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阴山故事(一):人造的长城,天造的山脉 走读历史 2017-09-25 19:0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06:38: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阴山山脉中段,毗邻高阙塞

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一路北行,抵达浩瀚沙漠与茫茫草原交会的北部边郡——上郡(郡治在今陕西榆林南)。时在公元前215年,即秦始皇帝嬴政完成统一之后六年。
蒙恬此行,肩负着一项重大使命——赶走长期盘踞在“河南地”的匈奴,将那片广阔地域收归秦帝国的怀抱。
那是一片“草木茂盛,多禽兽”的森林草原地带,西、南连大漠,北接崇山,东邻云中(郡治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黄河自其西、北、东三面流过,形成一个“几”字形大弯转,故称“河套”。约略而言,河南地包括于今河套之内,主体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是黄土高原的极北处。自春秋以来,河南地长期都是草原民族的活动区域,秋高马肥的时节,来去如风的“胡马”常常以此为基地,聚群南下,劫掠一番,迅疾亡去。秦国统一之前,这片区域的大部分一度归赵国所有,草原民族被“胡服骑射”的赵国军队驱至崇山之北。至秦国吞灭六国之际,中原混乱,草原民族趁虚而入,饮马黄河畔,又将河南地的大片土地当成了牧场,而且不时南侵,扰掠秦国边境。
将军蒙恬在公元前215年重演了战国中期赵国的赫赫武功,他的三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南地,迫其北逃数百里。在这片人民稀少的广阔土地上,秦帝国临河设四十四县,置九原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

阴山山脉中段,战国秦长城遗址上,牧羊人随手堆起的石堆

将匈奴逐出之后,蒙恬完成了他人生中另一项壮举——为防匈奴再度南下,蒙恬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所筑长城连接起来,又加增修,筑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这是蒙古草原上最具标志性的人类文化遗产,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惊叹的伟大工程之一。
此后的岁月,除了偶尔返回国都咸阳述职,蒙恬一直待在北方这片寒冷广阔之地,戍边屯田,直至他在公元前210年被迫自杀身亡。
在今日中国的版图上,蒙恬主持修筑的这道万里边墙,整体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它自甘肃临洮出发,经宁夏而北上,穿越乌兰布和沙漠北缘的鸡鹿塞(在今内蒙古磴口县北)之后,攀上一座东西绵延一千多公里的壮阔山脉;此后长城便大体沿着这座山脉向东延伸,终于在呼和浩特市北的山脉南坡上与赵长城相连;最后,长城又北过乌兰察布市,自兴和县北部进入河北省境内,与燕长城相连。

阴山中段的长城遗址

2012年秋色渐浓之际,我们横穿内蒙古中部,经行之处,正是秦长城蜿蜒于内蒙的段落。只不过两千余年风雨剥蚀之后,长城多已残毁,只在某些地方依稀可见当年的雄姿。这些残存的墙体孤零零矗立在那座东西绵延一千多公里的山脉之上,永恒沉默,任凭长风浩荡,固守着太多历史的秘密。
这座山,即是阴山,自古以来,赫赫有名。
阴山名称之由来,或许正如谭其骧先生所云,因其位于中原之北陲。显然,这是从中原农耕文明的角度来说的,至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何称呼这座山,则难以确知。蒙古语称之为“达兰喀喇”(意为七十个黑山头),已是晚近的事情。
从广义上来说,阴山全长一千多公里,东起今日河北省西北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中部巴彦淖尔盟的狼山,中间则分布着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等著名山峰。阴山南北纵深50-1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有如一道巨大的屏风,拦住了北方的寒流,也阻住了南方的水汽,使得山南山北形成了迥异的气候环境和文明形态。

大青山以北,秋色连天

阴山是天地造化所生,而逶迤其上的长城是人类的大手笔。秦帝国在阴山这道天然地理界线上修筑长城,自然是出于国家政治的需要,秦始皇帝嬴政希望用这道气势宏伟的边墙阻挡住游牧民族南下的马蹄,在帝国的北部边陲确立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从这个角度来说,长城似乎是秦帝国在北方的疆界,但事实上,它只是一道防御工程,并不具备真正的疆界之意义。
这段长城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在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之间,强硬地加上了一条隔离带,目的只在保障隔离带之南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这种意义并非在秦长城全线贯通之后才凸显出来,远在长城出现之前,绵延壮阔的阴山山脉已经天然地将农耕与游牧文明的联系隔开,长城只是人为地强化了这一层含义。

大青山蜈蚣坝,十月,远处山顶上已经浮着一层白雪

在阴山上,人造的长城与天造的山脉是合为一体的,而这两个巨大的可视景观背后,隐藏着一条不可见的农牧分界线,这条线隔开了两种截然不同、不可调和的生存方式,中国历史上发生在北部边疆的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所有争端,几乎全部源于这两种生存方式,或者说两种文明之间的矛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9-27 06:38:41 |只看该作者

阴山故事(二):司马迁划出了一条神秘界线

本帖最后由 惜晖 于 2017-9-27 06:40 编辑

中国历史上首次“划”出农牧分界线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将全国划分为四个经济地理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前三个区域,都是大致确定的地理范围,比如山东系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山西则指崤山、函谷关以西以关中平原为核心的广大区域,至于江南可以大致理解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三个区域中,山东是纯粹的农耕区域,山西的大部分同样是沃野千里的精耕农业区,江南彼时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当是种植和渔猎的混合地带。

函谷关

龙门碣石以北却是一个颇为含糊的描述,它只设定了南部边界,北方伸延到何处,司马迁未予说明。若依照当时形势,司马迁对这一区域的界定,向北当已越过阴山。
龙门即龙门山,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与陕西省韩城市之间;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已故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曾说:“所谓龙门碣石之间是由碣石山下划一条界线,西南行,经过今北京市和山西太原市北,再横过吕梁山南段,直至龙门山下。”这条界线之北,物产与山东、山西、江南迥然不同,司马迁说,那里“多马、牛、羊、旃裘、筋角”之类,显然,这些都是畜牧地区的产物。

内蒙古,武川县

司马迁所描述的这条农牧分界线之形成,应当是在战国时期,因为此前数百年的春秋时期,黄河流域尚且杂居着众多被称为“戎狄”的少数民族,有些民族甚至居住在周都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比如伊洛戎和陆浑戎。这些少数民族基本不事农耕,或畜牧,或狩猎采集,在中原诸侯的夹缝中惨淡营生。彼时中原地带农耕与畜牧错杂相处,自然不存在一条地理上的农牧分界线,尽管阴山南北的广阔区域内,草原民族早已在那里生息繁衍了无数世代。
这种状况在战国时发生了巨变。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战国诸侯开垦农田的能力大幅提升,列国大都施行奖励农耕的经济策略,致使春秋时期大量存在的瓯脱之地多数辟为农田,而原本被“戎狄”占据的诸多小片土地也渐被侵蚀,变成了精耕细作的种植区域。
当农耕终于确立为黄河流域的主要生产形式之后,畜牧业在那里再无立足之地。“戎狄”们要么接受现实,融入农耕世界,要么自我放逐,从丰腴的黄河流域撤出,走向边缘。

阴山中段的秦长城

事实上,对于黄河中下游那些不甘心被同化的少数民族而言,他们即将步入的边缘地带是无从选择的,东、南两个方向都已变成农耕的天下,他们只能迈向西方和北方。显然,被同化的应该是那些居处于靠近中原核心地带的少数民族,而走向边缘的必定原本就靠近边缘,比如分布于今日陕西、山西以及河北北部的“戎狄”。随着这些少数民族的撤出,司马迁指出的那条农牧分界线渐趋形成。
被排挤出精耕农业区的少数民族在阴山以南的农牧交界带上,与游牧于阴山南北的草原民族相遇了。这个相遇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是量变累积,终于在战国中后期完成了质变——真正的游牧社会形成了。

阴山以北草原深处

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中,拉铁摩尔说:“完全游牧社会的形成,既有新加入的少数民族,也有一批旧少数民族如戎、狄等,被汉族农业社会的扩张逐出中国北部后,转变为草原的新少数民族。”也就是说,这个完全游牧的社会,由被排挤到北方的畜牧民族和原本就游动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融合而成。
作为先秦时代最重要的历史现象之一,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被动的过程,它有赖于黄河流域农业经济的日渐发达以及中原列国开辟疆土的强烈欲望。而战国后期秦、赵、燕三国各自筑起长城,将草原民族阻挡于边墙之外的茫茫草原之上,无疑为草原游牧社会的最终形成加上了最重的砝码。

阴山中段,乌兰烽火台

战国时的秦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自西南向东北横贯黄土高原,直抵内蒙古托克托县黄河南岸,全长千余里;燕长城西起张家口,一路向东北伸延,抵达辽东半岛的渤海之滨;赵长城位居秦长城与燕长城之间,恰在阴山一线,沿着山势的走向分作南北两列。
在这三个国家的长城之北,此时已经自西向东形成三个最大的游牧集团——月氏、匈奴与东胡。公元前3世纪晚期,它们伴随着秦国的统一,集体进入汉文历史的记载,由此掀开了中国历史全新的一页。

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10:55 , Processed in 0.00868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