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瑞鹤图》其意本不在鹤?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06:23: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瑞鹤图》其意本不在鹤?                                         2018-08-31 05:03                                                   

                  

杜汭 此幅《瑞鹤图》不仅是御画,左边的题跋诗文也为御书,这幅诗、书、画合璧的作品足以证明宋徽宗赵佶(1082—1135,1100至1126在位)的文艺水准。深青蓝色的天空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画面,画的底部,画家只取宫殿顶部和云团描绘,主角则是蓝天背景中十八只飞舞翱翔和两只驻足鸱尾之端的白鹤,仪态曼妙,顾盼各异。
此构图和描绘方式与人们印象中以留出大量空白、不染天色为特征的传统中国画作区别很大,仅此形式上的别出心裁就已经让世人领略了宋徽宗的不同凡俗。由于白鹤是道教仙禽,也是神仙坐骑,代表长寿吉祥,所以通常人们认为这张画就是宋徽宗这位道君皇帝对祥瑞景象的记录,是对国祚绵长的祈愿。崇尚道教的宋朝产生了许多与祥符灵瑞有关的艺术作品,这一幅有何过人之处呢?在宋代文献记载中,徽宗朝出现的鹤群在皇宫内苑中集聚的“瑞象”不少于六次,为何只有这一次被精心描绘下来并成为传世之作呢?
其实,除了神仙色彩,鹤的艺术形象第一次在古文献中出现时就被赋予高尚的品质而人格化了。最早一篇《鹤鸣》出于《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关于鹤鸣的解释,《毛诗》曰:“鹤鸣,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今人程俊英进一步解释《鹤鸣》:“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此《瑞鹤图》跋文中也确有“群鹤飞鸣”一词。
以白鹤喻隐士贤臣在北宋非常流行,宋太宗时期(976年—997年)的《太平寰宇记》就曾引述秦汉时期浮丘伯所著《相鹤经》,以仙鹤的成长与特性比喻有志向的隐士,是对治国贤才能臣的渴盼与呼唤。至宋徽宗的父亲宋神宗在位期间,更是出现了大量与鹤相关的诗词文章。
“庆历新法”的始推者范仲淹在《谢柳太博惠鹤》诗中有“独爱九臯嘹唳好,声声天地为之清”之句,典故来源正是上述《鹤鸣》篇,他还在《鹤联句》中赞美鹤具有陶渊明的性情和伯夷的心。王安石也沿袭修改了浮丘伯的《相鹤经》,特意增加“修颈以纳新,故天寿不可量”一句,正是为了推行新法改革而写,暗喻士大夫应该吐故纳新,方才使国家具有发展和生存的希望。其主旨亦是建议皇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苏东坡虽然与上述二人政见不同,却也抄写过王安石的《白鹤吟示觉海元公》一诗,以鹤喻人和自喻。被南贬惠州时,苏东坡的故居就在白鹤峰。《放鹤亭记》结尾,他感叹“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正是“招隐”之意。
此三位名臣皆是数次经历被贬归隐,又数次入仕辅佐朝纲,坚守自己家国天下的理想,在先忧后乐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宋室江山之所以昌盛一时离不开他们的非凡贡献,他们也因为自己高贵的节操品德而成为后世瞻仰的文臣典范。范仲淹谥号“文正”,王安石谥号“文”,苏轼谥号“文忠”。明清以降,文臣官服胸前的补子图案中,一等文臣的图案正是鹤,应与北宋文臣和鹤文化的阐释发展有所关联。《明会典》记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
由于年少便旁观了父亲神宗统治时期的变法,所以宋徽宗深知任用贤臣的意义。自即位之后他颇有明君之气,广开言路,招纳隐逸,革除弊政,朝政逐渐安定,成效粲然可观,他改年号“建中靖国”为“崇宁”,后又决意崇尚父亲的曾用年号“熙宁”,把王安石未能顺利推行的新法重新搬出来施行。推行熙宁之法历经“崇宁”、“大观”十年,国家竟也安定,国库竟也充盈,三十而立的徽宗皇帝踌躇满志,想是认为大宋王朝已经实现了“庆历新法”的初衷,民富国强、政通人和了,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免感慨万千、志得意满,于是改年号“政和”。
《瑞鹤图》正是作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画后跋文先交代了描绘场景的基本信息,时间是“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也就是1112年元宵节的第二天,地点是汴梁皇城的正南宫门“端门”。宋徽宗说此时忽然有祥云拂除沉郁之气,低映端门,众人纷纷仰而视之。此时又来了一群白鹤在空中飞舞鸣叫,其中还有两只鹤对着站在鸱尾之端,非常闲适,其余的都在应着节奏翱翔。往来百姓,无不抬头瞻望,感叹许久,群鹤许久不散,最后迤逦归飞西北方散去。有感于这种祥瑞,所以作诗以记录这件事。政和二年,正是宋徽宗做帝王的第12个年头。古称12年为一纪,《国语·晋语四》云“蓄力一纪,可以远矣。”意思是说,养精蓄锐了十二年,可以远行了,此处宋徽宗除了感慨上天赐予大宋的贤臣以及他们为天下所做的贡献,应该也有继续招纳贤臣,开创新辉煌之期许。
宋徽宗的书画被称为神品,并非止于技法和表面美感,处处用典、机关巧设才是成为神品的关键。例如,前面跋文明明称时间是傍晚时分,但在后面的诗中宋徽宗却将时间说为“清晓”,宋徽宗在这里大概是有意引出“青田鹤”的典故。据说浙江的青田之鹤是仙,是隐逸后羽化成仙的文臣,其最大特征就是白天夜晚都在飞翔。杜甫也有“马来皆汗血,鹤唳必青田”和“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的诗句,徽宗自己也在《白鹤词》中写过“奇姿会与青田别,定是仙人次第来。”此《瑞鹤图》后僧来复的跋文中也提到“濡毫为写青田真”一句。
可见宋徽宗此处正是暗示这群傍晚和清晓都飞来的鹤不是凡种,正是“青田真”,甄选入仕朝廷的文臣隐士也必须不同凡响。另一个例子就是诗中提到的“赤鴈”(亦作“赤雁”),其实也是祥瑞之物,《汉书·礼乐志》中就提到“赤鴈”的聚集是祥瑞征兆。可同是祥瑞,宋徽宗为什么用否定的语气说“岂同赤鴈集天池”呢?原来,据苏东坡《赵德麟字说》记载,汉武帝好祥瑞之物,官员们时常进奉赤鴈白麟等讨君主欢心,那时有一位忠臣汲黯,好直谏廷诤,而武帝却因小事免去这位贤臣的官职。宋徽宗用此典故也正是要表明,真正的祥瑞之物就是贤臣,自己视贤臣为上天赐予的最大祥瑞。
历史总是令人嗟惜,宋徽宗最后还是输在了用人上,北宋灭亡正是输在徽宗朝的童贯等祸国之臣。解读这幅《瑞鹤图》,一方面能让后人了解古代文人赋予鹤的深刻文化内涵以及士大夫隐逸思想的根源,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了解了宋徽宗统治巅峰时期对文臣隐士的珍视与招纳愿景,得以重新审视这个不那么昏庸的“亡国之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30 20:29 , Processed in 0.00833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