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落榜生, 转眼就成了北大教授!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他才是中国脊梁!他才是中国精神! 2018-06-23 05:58
![]() 时光回溯到30年前,
1988年6月23日,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这是个很普通、不值得被记住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
一位老人因病在北京去世。
之后的30年里,
他的成就少有提及,
他的忌日鲜有报道,
甚至很多年轻人,
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
但是,在这个八卦新闻满天飞,
娱乐至死的今天,
我想和大家说说他的故事,
因为他才是中国的巨星!
他才代表了真正的国家精神!
他就是梁漱溟。
![]()
梁漱溟,原名梁焕鼎,
1893年10月,出生于北京,
祖先原姓“也先帖儿木”,是蒙古人,
与元朝皇帝同宗室,
后来元顺帝北遁,他家留中原河南未走,
遂改汉姓梁。
父亲梁济是个小官,
却为人正直,一身侠骨,
虽是科举入仕,却决议不再让后辈走这条路。
哥哥梁焕鼐(nài)留学日本明治大学,
两个妹妹毕业于京师女子初级师范学堂,
梁漱溟6岁时,入中西小学堂读书,
他聪明又上进,从小就独立思考,
中学后,更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格。
而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 01
没收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却收到了北大的聘书
1917年的中国,风雨飘摇,
24岁的梁漱溟怀着一腔热血,
报考北京大学,
无奈的是,分数不够,遗憾落榜。
就在他伤心失落之时,
却意外接到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书,
邀请他来担任北大教授。
原来,蔡元培在《东方杂志》上,
看到了他写的《究元决疑论》这篇文章,
第一次用西方现代学说阐述佛教理论,
蔡元培对这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
当他听说作者梁漱溟报考北大落榜时,
笑着说:“梁漱溟想当北大学生没有资格,
那就请他到北大来当教授吧!”
于是,一个北大落榜生,
转眼就成了北大教授。
![]() 但当梁漱溟得知,
蔡元培想让他讲“印度哲学”这门课程时,
犹豫了。
他没有留洋经历,甚至没有大学文凭,
无法确认自己是否能胜任。
看到梁漱溟的疑虑,蔡元培对他说:
“你不是也爱好哲学吗?我自己也酷爱哲学,
还有其他不少爱好哲学的朋友,
我们聚拢在一块儿,彼此磋商,共同研究,
你可以不要当作教师来教人,
就当是来研究,来学习好了。”
梁漱溟想了想,最终答应了,
在他接受聘任时,很坦率的说,
“我的愿望不是只讲佛学、讲儒学,
而是要为释迦牟尼、为孔子讲个明白,
争一口气。”
当时,正是“打倒孔家店”如火如荼的时候,
但他只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
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而这种坚持,一生如此,至死方休。
![]() 在北大教学时,还有一个趣事,
他的一门叫做《人心与人生》的课,
来听课的人必须要交一块钱。
并不是因为他爱财心切,
只是怕随便什么人都来听,实际上未必有兴趣。
而交过了钱,多少能保证听得认真一些。
至于收上来的钱,
他也不会装进自己的腰包,
而是发给那些想来听课却没钱的学生,
比如后来成为新儒家大师的唐君毅,
就收到了梁漱溟的五块钱。
02
以研究佛学起家
却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梁漱溟的经历非常特别,
他年少时期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一味追求现代新知,
17岁,开始钻研佛学,
一度看破红尘,想出家当和尚。
然而在父亲沉潭自尽,也就是十年之后,
又开始折入儒学,
领悟儒家精神最适合社会大众,
遂以“不住涅槃,不舍众生”对自己,
以传播儒学为毕生职志,
先后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成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更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
许多人不理解他的境遇,
其实反观与他情况正相反的胡适,
可以窥得其中一二。
胡适是开始受传统文化传输,
一旦接触西方现代文化,
感慨其先进科学,遂成为其崇拜者。
而梁漱溟,
由于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训练,
他一旦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便不由自主的为之倾倒,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传人。
![]()
03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在北大执教的日子,充实又短暂,
教学之余,他常利用人脉到国内各地演讲,
传播自己的观点,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我的生命就系于责任一年。”
“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
我一生都是拼命干的。”
梁漱溟到晚年时,回忆起这段时光,
依然坚定。
所以,在北大执教7年后,
他毅然辞去令人钦羡的职务,
转而到落后的山东农村地区办大学,办中学,
全身心的投身乡村建设和社会公共事务中。
在他看来,中国最主要的问题,
不是哪个政党当政,也不是暴力革命,
而是广大农村的建设问题。
要改造中国,最重要的就是要改造农村。
![]()
后来,随着日军的侵华,山东的沦陷,
梁漱溟的农村建设失败了,
但他从未放弃思考,
从未放弃参政,从未放弃救国。
他说:“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
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他还说,他的一生精力都用在了两个问题上,
一个是人生问题,
这使他出入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学问,
而被视为哲学家。
一个是中国问题,
这使他投身于辛亥革命、乡村建设,发起中国民主同盟,
而被视为社会活动家。
无论哪一个,
他都竭尽全力,知行合一,
真正做到了张继那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04
“我是死不了的,
如果我死了,中国怎么办?”
一面是对儒学的敬畏,
一面是对信念的狂妄。
他坚信新儒家能救中国,
而只有自己真的懂儒家,
他自己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但是老天如果要他死,
那就是老天不让他救中国。
1938年后,日寇的侵华,
让无数中国人陷入了恐慌的状态,
而梁漱溟却泰然自若。
1940年,他在重庆开会时,
日寇的飞机经常来轰炸,
每到这时,人们都纷纷往防空洞跑,
唯独梁漱溟不跑,
还把椅子搬到操场上,郑重其事地读书。
![]() 1941年香港沦陷时,
梁漱溟跟一大批文化名流坐船撤离。
日寇的飞机不停地来轰炸,
水里也不停地有水雷炸响,
全船的人都吓得半死,
唯独梁漱溟呼呼大睡,毫不在乎。
同行的人问他不害怕吗?
他说:“我是死不了的,
如果我死了,中国怎么办?”
在他心里,早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人,
而是肩负着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
“《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
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
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
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
![]()
而他真的做到了,
这份自信和勇气,
是源于对儒学信仰之真挚,
这份真挚和热血,或许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05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为什么说梁漱溟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不仅是他高深的学识,经典的研究,
更是他高尚的品德,令人钦佩,
言行一致,绝不虚伪。
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
他依然高举儒学的大旗,
北大职务可以淡然放弃,
只为执行更迫切的农村问题。
像一颗坚硬的石头,
更像一株不折的松树。
解放前,他到访延安,
和毛主席见面8次,其中2次畅谈通宵达旦。
建国后的1954年,在政协会议上,
因为农村问题和毛主席争辩,
被称为“反面教员”。
他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
更是对“文化大革命”以及“批孔运动”,
表示明确的反对。
![]() 他的座右铭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就是这样一个人,又能随遇而安。
文革时期,红卫兵抄家,
把他关到最小的房子写检讨,
红卫兵发现他写的格外认真,
也就没有再理他。
其实,梁漱溟这时突然想到,
自己一直想写一本佛学书籍,一直没有时间,
这下子正好有时间了。
06
他才是中国明星!
这才是中国精神!
1988年6月23日,
梁漱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在追悼会上,挂着一副挽联:
百年沧桑,救国救民;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横批: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
无疑是对梁漱溟这位伟大先驱最好的概括。
![]() 纵观梁漱溟的一生,
报考北大落榜,却当上了北大教授;
以研究佛学起家,却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从小在城市长大,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却是乡村建设……
他的一生充满了出人意料的传奇色彩,
却坚守自我,从未改变,
他认真了一辈子,自信了一辈子,纯粹了一辈子。
留给了后人传世的研究成果,
关注农村的历史经验,
更留给我们,
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和坚守自我的高贵人格。
这才是中国精神!
这才是我们应该仰望的明星!
![]() 国粹团队招募☞ 原创散文小说诗歌摄影作者&朗诵主播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1587期,主编微信gxjc03。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