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毛主席诗词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8:16: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读史|从毛主席诗词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石景山组工 2018-01-16 17:00:26

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初心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和艺术载体,通过分析毛泽东诗词来解读毛泽东的初心,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从“学不成名誓不还”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从一介书生变成指点江山的热血青年
这是历史的维度。初心是动态概念,有一个不断萌发和形成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曾说:“我小的时候也没有多大的志愿和抱负,也没有想干出多么大的事业来。”还说:“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一九一八年才读马列主义。”随着人生道路的不断探索,毛泽东救国救民的初心逐渐形成,最终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就读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毛泽东改写了一首诗《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时的毛泽东还是一介书生,和普通读书人一样渴望金榜题名。他借此向父亲表达一定好好读书、学有所成的决心,同时表达好男儿志在四方的人生追求。
1915年3月,同窗挚友易昌陶病故。毛泽东挥笔写下情真意切的《五古·挽易昌陶》,还写有一副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上联是说日本人觊觎我锦绣河山。而中国社会又极为黑暗肮脏,正期待我们去彻底洗涤,你却一死了之,叫我如何济世救民?下联是说国难当头,战争风云弥漫,你的生命之花还没有绽放,还没有报效国家,却撒手西去,死得真不是时候!这副挽联抒发了一个热血男儿的忧国忧民之志。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生群情激愤,集资刊印了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书刊《明耻篇》。毛泽东在其封面上奋笔题写了《四言诗·〈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青年毛泽东的志向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这时的毛泽东已经受到许多激进思想的熏陶,对中国的黑暗现实有了深刻认识,救国救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青年毛泽东日渐成为社会政治家和职业革命家,忙忙碌碌、四处奔波。1925年秋,毛泽东从长沙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之前,重游橘子洲头,写下豪情满怀的《沁园春·长沙》。这是青年毛泽东的代表作,反映了写诗时的复杂心情,追溯了湖南一师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正如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毛泽东已经是坚定的革命者,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
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天翻地覆慨而慷”
——从上下求索到彻底改变中国命运
这是实践的维度。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实现了他的初心,也成就了千秋伟业。
1920年11月,毛泽东创建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最早的党组织之一。1921年初,毛泽东把新民学会的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不仅仅是新民学会的宗旨,也是毛泽东的毕生追求。
为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正确道路,毛泽东上下求索。用毛泽东的三句诗,就能勾勒出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
第一句是《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第二句诗是《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第三句诗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进程中,毛泽东经历了“问天”“比天”到“翻天”“换天”的心路历程。在毛泽东的思想观念中,“天”有着极强的政治色彩,反映着毛泽东的革命诉求。
一是问天。“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的发问,表现出毛泽东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大胆质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二是比天。到1936年《沁园春·雪》中“欲与天公试比高”时,日本加紧侵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中央红军已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开始东征,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已经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正确道路和具体方法。
三是翻天。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中国革命胜局已定。“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毛泽东由衷赞叹:“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四是换天。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时,感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新中国成立已经十个年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已经换了新天。
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六亿神州尽舜尧”
——从重视民众到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这是人民的维度。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共产党人的初心,说到底就是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人民”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范畴。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支配毛泽东一生的灵魂,是激励毛泽东奋斗终生的不变初心。
他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中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毛泽东始终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看做是真正的英雄。“中华儿女多奇志”“六亿神州尽舜尧”,是毛泽东人民观的诗意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在解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明确说明“是指无产阶级”。
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他放手发动群众,“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毛泽东坚信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毛泽东用如椽大笔塑造了人民军队的群体形象,热情讴歌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事业。他们是正义的化身,具有顽强的战斗意志。“不到长城非好汉”“万水千山只等闲”“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宜将剩勇追穷寇”。他们坚不可摧,势如破竹,能够征服一切敌人。“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横扫千军如卷席”“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放后,毛泽东诗词侧重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他欣赏“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发展局面;赞扬“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成果;调动“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冲天干劲;培养“不爱红装爱武装”“拒腐蚀,永不沾”的一代新人;憧憬“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美好社会。
从“管却自家身与心”到“拒腐蚀、永不沾”
——从注重修身变成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这是品格的维度。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精神和伟岸人格。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优秀品格。
毛泽东的崇高品质内容丰富,这里提示几个要点。
第一,深厚的爱国情怀。
毛泽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维护尊严、追求独立、寻求解放、谋求幸福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为江海客”。《西江月·井冈山》《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以山为题,《浪淘沙·北戴河》《七绝·观潮》等专门写水,含有山水的诗句不计其数。他笔下的山,仪态万千、瑰伟雄奇;他笔下的水,神奇曼妙、变幻无穷。“江山如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把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深沉的忧患意识。
中国革命前途光明,道路曲折。1927年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中国大地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吟成苍凉沉郁的《菩萨蛮·黄鹤楼》。诗中的“茫茫”“沉沉”“苍苍” 笔调压抑,毛泽东内心也不免充满忧虑和苦闷,表达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苍凉心情。
1934年夏天,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受挫,毛泽东写下《清平乐·会昌》,他解释“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时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1935年2月写的《忆秦娥·娄山关》是长征途中的第一首作品,遵义会议扭转了毛泽东的人生境遇,但红军依然处于险境,这首作品显得极其苍凉凝重,因为他深知“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第三,勇敢的责任担当。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了《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写道:“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犹如长剑刺破青天,自身完好无损。一旦天塌下来,山会一柱擎天。山,俨然就是共产党人的人格化身,所向披靡。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国家出现危亡,人民出现危难时,共产党人总是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是人民的靠山。
第四,顽强的奋斗精神。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写道:“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他少年时代豪气冲天,青年时代踌躇满志,壮年时期执着豪迈,晚年时期壮心不已。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写了《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已经69岁高龄的毛泽东依然是激情澎湃、斗志昂扬。
第五,积极的乐观心态。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倒海翻江卷巨澜”“要将宇宙看稊米”“乌蒙磅礴走泥丸”,面对种种困难,毛泽东傲视万物,藐视敌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各种挑战,毛泽东气定神闲、从容不迫。“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不到长城非好汉”,面对崇高理想,毛泽东矢志不渝,百折不挠。
第六,崇高的大同理想。
毛泽东放眼全球,胸怀天下。《念奴娇·昆仑》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毛泽东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毛泽东抽剑把昆仑山劈成三截,原稿为“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毛泽东说:“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他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区分开来,胸襟何其宽广博大!
1963年8月1日,毛泽东兴致勃勃地题写了《杂言诗·八连颂》,高度赞扬身居繁华都市,始终不忘初心、保持优良传统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
毛泽东的崇高思想在《杂言诗·八连颂》当中体现得最直接、最全面、最生动。这首诗对人民军队在和平年代如何继续保持革命本色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全体共产党员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只有做到不忘初心、永不变色、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才能使我们党永葆青春,战无不胜。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8:06 , Processed in 0.00866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