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真实含义超乎你想象:十五万汉朝骑兵横扫匈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06:37: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阅无疆 2017-11-15 17:47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句话,曾被很多人看作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必将再次崛起的暗示。其实这句话来自于1995年在新疆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织锦护膊,得益于该地区干燥的气候,脆弱的织锦保存十分完好,其纹饰之华丽,保存之完好令世人为之啧啧称奇并被评为国宝级文物。更为神奇的是织锦上面的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结合各种史料,小编为大家说一下这件文物所包含的历史故事,如有谬误之处,还请诸位看官雅正。

这件护膊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据考证应该是武将用来包裹和装饰小臂上的盔甲,据说最早是汉武帝专门为征讨匈奴的卫青和霍去病带领的汉朝骑兵部队订作,作为赏赐,同时也是激励士气。
出土这件护膊的墓主人规格很高,据考古人员推测是当时一位古精绝国的国王。那么,一位游牧民族的王为何要将汉朝武将的御赐护膊作为陪葬品呢?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句话是西汉时期占星学的一句占辞,五星代表的是: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五大行星,道教兴起后又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其完整表述在《史记·天官书》中是这样的: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五星连珠出现在东方,在军事上对中国是有利的,反之则对敌人有利。在占星术盛行的西汉,恰逢当时出现五星同聚东方的天文现象,隧将其作为上天的暗示而宣传利用,下到普通百姓,上到汉武帝都十分相信这种说法,隧动员汉朝所有的军事力量不断的出兵打击匈奴。

经过努力,匈奴受到重创后退回漠北,自秦以来饱受游牧民族袭扰的中原汉族文明得到了暂时的稳定和安宁。但其并未因此而放弃,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居然又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汉武帝后期,汉朝军队对匈奴作战又开始处于下风。汉武后期,主将赵破奴率2万汉朝骑兵全军覆没、主将李广利3万骑兵在天山被围牺牲超六成、主将李陵率5千步兵在浚稽山全军覆没,甚至李广利7万铁骑在燕然山全军阵亡,李广利本人投降匈奴(一年后被杀)。不过匈奴每次也是惨胜如败,加上内斗严重,虽然接连对汉朝取得军事胜利却未能再进一步。

到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询登基之后局势才彻底改变。刘询因巫蛊之乱的影响,其幼年和少年时期在民间生活,了解人民疾苦而且近距离接触过匈奴人,他深知对付匈奴的游牧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支更强大的骑兵。在清理完把持大权的霍光权贵集团,重掌军政大权之后,首先在全国为其曾祖父汉武帝立尊号修庙堂,尔后给全国成年男子普遍增加一级爵位,赏赐酒肉,设立巡查和奖惩制度,使得人民的凝聚力空前提高,吏治得到极大加强。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七月,汉宣帝亲自挑选各郡爵位在三百石的强健而善于骑射的官吏,随员参军展开西征。任命:田广明、赵充国、田顺、范明友、韩增为五将军, 统帅十五万精锐骑兵,此外还命校尉常惠持符节指挥5万乌孙国兵马作为策应。浩浩荡荡军容威武的五路人马,是两汉400年期间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骑兵出征,以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向匈奴的漠北老家冲杀而去。
大规模的作战行动整整持续一年半的时间,汉军骑兵继承了霍去病的作战经验,运用大迂回,大包围的歼灭战战术,以运动战对运动战,同时实施了严格的作战纪律。前锋精锐骑兵所到之处不留活口以防通风报信,后续部队则对幸存的匈奴百姓安抚有加,期间派出大量的游击骑兵部队四面出击配合主力作战。战至第二年冬天匈奴军队已经无法组织有效反击,汉军三千骑兵便可追着匈奴数万人的部队四处躲藏。匈奴单于的父亲,哥嫂,大臣,将领被汉军俘虏超过三万九千余人,汉军得马、牛、羊、驴、骡、骆驼逾七十万头。部分匈奴部落开始臣服归顺汉朝,不愿臣服的便被汉朝骑兵不断挤压,最后绝大多数驱赶到西亚和欧洲地区,经此一战,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

作为一种荣誉,汉军将领把自己的织锦护膊当做礼物赠送给当地的游牧民族王侯,以拉近军民关系是很有可能的,而被征服的游牧民族王侯也以获得汉朝皇帝御赐物品为荣,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也应该就是为何其墓中会出现汉朝织锦护膊的原因吧。
而且当时汉朝精美的丝绸或绢布在西域当地非常值钱,相比铜钱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牛羊和其他物资,汉军曾以丝绸和绢布作为军饷发放,更受汉军将士欢迎,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军费压力。大阅无疆 2017-11-15 17:47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句话,曾被很多人看作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必将再次崛起的暗示。其实这句话来自于1995年在新疆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织锦护膊,得益于该地区干燥的气候,脆弱的织锦保存十分完好,其纹饰之华丽,保存之完好令世人为之啧啧称奇并被评为国宝级文物。更为神奇的是织锦上面的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结合各种史料,小编为大家说一下这件文物所包含的历史故事,如有谬误之处,还请诸位看官雅正。

这件护膊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据考证应该是武将用来包裹和装饰小臂上的盔甲,据说最早是汉武帝专门为征讨匈奴的卫青和霍去病带领的汉朝骑兵部队订作,作为赏赐,同时也是激励士气。
出土这件护膊的墓主人规格很高,据考古人员推测是当时一位古精绝国的国王。那么,一位游牧民族的王为何要将汉朝武将的御赐护膊作为陪葬品呢?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句话是西汉时期占星学的一句占辞,五星代表的是: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五大行星,道教兴起后又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其完整表述在《史记·天官书》中是这样的: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五星连珠出现在东方,在军事上对中国是有利的,反之则对敌人有利。在占星术盛行的西汉,恰逢当时出现五星同聚东方的天文现象,隧将其作为上天的暗示而宣传利用,下到普通百姓,上到汉武帝都十分相信这种说法,隧动员汉朝所有的军事力量不断的出兵打击匈奴。

经过努力,匈奴受到重创后退回漠北,自秦以来饱受游牧民族袭扰的中原汉族文明得到了暂时的稳定和安宁。但其并未因此而放弃,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居然又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汉武帝后期,汉朝军队对匈奴作战又开始处于下风。汉武后期,主将赵破奴率2万汉朝骑兵全军覆没、主将李广利3万骑兵在天山被围牺牲超六成、主将李陵率5千步兵在浚稽山全军覆没,甚至李广利7万铁骑在燕然山全军阵亡,李广利本人投降匈奴(一年后被杀)。不过匈奴每次也是惨胜如败,加上内斗严重,虽然接连对汉朝取得军事胜利却未能再进一步。

到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询登基之后局势才彻底改变。刘询因巫蛊之乱的影响,其幼年和少年时期在民间生活,了解人民疾苦而且近距离接触过匈奴人,他深知对付匈奴的游牧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支更强大的骑兵。在清理完把持大权的霍光权贵集团,重掌军政大权之后,首先在全国为其曾祖父汉武帝立尊号修庙堂,尔后给全国成年男子普遍增加一级爵位,赏赐酒肉,设立巡查和奖惩制度,使得人民的凝聚力空前提高,吏治得到极大加强。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七月,汉宣帝亲自挑选各郡爵位在三百石的强健而善于骑射的官吏,随员参军展开西征。任命:田广明、赵充国、田顺、范明友、韩增为五将军, 统帅十五万精锐骑兵,此外还命校尉常惠持符节指挥5万乌孙国兵马作为策应。浩浩荡荡军容威武的五路人马,是两汉400年期间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骑兵出征,以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向匈奴的漠北老家冲杀而去。
大规模的作战行动整整持续一年半的时间,汉军骑兵继承了霍去病的作战经验,运用大迂回,大包围的歼灭战战术,以运动战对运动战,同时实施了严格的作战纪律。前锋精锐骑兵所到之处不留活口以防通风报信,后续部队则对幸存的匈奴百姓安抚有加,期间派出大量的游击骑兵部队四面出击配合主力作战。战至第二年冬天匈奴军队已经无法组织有效反击,汉军三千骑兵便可追着匈奴数万人的部队四处躲藏。匈奴单于的父亲,哥嫂,大臣,将领被汉军俘虏超过三万九千余人,汉军得马、牛、羊、驴、骡、骆驼逾七十万头。部分匈奴部落开始臣服归顺汉朝,不愿臣服的便被汉朝骑兵不断挤压,最后绝大多数驱赶到西亚和欧洲地区,经此一战,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

作为一种荣誉,汉军将领把自己的织锦护膊当做礼物赠送给当地的游牧民族王侯,以拉近军民关系是很有可能的,而被征服的游牧民族王侯也以获得汉朝皇帝御赐物品为荣,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也应该就是为何其墓中会出现汉朝织锦护膊的原因吧。
而且当时汉朝精美的丝绸或绢布在西域当地非常值钱,相比铜钱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牛羊和其他物资,汉军曾以丝绸和绢布作为军饷发放,更受汉军将士欢迎,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军费压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1-16 06:39:24 |只看该作者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永远激励着中国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11-16 06:40:15 |只看该作者
是,五星红旗正应了五星出东方,中华民族从今以后将大放异:采!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6:08 , Processed in 0.0083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