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个大漠深处的桃花源,是中国最难到达的古村落,一直不为人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02:5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7-12-16 21:31:57

它是中国最大的村落,面积有2000多平方公里,可是在中国地图上并没有它的身影,它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是中国最难到达的古村落,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世人对它还一无所知,它就是达里雅布依


想要去到这里,你将经历真正的起起落落,兜兜转转,沙尘滚滚的沙漠“公路”;


你将穿过一片又一片芦苇荡,翻越一个又一个沙丘,看日照金山红、看大漠落日圆、走过雪满昆仑路……

你将经历不同的西域风情,穿越无人区,踏上没有地图可指示的路!走进这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花源~

中国最后的沙漠部落
达里雅布依,身处中国最大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238公里处,一个被称为“塔克拉玛干的肚脐”的绿洲,是世界上最孤寂的地方之一!

这是一个原始的村落,几百公里沙漠不通公路,几乎与世隔绝,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出去过。


采挖大芸的克里雅人▲
达里雅布依,依河而建,背靠沙漠,胡杨成林。他们在沙漠里存在了几千年都未被记载,完全与世隔绝!

这个全中国最难到达的古村落,在被发现之前,神秘的克里雅人在400多年间一直不为人所知。


直至上世纪50年代,和田县政府才知道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沙漠里,有这样一个古老的部落!


在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有一条河缓缓流向沙漠腹地,这就是著名的克里雅河。

这条河在2000多年前曾经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注入了塔里木河,形成了丝绸之路的中南部通道。


达里雅布依就在克里雅河绿洲的尽头,这里有千姿百态的原始胡杨林、神秘的沙漠景观。


大漠深处的世外桃源
克里雅河渗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后,在沙漠中形成了一片绿洲,这片绿洲就是达里雅布依人生活的地方,这里被许多地质专家誉为大漠深处的“桃花源”。


达里雅布依,维吾尔语意为“大河沿”。这里沿河两岸生长约57.5万亩的胡杨、红柳和芦苇等沙漠植被,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

来到这里一路上看不到一丝人烟,沿途只是一种恍若时空停滞的感觉,连绵起伏的沙丘、蜿蜒的河流、流金的胡杨、枯萎的灌木以及散漫的羊群……

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他们始终离群索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封闭的生活方式使得这里更加古朴神奇。

大漠中的孤独舞者--达里雅布依
这个被称为“中国第一村”的部落位于沙漠中心200多公里深处,方圆近300平方公里,极分散地居住着近200户人家约2000人,他们就是克里雅人。


这个部落至今仍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住所多是用胡杨木建造而成,以馕和羊肉为主要食品,生活简单,通常几世同堂地居住在一起。


这里几乎没有雨天,只能在水井边打水,但是打上来的水多半有沙子。


井边打水的少年▲
达里雅布依它曾有过一个地名叫“通古斯巴孜特”,在现在使用的中国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个地名。

也许是与世隔绝,至今保持了原始的维吾尔族民风,还过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活。

这里的主食是一种名为“库买奇”的面食,火膛里永远有一堆沙,胡杨树枝在火膛中燃烧时,将面饼摊在热沙上,再盖一层热沙。


库买奇▲
有贵客时,克里雅人便宰羊款待。克里雅人以肉为主食,除了皮芽子(洋葱)、恰麻菇、胡萝卜、大葱、大蒜这些,其他蔬菜几乎都不被接受!


每年春秋季,就会有商贩从几百公里外县城来到此地,当地人会从商贩手中换些面粉和零碎的生活日用品。


克里雅人的历史的确让人难以捉摸: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山进入了新疆;另一说法是克里雅人原来就是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种说法是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的古楼兰人的一支。


达里雅布依 攻略
地址: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
自驾路线:乌鲁木齐--(470公里)库尔勒--(160公里)轮台县轮南镇--穿沙漠公路--(522公里)民丰县--(126公里)于田县--(220公里,无路,穿沙漠故河道)克里雅河尾闾
注意:如果想自驾进入,需通过当地有关部门,在途中有检查站,切勿冒然前往。
周边游推荐
库尔勒
库尔勒市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因盛产香梨而称为梨城。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北倚天山支脉库鲁克山和霍拉山,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

库尔勒市周边有不少独特的自然景观,如烟波浩淼的博斯腾湖、广袤迷人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幽雅神奇的天鹅湖、举世闻名的罗布泊……

原始风貌的罗布人村寨、松涛林海的巩乃斯、风光秀丽的塔里木河、雄伟壮观的天山石林、千姿百态的“雅丹奇观”、世界最长的沙漠公路、海拔6973米的木孜塔格峰,都是旅游探险的好去处。

轮台县
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是古西域都护府所在地,有着生态旅游胜地的美称。

轮台还拥有世界上已经存活了6500万年的胡杨林风景带,还毗邻世界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每年秋天都会吸引国内外数万计的游客而来。

此外,还有有世界最长的沙漠公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母亲河,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旅游的好去处。

穿越沙漠公路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诱惑力的一个。在沙漠腹地,塔中石油人每年向祖国奉献石油均在百万吨以上,给塔克拉玛干带来了无限生机。

塔里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的公路。沙漠公路像一条游弋茫茫沙海的黑色长龙,顺着沙丘间低地起伏延伸。

其实政府曾多次希望他们迁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去定居,但克里雅人实在不愿搬迁出。他们说他们属于“达里雅布依”,属于自然,是自然的孩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2-17 02:55:10 |只看该作者

我国最神秘的克里雅人 沙漠深处与世隔绝几百年 至今不肯搬离

本帖最后由 惜晖 于 2017-12-17 02:56 编辑

一走一路
2017-12-10 22:45:53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有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古村落,方圆近300平方公里,分散地居住着近200户人家约2000人,他们就是克里雅人。这个部落至今仍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住所多是用胡杨木建造而成,以馕和羊肉为主要食品,生活简单,通常几世同堂地居住在一起,以传递字条的方式交换信息。他们曾与世隔绝地生活了400多年,这里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在这个被形容为“世界上最孤寂的地方”,克里雅人以荒漠、胡杨、羊群为伴,物质的匮乏并没有消磨掉他们顽强生存的意志,他们淳朴、豪爽、散淡,又与世无争,对身外之物淡漠。他们讲究礼仪、虔诚而执着。图为在校的学生,晚上随母亲回家,看到有陌生人来时回眸观望。

克里雅人暂时划分成维吾尔族,最早将克里雅人记载于文字的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图为村民们到了做礼拜的时间,手里没有水来净身,只有用黄沙代“水”在做着礼拜前的净身。

关于克里雅人的族源依然不清楚,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山进入了新疆;另一说法是克里雅人原来就是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种说法是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的古楼兰人的一支。图为古尔邦节的早晨,穆斯林民众做完礼拜后的景象。大家依次站在门口,相互握手问候祝福。

克里雅人生活在沙漠环境中,特殊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牧民居住得非常分散,交通靠马和骆驼。住房是用沙生胡杨木与红柳枝编搭建成的,弯曲的胡杨木并排竖插在地里做支柱,红柳编织成墙体,房顶铺以较厚的芦苇。在略高起地面约一尺的土沙垒成的台地上,铺着羊毛毡或者地毯,这就是他们的床了。每户人家都在地上挖一个几十厘米见方的火坑,用来取暖和烧烤美食。图为克里雅人在古老的胡杨树下捡拾那些枯枝来取火。

老人感到特别煎熬,小儿子外出找骆驼已经五天了,没有任何消息,老人只能无奈地等待。

一家人围在火堆边用餐,其乐融融。

妇女们在一起打馕,这就是她们的主食。

在广袤的沙漠深处,家与家相隔数里甚至数十公里,距离成了一种牵挂。难得见面,致礼问候成了一种快乐。

一家人难得吃上一次蔬菜,吃蔬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

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克里雅人的礼仪文化和相互帮忙,图为哥哥在给弟弟剃胡子。

克里雅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一个见证。见证了沙漠的变迁。目前,南疆昆仑山的冰川、湖泊、绿洲在迅速萎缩,克里雅河的水位逐渐下降,荒漠化不断加剧,胡杨林成片枯死,新的沙尘源正在急剧形成。面对生态环境的变异,克里雅人正在面临希望与绝望的抉择……

买买孜大爷高高兴兴地捧回政府的补助粮。当地政府曾想把他们迁出这片不宜居住的土地。但他们自称克里雅人,恋土难移。近百年来,他们始终离群索居,被人们称作沙漠里的“原始部落”。

半个世纪前,1959年,人民政府派人找到这群隔绝的维吾尔人,并为他们建立了达里雅布依村。不幸的是,“文革”中,他们再次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1989年,政府再次进入达里雅布依,并改村设乡,建立学校,培训医护人员和兽医,解决用电、用水,开办邮政所和信用社等,克里雅人的生活方式才开始被现代文明渗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5:22 , Processed in 0.00866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