葡萄的绘画技法 (图3)
三、葡萄的画法
1.果
①中国国画紫葡萄画法:紫葡萄由曙红、花青、藤黄调成。花青的多少决定颜色的深浅,下笔要有深、中、浅变化,画浅淡的葡萄时,笔尖蘸汁绿(用藤黄和花青调成),或蘸清水。用中号羊毫笔,中锋行笔.由左至右画半圆,同样笔法从右至左略带侧锋,完成另一半。三五个一组。再由几组连成串,每组均有深浅变化,依照顺序围衬,注意色彩的递变,层次分明。画最亮的葡萄,笔尖均需蘸水或汁绿。葡萄串各组之间一般都挨得很紧,几乎没有空隙画梗;这就需要剪裁,有意留些空隙,以显得透气空灵。在半干时用深紫色点葡萄的果脐。

中国国画-葡萄的绘画技法 (图4)
②中国国画绿葡萄画法:用藤黄、花青、曙红、三绿调成。画淡色葡萄时藤黄偏多,曙红少许;画深色葡萄时花青偏多,曙红少许。用中号羊毫笔调淡绿,笔根蘸深绿,笔尖蘸曙红加少许藤黄,或蘸清水,灵活使用。先画各组中突出的几个较亮的葡萄,再用深色葡萄去衬托。各组之间的颜色,由浅至深,自然过渡。用长锋笔调赤墨或中墨画果梗,使葡萄连成串。

中国国画-葡萄的绘画技法 (图5)
2.叶
中国国画中葡萄叶为掌状形,用大号提斗笔,先蘸饱中等墨色,行笔前再蘸浓墨,从左至右分五笔完成。掌握水分不宜过多,收笔时略带回锋,方显得厚重饱满有质感。最后待半干时用长锋笔勾叶脉,注意葡萄叶脉和其他叶脉勾法有所不同。
画侧面叶片时,先从背面的淡叶画起,根据朝向角度不同再画正面部分。
在中国国画中画多叶重叠时,注意用笔表现多种姿态的朝向。可用墨色调花青,笔尖蘸些许赭石画出有浓淡、疏密变化的叶片,叶与叶之间留些空白。以增强空间感。

中国国画-葡萄的绘画技法 (图6)
3.藤
在中国国画中牵藤拉线条,其目的是为了将上下左右分散的组叶和葡萄串有机地组织起来,既建构了整幅画的骨骼,又因其自缠与互缠的生机勃勃而成为一幅作品的“生命线”,也是一幅画的灵魂。平时多观察,勤写生,熟悉老藤新蔓形象。画时起笔宜用中淡墨,再蘸点浓墨,缠绕的藤分其前后层次,顿挫与转折间的不规则互换,使老藤更有沧桑感。
中国国画中葡萄的绘画技法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在下篇,将讲述葡萄的整幅画法。
意笔葡萄的画法,很难确定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先画藤蔓,再添叶片,最后补出葡萄,也可以先画葡萄,添叶片,最后再穿插藤蔓。原则是依据构图的前后层次安排作画步骤。
本素材摘录自《写意花鸟临本 葡萄画法》,毕彰编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节选网络共享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9-22 22:57:02 |只看该作者
写意葡萄的绘画技法介绍的很详细,读后有感悟,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7:03 , Processed in 0.00854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