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寅恪与唐筼:悲苦时代里佳人同欢乐也同愁,世间再无这样的爱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04:45: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痴笔说史
2017-10-30 21:30

民国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繁华又落寞,封建就王朝的背影尚未远去,新时代的步伐如浪潮一般涌来,战火纷飞,政局动荡,华夏大地满目苍夷。
民国也是一个最有味道最有情怀的时代,那是一个盛产大师的时代,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钱钟书太多太多我们高山仰止的大师都造就于那个在民纷扰的乱世里,民族危难与个人存亡之际这些知识分子所展现的铮铮傲骨与文人气节,一如民族的脊梁支撑起一个时代的精神信念。
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思。

民国也是一个盛产故事的时代,一边是外敌日军踏疆土,一边是才子名媛说恩爱;战乱的熙攘的流年里没有人能置身其外,几乎每个人的命运都在被历史时代所裹挟;乱世的爱情在多灾多难的时代里却愈加感人至深;
那个时代相爱过的人都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土里,他们的故事在历史的深处依旧散发着苍凉的香气。陈寅恪与唐筼的故事便是如此。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陈寅恪一生在悲苦的时代里作为教书著书的学术文人,却受尽政治的折磨。而偏偏文章憎命达,这位百年难遇的奇才命运坎坷,一生先后失明,断足,这对一个教书著书的文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上天对陈的以残酷的打击,却又赐予了他最幸运的伴侣——唐筼。是清朝最后一任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书香门第,才华横溢,甘愿为陈寅恪放弃自己的事业,从北平女子大学任教默默退守在陈寅恪身后,一退便是一生,没有她一生的温情与无声的付出便难有陈寅恪晚年的巨著问世。

初春相识,盛夏结姻
1928年,初春,北平尚无战事,清华的老师们,教书访友,读书著文,生活平静。陈寅恪因以博学强识闻名于清华,一日一个青年教师在友人家中看到一幅字:“为人作书,口占二绝。冬阴已久,立春忽晴,亦快事也。南注生。”
便向陈寅恪请教“南注生”何许人也。陈寅恪听后惊讶道:“此人必灌阳唐景崧之孙女也”。于是陈寅恪便请求要去一睹原字,也拜访这副字的主人。

一个春日周末,陈寅恪来到了唐筼家中,唐盛情招待,落落大方,学识不凡的唐筼与陈寅恪相谈甚欢。
自此之后二人便时常相约幽会,郎情妾意,相处的极为融洽,很快在夏天二人便订婚,同年冬天于上海成婚。此时他三十八岁,她三十岁,两个人都因潜心求学而误了婚期,却在上天的安排下成就了一段良缘。
之后陈寅恪还作诗记下二人因一幅字而结缘 :“当时诗幅偶然悬,因结同心悟夙缘”。
婚后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动战乱,二人都过着恬静安宁的日子,陈寅恪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和睦。期间唐先后接连为陈生下二女,高龄产后唐身体大为折损,无法兼顾家庭与工作,为了让陈专心治学,她放弃了自己事业,专心相夫教子。
他在外教书工作,她一个书香闺秀,在自家的院子里种菜,开始学做菜,做他喜欢吃的湖南菜;把一家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
多年后等到陈寅恪失明断足,不得不靠他人完成著书时,这位满腹才学的女子才坚定站了出来,用她的温柔与才华帮助陈寅恪完成晚年的巨著。
祸不单行里,情深且坚

尽管唐生下二女后,陈始终对其满怀宠爱与感激,可是在唐心里仍是有个遗憾,没有为陈生下一子传递香火,唐不顾医生家人反对生下三胎后,身体大不如前。他们的幸福生活也在此后不久中断,至死也再无这般安静的日子留给他们了。
1937年日军全面犯华,北平沦陷,陈寅恪父亲闻讯气绝身亡,陈自己右眼视网膜脱落,视力急剧下降。此时留在北平接受手术便要在日军通知下的北平苟且偷生,要么立马离开北平右眼再难治愈。
此时清华已准备南迁至长沙与北大、南开组成联合大学,陈寅恪坚决放弃治疗带着妻儿踏上逃难之路。而后不久他的右眼最终还是陷入一片黑暗,陈寅恪为他的文人气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路辗转到长沙后战事也紧随而来,长沙临时大学又不得不在次搬迁至昆明,便是后来著名的战时的西南联合大学。路途中最后在香港唐筼因心脏病复发不能继续赶路,带着三个女儿便留在了香港,陈独自赴云南任教。
战时的薪资大幅减少,唐筼用她的温柔体贴,宽慰了他的心,通货膨胀,薪水骤减,唐筼在香港几次搬家,省吃俭用,一个异乡的女子,带着三个孩子在时局动乱的香港求生,只为给丈夫陈寅恪一个温暖安好的家,他可以的去实现他的理想,完成他的梦想,而自己可以放弃才华梦想,做一个苦难中的妻子,看到他的宽慰的笑容,便足矣。
在陈寅恪终于攒够了路费来到香港,一家团圆,此间,牛津大学曾邀请陈寅恪任教,因战事而搁浅,欲重回联大也道路中断,不得不客教香港大学。

直到1943年成都燕京大学,算是暂时安定下来,而此时陈寅恪仅存的左眼也开始日渐昏暗,唐将自己的旗袍当买,买下一头母羊,她每日附身挤奶,为陈调养劳累的身躯。
上天并没有怜惜她的苦心,1944年12月陈寅恪的左眼也陷入黑暗,彻底双眼失明。作为学者失去了双眼何以为业,满腹的学问又要如何问世。
1962年,七十二岁高龄陈寅恪右腿骨折,从此不能行走,目盲,足断,当陈寅恪即将被命运击倒时,唐撑死了他。
陈晚年以口代笔,妻子唐筼便是他的眼,每日为其读书念报,记下他口述文章,及至后来任教于岭南大学,时局安定,校方为其配备了助手,唐筼也依旧不可替代。这份相濡以沫的夫妻默契,多年同欢同愁的知心,永远没有人可以替代。
凄零晚年,命运残忍触目惊心。

文革爆发,陈寅恪的家里,大字报贴得满屋。
抄家,陈寅恪晚年的书籍笔记,尚未问世的学术著作尽数散落。
这样的日子,纵然是壮年又能受多久?1969年10月7日,一代大师油尽灯枯,在广州离开人世;死前已然是消瘦如柴,失明的双眼里不停滴泪。
11月21日,夫人唐筼辞世。仅隔了四十五天。

2003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庐山植物园,是为陈寅恪墓,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镌刻陈寅恪终生恪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此,一代国学大师在去世24年后终于入土为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1-3 04:47:12 |只看该作者
天妒英才,乱世红尘。
史家绝唱,风雨飘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9 22:20 , Processed in 0.00814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