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躲藏在中俄边塞密林中的百年古村——奇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06:46: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老山货视觉 2018-01-24 21:03:06

奇乾,是躲藏在祖国版图鸡冠之顶,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畔边境密林中的百年边塞古村。
今年年初,我又一次来到这里,从海拉尔沿海—拉—室公路北行,右转后进入大兴安岭北部森林中的室—莫公路,再经根—白公路北行,一路是崎岖的冰雪山路,曲折蜿蜒,道路狭窄,坡多路滑,山高林密,过了激流河就进入了北部原始林区,奇乾就在其中。

奇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9世纪—10世纪,奇乾所在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就是成吉思汗的乞颜部落生存与繁衍生息的地方,从这里发展壮大后走出山林,走向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这里森林茂密、河川密布、水肥草美、盛产黄金,清朝时期,许多“闯关东”来此谋生的“关里家”人与越界来此的采金、伐木、牧畜的俄国人以及十月革命后逃亡此处的白俄贵族联姻,繁衍出一代又一代华俄后裔,并安居扎寨,延续至今。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在奇乾设置了珠尔干河总卡伦,管理沿边事务;1920年设置奇乾设治局,1921年改为奇乾县,1948年,人民政府把乌启洛夫(今奇乾乡)划为第四区,现为奇乾乡,乡政府就设在村里。

严冬的奇乾非常寂静,小街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户人家木刻楞房屋冒着炊烟,一只黄色的小狗在警惕地看着我们这些陌生人。1998年进行生态移民后,这里只剩下六、七户人家,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牧生活。每到夏天,当地人开办的小旅店、小饭店才开始营业,为远游客提供一些服务。
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我们来到冰封的额尔古纳河,河道在寒冷中隆起了一道一道冰棱,高低不平,寒风打着旋,卷起了沙粒般的雪花扑向远方。顺河而刮的“过堂风”吹到脸上,宛如刀割,羽绒服一会的功夫就被“打透”,我们喷着哈气,急急忙忙返回车里。

踏雪爬上村后的小孤山,依河而建的奇乾小村尽收眼底,山下的阿巴河河湾被积雪覆盖,在黑森林的簇拥下成了白色月牙。小孤山长满了黑桦林,这可是珍稀树种,黑桦树被访古的客人系上了蓝色的哈达,树林中积雪凹下去的地方就是蒙古族先民的地穴遗址,也叫穴居,是古人类居住的遗迹,这就是史学界著名的“额尔古涅 · 昆”,当地政府在山脚下建了一个大型石刻。据拉施特的《史集》记载,“ 额尔古涅 · 昆 ” 是一处山中间的一片气候宜人、水草丰盛的草原,是蒙古族祖先乞颜部的起源地。“昆”"是山坡的“意思”," 额尔古涅 "是" 险峻 "的意思,《史集》所描述的与当地的自然状况相似度很高。
在凌冽的从西伯利亚刮来的寒风中,仿佛看到蒙古族先人在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繁衍和发展,这种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随着寒风而消失。

3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那时奇乾有人家近200户,大部分是华俄后裔。走在街里,到处是蓝眼睛、黄头发、说着东北话的村民。早上,我随着一位华俄后裔老人去阿巴河打鱼,河面飘着柔曼的轻纱,伴随清脆的鸟鸣,老人从树丛里拽出一个细长的桦树皮船,我们坐上去,顺河而下就到了河口,水面宽阔起来,老人下网起网,干净利索,不到一小时就挂出了一水桶鱼。奇乾因有阿巴河汇入额尔古纳河,盛产鱼类,有细鳞鱼、哲罗鱼、华子鱼、山鲶鱼和柳根鱼。这里家家户户都是个好渔民,吃不了的鱼就晾晒成鱼干。于是每家院落里都有高达20米左右的晒鱼杆,把鱼吊挂到最高处,据说,因为有风,没有蚊蝇。他们在晾晒前都进行了腌制,只要在炉盖上烤一烤,就可以做下酒菜了,特别好吃。严冬时节,村里的人就到额尔古纳河,或者阿巴河凿冰捕鱼,即在河面凿开窟窿,下好挂子就行了。

那时的村庄人生鼎沸,华俄两种文化在这里融合,两种习俗在这里交汇,热热闹闹,欢欢乐乐。无论是中华民族的春节,还是俄罗斯传统的巴斯克节,村里的人都共同欢度。那天,我们也来到了小孤山,山下的菜园子的板杖子(木栅栏)曲曲折折地像五线谱,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暮归的牛群、马群向村里走去,偶尔会传来俄罗斯风格手风琴曲子。真是一幅和谐的乡村风景画。
夕阳西下,我们在小孤山上欣赏到了今天的美丽而苍凉的雪村暮色风景,只可惜炊烟只有一家,但山下雪原上的几匹蒙古马给小村带来了一些生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2:07 , Processed in 0.00710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