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拍了6年《西游记》,薪酬只有2000!愿用一生讲好一个西游故事 2018-05-11 11:28
86版《西游记》播出后, 六小龄童声名大振, 接着又演了其他几部戏。 ![]() 有一次, 他跟一位女演员对戏, 对着对着, 女演员表情越来越奇怪, 六小龄童懵了, 问:“怎么了你?” 没想到女演员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说: “对不起,章老师, 我还是感觉您是孙悟空, 您看我这忍得, 嘴唇都快咬破了。” ![]() 不光是女演员对孙悟空印象深刻, 几乎全中国的观众, 只要一提到六小龄童, 脑海里就出现孙悟空的形象。 ![]() 数据显示, 86版《西游记》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 突破吉尼斯世界记录, 至今寒暑假还在霸屏。 ![]() 尽管后来还有无数“孙悟空”, 但在观众心里, 最经典的, 是六小龄童版本。 其实孙悟空的角色, 最初并非属于六小龄童。 ![]() 1981年, 央视决定拍摄电视剧《西游记》。 导演杨洁跑遍全国几乎所有剧团, 都没有找到适合孙悟空的人选。 就在最后关头, 她想起了20年前的绍剧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当时饰演孙悟空的, 是人称“南派猴王”的章宗义, 艺名“六龄童”。 那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播出, 可谓万人空巷, 毛主席观看后也说好。 那天, 杨洁搭上去往绍兴的火车。 1981年除夕夜, 她出现在章宗义的家里。 ![]() 此时的章宗义已经老了, 行动迟缓了许多。 拍电视剧可是个辛苦活, 杨洁说, “20年前戏里有位表演出彩的“小猴子”, 要不让他来试试。” ![]() ![]() 杨洁说的, 是六小龄童二哥章金星, 小小年纪, 章老就认为他是最具表演天赋, 未来可以继承衣钵的人。 一次表演结束, 周总理太喜欢他, 不顾自己手上有伤, 一把将他抱起。 ![]() 可是“小猴子”却得了白血病, 十几岁就去世了。 章老坐在椅子上, 一五一十跟杨洁说清楚, 泪水湿了眼眶。 然后他话锋一转, 用手指了指旁边的年轻人,说: “让金莱试试, 金星的功夫, 我全教给金莱。” 章金莱, 即六小龄童的本名。 ![]() 20岁出头的章金莱, 还在浙江昆剧团当学员。 从小学猴戏, 又有昆剧的功底, 看着他的表演, 杨洁觉得, 是有那么几分味道。 ![]() 但毕竟电视剧不是戏曲, 第一次用小品的方式表演, 六小龄童极度紧张, 他说,那10分钟,感觉有10天那么长。 面试结束, 整件衬衣被汗水湿透。 ![]() 当晚北京招待所, 章宗义提着几大瓶暖水壶, 爬着楼梯, 准备让儿子洗澡。 没想到这一幕被剧里的工作人员看到。 工作人员说, “这可不行。 戏一开拍,还不知有多辛苦, 您打小偏爱他, 我们要考虑考虑他能不能胜任了。” ![]() 章老回到房间, 跟六小龄童一番长谈。 自己演了一辈子猴戏, 才有一个机会演电视剧, 这次给近30集电视剧, 可算天上掉馅饼, “抓住机会,以后靠自己, 或者直接跟我回家。” ![]() 1982年某晚, 六小龄童跟着导演出现在央视新闻里, 镜头里的他, 理了干净的寸头,笑容腼腆, 旁白说,已经敲定孙悟空的扮演者。 ![]() ![]() 六小龄童人生的八十一难, 自此跟着故事里师徒四人的八十一难 开始了。 1982年7月, 《西游记》在江苏扬州开机, 先拍试集《除妖乌鸡国》。 ![]() 那个夏天,应该是六小龄童一生最难忘的夏天,第一次勾脸、沾毛、贴金皮......卸一次妆,脸就脱一层皮。 ![]() 设备也不好,资金又欠缺,每次吊着威亚拍戏,飞上天去一个没注意,人就掉下来。 ![]() ![]() 这一集拍摄结束,两个月时间已经过去。每个人都遍体鳞伤,但身体考验还是其次,对于初涉电视剧的他来说,心理压力更大。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这个角色,野性,张扬,有王者风范。而那时的六小龄童,更像是个儒雅腼腆的白面书生,要把戏演好,太难了。 ![]() 六小龄童记着父亲先前的那番话,闷头就学。没事的时候,他跑到山岗上,一个人站着吹风。 风唰唰唰吹着,他就想象,底下有一群猴子猴孙,他就是齐天大圣本人。 ![]() 而最难的,还是他600度近视和200度散光导致的双眼无神问题。 ![]() ![]() 白天不用拍戏的空档,六小龄童专门去运动场,看人打乒乓球。站在球桌中间,头不动,双眼跟着球走,上下左右快速旋转; 晚上的时候,他就点上一炷香,眼睛紧盯着烟头。 一段时间下来,他的眼睛,能看着日出20分钟不眨眼。 ![]() ![]() 1982年10月,《西游记》在央视试播后,观众反响并不好。六小龄童很丧,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很久,直到他收到远在浙江的父亲的信。 信中的安慰话不长,反倒是一大叠的照片,重新给了六小龄童信心。 那是500多张用135胶卷拍摄的照片,各种猴戏的外形,动作,神态表情,章宗义一五一十给他寄了过来。为了再精细了解猴戏,剧组还给他养了猴子,于是出现了下边被称为最经典的一幕。 ![]() 1988年2月1日起,25集《西游记》正式播出。从筹备到播出,共6年时间,走过全国17个省市,全部实景拍摄。 脱皮的脱皮,暴瘦的暴瘦,每个演员一集领着七八十块钱的演出费,苦哈哈全凭一腔热情在表演。终于,《西游记》席卷全国,播了30年而不衰。 ![]() 有人问过导演:“为什么这版《西游记》有这样的盛况?” 杨洁说:“是那个时代电视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精神。” 在过去的30年, 86版《西游记》影响了无数代人, 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小学生, 没有人没看过。 ![]() 2008年汶川地震,六小龄童去看望震后受难的孩子。一看他出场,孩子们很兴奋:“在废墟底下时就想,孙悟空被压了500年,我们才这点时间,根本不算什么。” 从那以后,六小龄童决定,要把《西游记》精神发扬下去。 然而有人看不过去了,质疑他: “你一生除了那一部戏还有什么东西?” “什么东西都往西游上扯。” ![]() ![]() 其实在《西游记》之后,六小龄童还演过无数角色,像《一九三九·恩来回故里》《连城诀》《吴承恩与西游记》......无论演技还是造型,都相当成功。 ![]() ![]() 可惜《西游记》太经典,人们一提起他,只会想到孙悟空的形象。 六小龄童说,那也行,一生演好一个角色,值得。 于是又有人给他安了一个名,叫“西霸”,说他只认自己的孙悟空,其他演员演得都不好。 ![]() 前不久,六小龄童在鲁豫的一档节目里,终于给出了解释。 他说,“猴戏艺术可以百花齐放,但西游艺术无论怎么变,精髓和灵魂不能变。” ![]() 反观最近一些西游改编剧, 在市场的影响下, 的确被改得不伦不类, 面部全非。 ![]() ![]() 六小龄童的做法, 像是艺术家特有的坚持和偏执。 某些观念不赞同,看不过眼, 就一定要说出来,畅快淋漓, 也不怕得罪人。 而至于说他“人戏不分”, 这更是艺术家的表现,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 ![]() 如今又有多少电视剧, 能像86版《西游记》一样霸屏30年? 又有多少演员, 能像当初这群人一样, 不为名利, 只凭一腔热情去拍摄? ![]() 《西游记》30周年可以证明, 只有经典的, 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精心打磨。 ![]() 30年过去了, 尽管六小龄童有自己的偏执, 但他的功绩和坚持, 一样清晰可见。 ![]() ![]() 他为我们造了一个梦, 一个关于齐天大圣 乐观向上、英雄般的梦: “苦练七十二变, 笑对八十一难。” ![]() 坚持与乐观, 才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