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 康(纪实小说)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13:38: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原汤 于 2013-3-26 13:48 编辑

                  小 康(纪实小说)
                  
                                       (一)

        我这一茬知青刚到农场时,我的寝室里只有两个老知青,其中一个根本躺着没起来的知青叫小康,是队干部叫小康,我们也就知道他姓康了,后来知道他的大名叫康全伟,童心未眠联想起在家时斗蛐蛐,要全须全尾的不免好笑,实际他不是尾巴的尾,是伟大的伟,康全伟叫起来还是好笑,就想着全尾?叫什么不好?怪不得大家都只叫他小康,没有叫他大名的?

       我们新知青的到来,老知青们都在忙乎,只有他在躺着,我从心里对他有看法,那么不热情呢?躺在炕上叫欢迎吗?还连话都没和我们说过,也太拿我们不当回事了?没了好感也就拿他没当回事,也没和他打招呼。

       一个晚上过去,早晨大家起来都在忙乎,小康还在躺着,我想他一定是病了?不该把他合计那么不好,主动问他一句:“你生病了吗?”他的脸瘦削的像把刀子,张嘴预说嘴角偏向一边却没说出话,一副无奈的笑容。

       他为什么是这样一幅表情呢?我还没找到答案,又一个叫王开河的老知青进了我们的屋子,当然是以后知道他的名字的。进了屋子直奔小康的位置,揭开小康的被子,扶着他的肩膀用了下力,小康坐了起来,嘴角歪在一边,头发帘下滴下来汗珠,显然很痛苦,我自然的到了他们身前,扎着双手想帮又不知如何帮忙。他有病了?我这个判断对了?

       王开河说:“你忍着点,把裤子穿上。”小康用双手支起身子,使屁股翘起来,王开河攥住小康腿下的棉裤裤腰用力一提,小康发出轻微的哼声,汗水已经流了满脸,我在一边心提到了嗓子眼,嘴也跟着小康的表情在动。

       王开河坐下来缓着气,用肩膀支着小康的后背,头上也出汗了。小康仰着脸大吸着气,我伸手帮着扶住小康的肩膀,王开河站了起来,又下地穿上自己的棉鞋,给小康套上大头鞋,我们两个扶起小康,使他双脚着了地,这才帮他把棉裤腰带系上,一条布拧成的腰带很结实,王开河用了下力打上扣。小康的双手插在两个腰胯上,使身子有点前倾,王开河说:“别那样?不好看!”

       小康一脸苦笑:“啥好看呀?这样好受点。”这还是听到他说的第一句话,听这声音心里打颤,我想知道小康这是怎么了?又不知如何问起。

      又一个叫猫眼的老知青进了屋子,手里端着饭盒和盛着菜汤的小盆,放在靠墙边的木箱上说:“吃吧!我去给你弄块咸菜去。”说着又走出去,他的眼睛确实象猫眼溜圆。

      小康就站在木箱边吃起饭来,身板溜直不打弯,王开河看我一眼问:“你叫什么?”我说了名字,他说你去吃饭吧!走在食堂的路上我还在判断着小康可能得的什么病?

(二)

      小康的病在朝夕相处中逐渐弄明白了,他得的是‘类风湿’,当然我还不是一下子弄明白这个病的情况,大队赤脚医生每天都来一次给小康做针灸,从他断断续续的说明中,知道小康的病是很严重,如果控制不住,会发展成风湿性心脏病,那就更加麻烦了。

      没过几天我们就和小康混熟了,一开始还有些拘束,小心问他一些问题,怕问的他不高兴,渐渐发现他并不是不爱说话的人,也很开朗,时常说个笑话逗大家乐。一次闲聊中,小康说出了得病的原因,说的也轻描淡写。

      小康是1969年知青,比我早来两年,去年开春清理大渠干,他穿着大靴子在渠干里走,里边只有头年剩余的残留水,还没有掩过腿弯,谁知道水中有个不知怎么形成挺深的水坑,他一脚迈了进去,跐溜就下去了,大家把他从里边捞出来,他已冻得透心凉,连走路都不会了,大家抬着他往回跑。

      说开春了,实际温度还在零度左右,大渠干离知青点2里多路,将小康抬回去,扒掉身上衣服,塞进被窝里,现烧炕一半会温度也上不来,等到把炕烧热了,反而使他体内的凉气出不来,赤脚医生说大家真没经验,那时要烧些温水,不要太热,把他放进去慢慢缓着,也许不会得这么重的病?咳!病做成了。

       小康有病了,照理说他该回城治病,可是他说不回去,他不能这个样子回家,把负担交给那个艰难的家,他要治好病再回家。

       小康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母亲没工作,父亲在一个工厂工作,几十元工资维持家,他回家的话叫父母伤心,还要增添他们的负担,他心情会更坏。

      小康开始得病时,只是觉得身上串来串去的疼痛,后来腰胯疼的坐不住了,再后来腿打弯也困难了,去了大洼医院治疗一段时间,有点好转就回连队了。他是听医生说要坚持锻炼,一心想通过锻炼恢复身体,谁知他的病根还在身体里。

      大家都很关心小康,每天早晚帮他穿衣服脱衣服,也由我们一个屋子的几个人做了,也就是冬天费点劲,夏天就简单了,穿个大裤衩子,上边穿件跨栏背心,不叫他光膀子是因为他太瘦,肋条骨很明显,他的衣服、被褥都由女同学给洗,吃饭谁赶上就给他打来,只要到食堂窗口说小康的,就给打饭,还要多一点,这在以后就是个定律了,别看小康不能劳动,也没有工分,实际就是吃大家的,可大家没一个说不字的。

       最不好办的是小康大便,小便好办,这大便他蹲不下去,大家给他想办法,做了一个木凳,中间有个大洞,只要坐上去就可以了,必须要人帮忙才能坐上去,一个有心的木匠还给小康做了一副拐,这样他也能拄着拐四处走了。

       小康有时也激动,尤其到了杀猪会餐喝酒时,他喝酒了就激动了,他说知青点就是他的家了!哪也不去了!看着他的样子,大家只能跟着掉点眼泪。

(三)

       小康的身体有点硬实了,这和每天的锻炼有关系,每天早晚吃过饭,我们都督促他做点运动,外屋地上门框成了他的单杠,双手抓住往上拔,从一次一两个到后来每次二十个,他的上身力量使他有了恢复,可以柱拐走很远了。

       小康的身影是青年点的一道风景线,每天他象迎宾大使拄着双拐站在寝室门前迎接下工的知青们。开始大家没在意,认为他就是不愿在屋子里呆着,后来觉得他不仅仅是屋子里呆不住,他是离不开大家,惦记大家的平安,迎着下工队伍那注目的眼神,刻板在脸上嘴有点偏的笑容,当你注意了这个表情时,心里不能不动情,我扶着他说:“进屋子吧?”他说:“干活注意点,别累着!”我说:“没事,我身体好。”

      夏天,知青点是比较活跃的,这段季节劳动量也不太大了,因为我们这有个摔跤大师,是下放来的,据说过去很有名气,这项运动在青年点就兴起来了。

      青年点前边堆起一个大土台子,象个擂台一样,两个人在上边摔跤,大家在四周观看。还做了一些练基本功的器具,都是土办法做的,每当这时,小康一定站在一个角落跟着叫好。我当然是这个队伍的积极分子了,回到屋子里,小康会和我切磋一阵子,哪个步子走的不对,哪个动作没到位,说起来津津有味。

       小康身体的疼痛尽量不挂在脸上,见了谁脸上都带着笑容,也从没有和谁生过气,心还很细致,这一点别人是不在意的,只有我和他近便,他的喜怒哀乐才了解的透彻,谁给他洗衣服了?谁给他洗被子了?谁给他做什么了?他都记在心里,只要见到谁了,他都要说上两句客气话,有时也和我叨咕几句:“我这辈子还能不能有机会报答人家?”我只能相劝,叫他别想那么多,大家都是知青吗?

         这一天下工,寝室门前没见到小康的身影,这是没有过的事,不论寒暑,这道风景线不会消失,我心里咯噔一下,不良的预兆闪过,我急步进了屋子,小康躺在炕上盖着大被,被角盖着半个脸,我掉起的心放了下来,可能他觉得不太舒服了,也就躺下了?

       我摸了他的头,没什么事?他用手挡着脸,我拿开他的手,发现他在哭泣,这可是不多见的事?他身上的疼痛,尤其穿衣活动时的疼痛,脸上掉下汗珠他都不会掉泪,一定是有什么事了?

       我发现了他枕头下露出的纸角,我抽出那张纸,他伸手要拿回去,我躲开看下去,是他妹妹来的信,上边说他去年就没回家,在青年点留守,今年放假回家过年吧?妈想你了。我明白了,他何尝不想回家啊?到现在他家还不知道他有病的事,青年点的人也都在给他保密,就怕父母惦记着,说他干得好,还负责点事,明年一定回家。

       离过年放假越来越近了,他的病虽说没有继续恶化,可也没见好多少,没法回家是他哭泣的原因,我坐在炕沿上,扶住他的肩膀,真不知怎么劝他为好?长期瞒着家里,早晚也要露馅?去年过年小康没有回家,把农场按困难补助给他的全年粮食补助款150元邮回家100元钱,说是他劳动挣的分红,今年还那么说吗?

       寝室外边没看到小康,好多知青都来到我们的屋子,知道他为回不去家在哭泣,七嘴八舌的劝导着没有说服力的话,连长也来了,倒是带来了好消息。小学校的陈老师去年没回家,今年提前和大队说要回家过年的想法,大队书记想来想去想起小康来,叫他做个代课老师,就是不知道小康行不行?叫连长问一问?

        小康听了连长的话,不知哪来的力气,自己就用双手支起了身子:“我行!我行!我真的行!”大家都觉得有些惊讶,也为他高兴,他能做事了?

(四)

       小学校在村南头,青年点在村北头,距离有一里地远,这在别人是不当回事的,可在小康就不是件容易事了,再没有正经路,拄着双拐走起来就吃力,这一里路他要走半小时到40分钟,第一天他是去熟悉一下,把教案拿回了青年点,脸上很兴奋,他高兴啊!这么久以来干不了什么?现在有他的用武之地了,他反复的说着:“我能讲好!一定能讲好!”

       我把我舍不得背的黄书包找出来给他跨在脖子上,里边装上他讲课用的书本,他倒像是个去上学的小学生,我赔他去了小学校,一路上他脸上挂着笑容,又反复说着一句话:“我就是有点紧张,我就是有点紧张。”看着他那样子,我不能不笑。

        对小康的测试通过了,我也坐在最后排听他的课,大队书记还很满意,没想到小康很有点朗诵的天赋,这一节语文课他选的是“我的家乡”。他先朗读了一遍,很动感情。朗读完了逐句讲解,又把生词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记下来,留了家庭作业。这个过程使我想起上学时语文老师的讲课,小康真是个才子。

      小康每天去学校教书很辛苦,可他乐啊!中午食堂小范给他送去饭,他就不用来回跑了,他的学生也很懂事,叫他坐着讲课,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只是晚上回到青年点就觉得累了,吃过饭就躺下给学生批改作业,有时我也帮他批改,减轻他的劳动强度。

       过年不回家有了理由,他已经把代课老师的事写信告诉家里了,事先给家里个动静,到时回不去了就顺理成章了。

       下了一场大雪,临近过年了应该是春雪,春雪瑞丰年,可这雪好大,大家都很兴奋,小康怎么办?他要去学校教书?

       这没有难倒大家,王开河跑到牛号把牛车赶来了,小康这个乐呀!我们7、8个知青跟着去了两间屋子的学校,打开低矮的教室门,孩子们齐刷刷坐着等老师,大部分孩子都是老知青的孩子,也有一些贫下中农的孩子,见我们进屋,孩子们全部起立“老师好!”

       我们都跟着激动,鸦雀无声只有小康双拐点地的声音:“同学们好!请坐!”孩子们坐了下来,我们几个知青还站在门前。

      小康说:“请各位入座。”他指着孩子们后边的空位,我们互相对看,王开河说:“你上课吧?我们还是回去,下午来接你。”

        我们退了出来,屋子里传来小康的声音:“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

        我们都为小康的敬业精神感动,大家往回走议论着小康放假回家的事怎么办?两年不回家怎么可以瞒下去?这也不是长远办法,过年学生也要放寒假,民办老师就不放假吗?这个理由显然不行。还是王开河脑子来得快,他说了一个办法大家认为可行:“每年增兵不是有一个名额吗?前几天大崔不是当兵检查身体了吗?要等待统一带兵走,就把大崔的事按小康头上,到时就说检查身体没合格,这事不就遮掩过去了吗?过年时把50斤口粮送到他家,这么一说就糊弄过去了。”

       大家觉得糊弄一年是一年,大家提议这个事就是我的了,我也表示没问题,我去送大米,再撒这个谎,恶人我就当了。细一合计,我没去过小康的家,最好是老青年去,可是老青年已经没几个了,王开河想了想说:“还是我去吧?你也和我去,那就象了。”

       我想怎么我和你去就象了?我会撒谎吗?看我没吱声,王开河乐了:“我是说你实在,我爱开玩笑,他家人都知道,以为我说假话了,看你去了,这么实在人不会说假话。”大家笑起来,我也就没说什么?反正这事得有人去,当一回恶人就当吧!

(五)

         过完年,知青们结伴返回农场,迎接大家的那道风景线有所改变,小康站在青年点北面的小桥上迎接大家,那是事先约好这一天往回返的,他已在小桥上等了2个小时了,大家惊讶的是只有一支拐杖,他扔掉了一支拐杖,说明他的病有所好转,大家高兴极了!

        每个人都给小康带回点好吃的,青年点喧闹起来,小康也很兴奋,给大家朗诵他写的一首小诗,以表达他对大家的思念,几次他想问我他家的情况,都被大家的喧闹打断了,我也想把这一段留在没人的时候细细的说给他听。

       我和王开河去他家里,还真的说的有鼻子有眼,主要听王开河白话,我尽量少说话,啊!嗯!的敷衍过去。小康父母、弟弟、妹妹高兴极了,说他出息了,干得不错,要能去部队他们家祖坟冒青烟了,我心里一股绞痛,强压住别露馅了。

       我背去的大米可以说对他们家就是个救驾,没这些大米这个年还要吃粗粮的,把她妈妈乐的,每年过年都是吃的盘锦大米,去年也是我们老知青给送去的,他妈妈反复说着这个事,盘锦的大米就是好吃啊!吃完了嘴里老是一股米香味,说的我心里酸酸的。

       大家散伙回到各自的寝室,我细细的给小康说去他家的情况,他的妹妹75年也要毕业了,必须要下乡,说也要到盘锦来,到这里来吃大米,我们没法说这里的艰苦程度,怕他们惦记小康,怎么还能叫她妹妹来这呢?最好能到近郊,离家近点?

       小康的眼泪流了一脸,我后悔说的太细致了,勾起他想家的情绪,他说过年这里成家的老知青都给他和留守的小秦送饺子和吃的,他们没亏着肚子,就是想家的滋味太难过了,我能想象到他的感受。

      小康说今年一定要把病养好,争取再过年能回家,我想起给他带的中药,从包里掏出来,这是我特意到辽宁中医找到一个老中医,根据我的讲述开的中药,是一个疗程的,就是还需要有个熬药的壶,小康说一个老知青家里有借来用,他很高兴我给他带的药,好象吃了药病就能好了,可我心里也没底,老大夫说过,这种病很顽固,每个人都不一样,最好能把病人带去,这个药吃着试一试,我建议小康吃完这些药再回沈阳去治疗,他沉默下来,我知道他不愿给家增添负担,我说挂锄时和大队说,我请假和他一起回城治病,他说再说吧?

       按照王开河编造的故事,小康当兵的事检查身体没过关,去不了了,小康在给家的信里作了说明,并说明是空军检查严格,他继续做民办老师,什么都不错。继续当民办老师不是编的,大队对小康的教学非常认可,他也兢兢业业给孩子们上课,没有一个学生和家长不喜欢小康的。

       一年一度的插秧大会战到了,连小学生也参加插秧,小康带着小学校的孩子们参加了大会战,当然不是他去插秧,他做了一面小红旗,插在地头上,他拄着一支拐站在红旗旁边,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给大家鼓劲!

       我挑着苗从他对面来回走过,都给我一股无形的力量,小康太坚强了,他就是站在那里也会很累的,一直站到大家歇工,他带着孩子们才离去,那支单拐点地的力度,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孩子们整齐的排成队跟在他的身后,他身后的小红旗飘扬在他的头顶。我在想;他是怎样把孩子们训练的这么听话的呢?

(六)

       每年都有招工、当兵、上学走的知青。每年也都有新知青的到来。小康这一年以前下乡的知青已经没有了,我已经是老知青了,接替前边管理员管理着食堂。小康对招工、当兵、上学都没缘,哪个单位会要一个病号呢?

        大队领导也很头疼,曾和小康谈过,办个病号回流吧?小康都没同意,他心里的节有两个,一是家里根本不知道他有病的事,回家了就得给家造成负担,二是他回城能做什么呢?在这里他可以和孩子们在一起,他有事可做。这么一说大队就由着他了。

        每一茬来的新知青都对小康敬重,他那永远挂在脸上不好看的笑容,沉甸甸的赢得大家的敬佩,他没有和任何人红过脸,也没有以一个老资格的知青教训任何人,也从不要求给自己一些特殊的照顾,一个新知青烧炕烧过劲了,把褥子给烧着了,大哭起来,他说别哭,把大哥的拿去吧!谁又能拿他的褥子呢?他会教每一个不会做事的新知青如何做事,包括洗衣服,新知青想家了哭鼻子,他会现身说法劝导。他觉得在青年点他有用武之地。

        经常会有一些升了中学他教过的孩子来探望他,他和每一个教过的孩子建立友谊,孩子说:“我们学到最有用的知识是康老师的品质。”

       这一年,我也被招工回城了,几年朝夕相处建立的感情,使我彻夜不眠,我不知道如何与小康分手,我和接替我工作的知青反复交代照顾小康的事,这要成为我们青年点的传统。

       我们分手时,小康拄着一支单拐相送,他表面很平静,可我知道他内心的波涛汹涌,比他下乡晚的都走了,他还在那里病魔缠身,他控制着自己不打开痛苦的闸门:“走吧!别忘了这里,给我写信!”我怕控制不住眼泪掉下来,狠心的扭头离开了,远远迎着风的一支拐飘荡着!

后记:我回城后两年多,小康还是办病号回流了。他是因病情恶化成风湿性心脏病,不能继续给孩子教课了。我是接到了他的一封信,只有一句话:“我回沈阳了!”我下班立即前往他家,他是在床上迎接的我,还是那张瘦弱的脸,还是嘴角有点偏的笑容,我搂着他流了很多眼泪,没有哭的声音,都咽在了肚子里。

        我有点时间就去看望他,手里有点钱就给他送去,他还是那副笑容对我说:“别费劲了?我的病没得治了,医院都不收我了,是的,为他寻医找偏方跑断了腿,老中医也摇头,太晚了!

        几个月后的一天,我去他家,他的心脏已经很微弱的跳动,他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是朋友!”

       他的眼睛没有完全闭上,还有没说完的话,我将他的眼皮抹下来,叫他闭上吧!

小康的时年只有28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7 22:49 , Processed in 0.00903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