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屈原和钟馗,端午节应该是谁的主场屈原和钟馗,端午节应该是谁的主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6 12:04: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屈原和钟馗,端午节应该是谁的主场?                                         2018-06-16 09:13                                                   

历史上因为投江而获得端午节冠名资格的人有三个,伍子胥、曹娥、以及屈原。结果我们都知道,曹娥名气太小、伍子胥戾气太重,最终屈原一枝独秀独家冠名端午节。

但屈原应该也没想到,在打败了两个跟他年纪差不了多少、“根正苗红”的竞争对手之后,竟然还有人敢在他的BGM里挑战他。
这个人严格说来甚至都不能叫“人”,因为他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唐玄宗一个虚无缥缈的梦。话说到这里,你肯定已经知道他是谁了,没错就是钟馗。

明宪宗《岁朝佳兆图》故宫博物院藏
到今天很多地区仍然保持着端午节“挂钟馗”“跳钟馗”的习俗,用以驱邪祈福。

跳钟馗:人们分别装扮成钟馗和“五鬼”,祈求家宅平安
钟馗是怎么从唐玄宗的一个梦,变成端午节“守护神”的呢?
钟馗的诞生
钟馗捉鬼的故事家喻户晓,关于钟馗的身份来历却没几个人能说清,就连专家学者们也是一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
有人说钟馗是北朝一个叫尧暄的人,这个尧暄本名叫钟葵,字辟邪,所以人们就脑补出一个捉鬼辟邪的钟馗,还把他送上了神坛。


有人说钟馗其实是把武器人格化的产物。古人相信椎能驱鬼,但齐国人讲话太慢,一个“椎”字被他们拉长音读成了“钟葵”,“钟葵”又变成“钟馗”。

良渚文化中的玉锥形器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钟葵”
也有人说钟馗的原型是商朝兼职驱鬼的巫相仲傀(也叫仲虺),更有人再往前追溯到神话传说里的句芒。

《山海经》中的句芒
但大家更愿意相信的还是关于唐玄宗的版本。这个版本最早见于唐代卢肇的《唐逸史》,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唐玄宗有次生病之后做了个古怪的梦,梦见一个小鬼偷了他的东西,正生气的时候,一个一脸凶相的大胡子鬼随后跑出来,像吃手撕鸡一样把小鬼吃了个干净。

清 佚名
大鬼说自己叫钟馗,唐高祖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没考中,觉得没脸见人一头磕死在了大殿前。高祖可怜他,将他以进士的待遇安葬,所以他发誓要替大唐除尽妖魔鬼怪。
唐玄宗醒后病果真好了,于是招来吴道子根据他的梦画了一幅《钟馗捉鬼图》,并下令把这幅画印刷出来广泛传播,让大家都来认识下钟馗。

西安户县重阳宫内藏的《钟馗捉鬼图》碑据说是吴道子的真迹
这个故事未必全然可信,但能确定的是,吴道子确实曾经奉命画钟馗画像,北宋画家郭若虚就表示自己见过真迹。唐玄宗也确实把钟馗画像作为新年礼物赐给臣子,当时的宰相张说还在收到画像之后写过一篇《谢赐钟馗及历日表》。
  “(钟馗)衣蓝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所以说,驱鬼镇邪的“钟馗”可能早就有萌芽,但我们熟悉的戴帽、蓬头、大胡子、面目可怖的钟馗形象却是在唐朝确定的。

清 高其佩《怒容钟馗图》
画家推波助澜
有唐玄宗的倾情推广,有画圣的真迹撑场子,钟馗的知名度飞速蹿升,成为民间信仰里的新晋流量担当。但在唐朝灭亡那么多年之后,钟馗还能屹立不倒,甚至越来越红,成为被道教体系承认的“捉鬼天师”,画家们的功劳不可忽视。
古代人绝大多数都是文盲,不认得几个字,对一个神仙最崇高的敬意就是把他的画像供起来或者贴门上。这种情况下,一幅钟馗画像的影响力估计比写几十篇文章都大。

门神钟馗
巧的是,历朝历代的画家们对画钟馗都有空前的热情。而且从五代开始,画家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画钟馗捉鬼,开始管起了钟馗的家事和生活细节。比如钟馗嫁妹

元 颜庚《钟馗嫁妹图》局部,据宣和画谱记载,五代周文矩就曾经画过《钟馗小妹图》,宋代以后《钟馗嫁妹》已经成为常见题材
钟馗戴花

明陈洪绶《钟馗像》
钟馗下雨天出门

元 颜辉《钟馗雨夜出游图》局部
钟馗半夜逛街

明 戴进《钟馗夜游图》局部
钟馗喝醉酒

清 金农《醉钟馗图》
钟馗照镜子

清 佚名《丰绥先兆图》
画家们对钟馗题材如此钟爱,可能是钟馗怪诞的形象能够让他们快意笔墨,可能是在“不第”的钟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可能是借此讽刺现实,寄寓自己惆怅、愤慨和希望……
但无论他们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就是钟馗的形象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和普通老百姓的想象贴近,越来越有群众基础。
端午节就是应该驱邪
可钟馗再怎么红,也还是个“捉鬼的”,怎么就和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扯上关系了呢?难道不怕钟天师一不小心把屈原给抓起来吗?让我们再回头看看端午节的习俗。
划龙舟是为了打捞屈原的遗体,用粽子贿赂水里的鱼虾是希望它们吃饱了就不再祸害屈原(虽然我们知道这两项习俗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但屈原并不是万能的,至少没法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在端午的时候挂菖蒲、艾草,戴香包,拴五色丝线,喝雄黄酒……

而后面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目的:驱邪。从五月开始,仲夏来临,毒虫、蚊蝇滋生,洪水瘟疫来临,在不怎么讲究卫生的古代,这个月染病、死亡的人数会直线上升。

五月开始频繁出没的“五毒”
按照古人的套路,五月自然被当成了会带来不详的、邪祟盛行的“恶月”,有两个五的“端午”更是这个“恶月”里最不详的“恶日”。
“恶”到什么程度呢,连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都不能要,否则便会“男害父,女害母”。据《史记》记载,“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是生于五月初五,所以老爸死活要把他丢掉。


为了平安度过“恶日”这一天,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来驱邪祈福,菖蒲、雄黄、彩色丝线,凡是据说能辟邪的东西都要试一试,又怎么会放着钟馗这个专职“捉鬼驱邪除魔”的神仙不用呢?
据说,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端午节“跳钟馗”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活动。端午节“挂钟馗像”在清朝也颇为兴盛,“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描写的就是这一习俗。

虽然萃花十分感谢屈原用生命给我们换来一天假期,但要说谁跟端午节最配,我站钟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2 16:51 , Processed in 0.00956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