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是这样过端午节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8 11:26: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代是这样过端午节的。                                         2018-06-17 18:25                                                   

《端阳故事图》册,清乾隆,徐扬绘,绢本,设色,共八开,每开纵20.7cm,横18.2cm。图册上钤有乾隆皇帝诸方玺印:“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
此图册各开分别描绘了端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集中表现了历代各地的风俗习惯。每开均以隶书题写画名,并以行书对画作加以注释,以便读者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
乾隆皇帝作为出身于满族的清王朝统治者,将顺民心、近民俗视为稳定朝政的一条治国的根本之道,他常谕令宫廷画家以写实的绘画技法表现汉族的民俗事象。
此图册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显示出作者较强的写实功底和乾隆朝宫廷绘画工整清丽的笔墨特点。
《射粉团》,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射粉团,这是一种唐代宫廷比较盛行的游戏。粉团是类似麻团的一种点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射粉团游戏的参与者多为女性或者儿童,射中者可以享食。

《赐枭羹》,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枭羹,即用枭肉做的羹汤,就是猫头鹰汤。作为一种节令食品,它曾先后出现在夏至和端午。汉代中后期直至明清,枭羹更成为皇帝端午节赐宴中的特殊食物,是古代端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传说,猫头鹰吃自己母亲,所以古人认为它是恶鸟。为了灭绝它,特意选择在端午这个“恶日”来吃。但是,这个解释不全面。吃恶鸟,自然是为了消灭它,但更加主要的目的是要消灭它所代表的恶行、恶人。皇帝其实是教训大臣,不要做恶人、奸臣。这个官方礼仪具有政治涵义的。

《採药草》,题:“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这一风俗。

《养鸲鹆》,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鸲鹆即八哥,生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据说调教八哥最好的时间就是每年的端午。

《悬艾人》,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人们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或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为了驱邪避瘟,小孩子也会于端午节佩戴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此时五色丝线也可用于盘扣系于香囊之上以便佩戴。彩丝又可结成串、编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裹角黍》,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此即人们所熟知的粽子,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另一种则是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所使用的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观竞渡》,题:“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此即观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不舍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踪迹。之后的每年五月五日,人们便划龙舟以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9:05 , Processed in 0.00783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