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山门
佛光寺寺院院落
佛光寺东大殿夜景
经过测绘考察,他们判断出,1936年前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平天坛正在修缮的祈年殿屋顶上
历史的机会留给了梁思成和林徽因这样的中国人。报纸刊登发现佛光寺东大殿
他们花上了数天的时间,里里外外爬上爬下对东大殿进行了考察,根据各种建筑构造的风格,进行了综合断代,判断出寺院最高处的东大殿,是公元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修建。从此打破日本学者“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制建筑”的断言。伽蓝殿
第一进院落文殊殿
一侧是文殊殿,建于金代。文殊殿体量非常大,是一个七开间的建筑,很是健硕。注释:中国的古建筑里,把每四棵柱子围成的空间叫做”间”, 一间的宽就是“面阔”。
文殊殿山墙
典型的悬山顶结构,屋面是两面坡,一直伸到侧面的山墙之外。林徽因测绘石经幢
第一进院的中央还有一座建于唐代乾符四年的石经幢,当年林徽因穿着旗袍,登上高高的梯子对石经幢测绘,从此中国建筑史便留下了一张经典的老照片。第二进院的偏殿
第一、二进院之间的花墙
第二进院落“大佛光之寺”壁画
敦煌五台山“大佛光之寺”壁画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座大型楼阁式建筑,或许就是唐代法兴禅师修建的“弥勒大阁”。石柱基石
而现在我们在院子里只能看到一些巨大的石柱的基石,猜测它们很可能就是“弥勒大阁”留下的痕迹。第二、三进院之间的台阶
第三进院落东大殿殿内
梁架上“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题记
能准确地推测出东大殿建造的年代,要归功于林徽因先生的远视眼,她站在大殿地面上,远远地望见梁架上似乎有字。就找来人搭了架子爬上去用水去清理,这便露出了一行题记:“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意思是这座大殿的功德主是一个叫宁公遇的女性,即我们今天会说的出资方。“大中十一年”石经幢
而东大殿外正对着的石经幢上,正刻有“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的字迹,与大殿上的字迹相对应。“大中十一年”字样
且石经幢上有一个“大中十一年”,就是公元857年。由此,便证明了大殿建造的具体年代。佛光寺东大殿正立面、剖面图,梁思成绘制
“殿堂”级唐代木结构注释:七朱八白是一个几何的造型,唐人用朱红色将柱间的横枋分成七个等分,中间涂出八个白色的方块,所以叫“七朱八白”。
梁思成在东大殿内
东大殿人字形叉手,无侏儒柱,梁思成摄影
当年这里的条件极为艰辛。为了研究屋顶的构造,梁思成先生在上万只蝙蝠和臭虫,以及蝙蝠粪便形成的恶臭中,爬上了东大殿的天花。注释:侏儒柱是古代木建筑中使用的木构件,指立于梁上的短柱。叉手指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斜杆。唐代木建筑,只用叉手;宋代开始用的是叉手+侏儒柱;而明清一般只用侏儒柱。
覆盆莲花柱础
柱子的基石叫柱础,东大殿的柱础是覆盆莲花式,有一个倒扣的像脸盆的式样,这是唐代和唐代以前高等级建筑的标准样式。佛光寺东大殿剖面图,梁思成绘制
大殿的外檐柱和殿内的内柱有着一样的高度,都通过斗栱与屋顶的梁枋相连,这在唐宋的古建筑中被称作“殿堂作”,比起内外柱不等高,内柱不用斗栱的“厅堂作”,是更高等级的建筑。东大殿内栱眼壁画诸菩萨像
唐代壁画东大殿佛座壁画毗沙门天王
东大殿内槽的栱眼壁上,描绘着佛说法图的唐人壁画。这些图当年在绘白色的时候,使用了明矾,现在明矾氧化,呈现出早期壁画的黑色。林徽因在佛坛上,梁思成摄影
对比林先生当年与塑像的合影,便看得出佛像恢弘的气势。林徽因与宁公遇塑像,梁思成摄影
佛坛南端有一座信女的塑像,梁、林两位先生推定这就是佛光寺的功德主“女弟子宁公遇”的塑像。东大殿双开板门
板门内侧咸通七年题记
唐人题记东大殿窗下的明代罗汉彩塑
佛光寺的历史变迁明代悬塑仙山
罗汉的头顶上面还塑有明代的悬塑仙山,古人没有飞机,没有办法登临到天空之前,这是他们对于天空世界的一种想像。东大殿屋顶梁架
在大殿的板门上和屋顶天花的梁架下,除去唐代人的题记,其他朝代也都留下了丰富的题刻。林徽因在祖师塔二层,梁思成摄影
根据风格,梁先生推断这极有可能是北魏时候修建寺院的僧人的墓塔。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