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环画有三个阶段,《西沙儿女》代表第三阶段高峰,之后开始下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05:16: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连环画有三个阶段,《西沙儿女》代表第三阶段高峰,之后开始下滑                                         2018-08-08 21:58                                                   

           
文:葛维屏
我没有收藏连环画的习惯,家里最多有一百二十本左右的连环画,有的还是后来卖的新版本。
连环画保存不住的原因,是它非常容易丢失,小时候的连环画估计这里丢一本,那里撂一本,最后就这样散失了。很多人都是这种情况,能把连环画保存到现在,确实要有很大的定力,很多情况都是偶然性起到保存至今的关键作用。
所以,后来我用了一个笨办法,就是把五六本连环画用线绳合订起来,这是连环画收藏的最大的忌讳,这样装订过的连环画已经成了残次品,从收藏的角度已经是一钱不值,但是,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化零为整,最大程度地保留住连环画,因为订成了砖头,丢失的难度加大。所以,现在家里保留下来的,都是这种合订本连环画。




连环画断断续续地也看了许多,不能说阅尽天下所有,但是久闻其名的,也多数有了过目之缘。
阅读的目的,就是想寻找被埋藏的珠宝,寻找那些能够让眼前一亮的遗珠。
但是很遗憾,连环画很多,但是让人回味、爱不释手的真的不是很多。
作为纯粹的连环画读者,个人有一个浮浅的判断,就是中国当代连环画大致分三个阶段,有时候一个同样的画家,可能跨越了其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五、六十年代早期的连环画。这属于连环画的初创时期,人物显然有一些呆板,造型也不算优美,线条也有一些生硬。



连友赞誉非常高的《三国演义》,我基本把它放在第一个阶段,代表了早期连环画的最高水平。
第二个阶段,是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连环画。这部分连环画的线描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代表了中国连环画的相当高的水平。
像《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山乡巨变》《铁道游击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都属于这种类型。




有些画家,横跨了这两个阶段。比如赵宏本、钱笑呆所绘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给人的最大的印象,就是画面相当具有现代感,带着一种轻灵与飘逸,甚或说是一种洋气,有一种强烈的时代风味。

而赵宏本、钱笑呆之前在五、六十年代所绘的连环画则明显逊色许多,线条粗细不匀,人物造型也不够优美,画面比较呆板滞重,《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突然来了一个飞跃,登上了一个望尘莫及的高峰。
钱笑呆作品《天仙配》的线描只能属于第一阶段水准
就是同一套连环画也横跨了这两个阶段。比如《铁道游击队》开始所绘的部分,就是现在的第三册,里面的人物造型,还是第一个阶段的鼓着一个腮帮子的胖子脸,脸上没有轮廓,整个人体看起来,比例也显得失调,前几册中的人物,身高看起来,都要矮一号。后来随着韩和平绘画越来越顺手,到最后,人物在优美的造型之外,还带着一份溢于画外的飘逸感,达到了连环画线描技术的难以企及的高峰。
韩和平等最早创作的《打洋行》,人物动作很别扭
《铁道游击队》中最早创作的第三册,人物还是有一些呆板
后期绘制的第二册,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衣角都能看出表情
曾经一度时期,我困惑于《山乡巨变》与《铁道游击队》究竟哪一本质量更高的比对结果。开始的时候,个人感觉上更喜欢《山乡巨变》,觉得贺友直的描绘更富于诗意,弥漫着一种优美情调,但是,现在我越来越倾向于《铁道游击队》的写实的传神再现,觉得它更显功力。
《铁道游击队》的画面非常饱满
《山乡巨变》更多 地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
韩和平对此也有明确的认知。当年,韩和平分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以他专业有素的西洋画训练而鹤立鸡群,还在单位里专门开立了一个培训班,贺友直也是这班里学习的一员,可见,韩和平在立体塑造人物方面,确实要高于那些自学成才的同行一筹。
韩和平所绘的《春蚕》,触动人的乡情
当然,韩和平也有自己的弱项,就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术缺乏系统的历练。后来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像贺友直这些有着对中国传统美术深厚学养的画家,都能挥豪运笔,速成绘制一些应景的中国画,而韩和平却无此能耐,为应急之计,韩和平又反过来拜贺友直这些中国画学有所长的同行为师,之后,韩和平也能在临场挥毫时炮制一些荷花、柳树来应付裕如了。
第三个阶段,我个人感到,要在第二阶段再有所发展,在那些已经达到巅峰级别的线描作品之上再有所突破,几乎比登上火星还难,但是有一部作品做到了,且做得空前绝后。
这就是林墉主笔的《西沙儿女》。


首先,这部连环画的线条,已经达到了第二个阶段线描的水准,甚至在灵动性上更有所超越。
人物主体仍由线条勾勒,可以看到衣服被风吹拂时的飘逸感
其次,这部连环画在线描的写实基础上,融入了写意的因素,非常讲究画面与人物的造型,而这种造型给人一种轻灵的感觉,跳出了线描可能会有的滞重的缺陷。
这是书中的反面人物出现的画面,虽然作了丑化,但画中人物动作却明显是作了写意处理
它相当于《山乡巨变》的写意的特点,但是,在《山乡巨变》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西沙儿女》捕捉了最富有动感的人物动作,并予以这种动作以一种造型的美感与写意的轻越,令整个连环画的画幅既有现实的真实性,又有超越现实的唯美性。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中国美术中是出类拔萃的。
再次,就是背景的油画的丰厚性,最显著的特征是画中的海浪具有了油画的质感。
这种海浪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之前的连环画中是见不到的
这些背景与前台的线描合成在一起,形成了整个画幅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而这种通透的力道,在既往的连环画中几乎是看不到的,这也是我认为《西沙儿女》把中国连环画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的原因,可以说,这样在线描的基础上,接纳了油画画种的浑厚的立体的风格基调,在中国连环画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这也意味着中国连环画跨上了更高层次的艺术巅峰。
但是,这种创新,在后来的连环画发展中并没有得到继承。
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军舰倒映在海水中的透明感
随着跑马书的大量出现,线描的耗时耗力日益被连环画创作者的急功近利的内心焦虑所弃绝,而直接用油画、水彩画的技法绘制连环画更背离了连环画的初心,这种内在的因素,导致了连环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西沙儿女》以它的孓遗的最后一抹辉煌,记载着中国连环画的难以超越的存在。
即使是《西沙儿女》连环画的主创人员,也被这部连环画的完美风范压制住,决定了他们日后的创作,都深深地烙印上《西沙儿女》的强劲影响。
林墉日后创作的渔家女,与《西沙儿女》中的女主角何其相似

《西沙儿女》里起来决定性作用的林墉,日后抛弃了《西沙儿女》中的激情风格,但是,一个画家的造型与形塑的特点,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
林墉日后的创作中有一种强烈的心理倾向,就是想超越与突破《西沙儿女》对自己的钳制与压制,一度时期抛弃宏大主题,而注重于人体美的表现,这就是林墉创作经历中非常重要的仕女画时期,但这一阶段的作品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沿用了《西沙儿女》中女性造型的一些风格特征。


比如《西沙儿女》女主人公形象设计中的饱满的两腮、秀气的明眸、健康的花容月貌,都若隐若现地出现在林墉日后的创作中之中。

林墉的仕女画时期之后,还有一个山水画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林墉像是在对自己过去进行一次逃避,也就是说,他想把《西沙儿女》时代的那种激情表现藏得更加深远,更加旁置。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对七十年代中期所绘的作品的评价是“我很爱这些画,但又对这些画所表达内容的肤浅与苍白,充满遗憾。”,然而,事实是,当年他画的那些作品既不肤浅也不苍白,因为这些作品立足于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来自于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就像《西沙儿女》,而林墉这样的判断所导致的后果,必然就是他对自己青年时代画风的背叛,但这种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一种超越,从林墉的创作历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恰恰折射出中国连环画日后想超越但却越走越狭窄的尴尬状态。


而在中国连环画涨落浮沉之际,我们才能更明晰地看到连环画《西沙儿女》凸起的坚实品位与价值坐标。它能够告诉我们中国连环画所达到的一种努力的高度,更能反衬出日后连环画衰败的破落程度。
在起起伏伏之间,《西沙儿女》连环画屹立在不沉的美术史汪洋中,诉说着它不曾陨落的生命力与价值维度。
阳刚与柔美在《西沙儿女》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林墉的早期作品,也注重了力量与线条之间的对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6 10:08 , Processed in 0.00889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