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看孔府宴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03:55: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古代的著名宴席,这才叫大席面,想不想试试,你点赞我请客                                         2018-11-09 03:19                                                   

孔府宴
孔府是大圣人孔子生活的地方,那是最讲究“礼”的。而“宴席”这件事,对于孔府来说,那是礼的一部分,去了就得吃,不吃不就“无礼”了?

先看看孔府宴是怎么回事?
孔府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几千年来长盛不衰。甚至不论王朝更替,他都是民间一等一的贵族。对于很多达官贵人来说,跟孔府攀亲,既给自己贴金,又是子女的好归宿。来自五湖四海的亲戚多了,孔府家的菜肴制作能力也就多了。这使得孔府宴在几百年前就能包罗各地的烹饪技法,选择再翻新,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文化。

几千年来,孔府接待的宾客上至皇帝下至黎庶,不可胜数。根据宾客的对象不同,根据宴席的原因不同,都有不同接待标准和规范。好多公司天天给员工培训什么SOP,不如带大伙儿先来顿孔府宴,看看人家是怎么标准化作业的。

一等一的宴席不用说,“满汉全席”招呼。大概皇帝、钦差之类的人物来,都是这个。剩下的就是第二等的。现在花钱就能吃得到。有一道菜叫“八仙过海闹罗汉”,是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明骨)、鱼肚、虾、鸡、芦笋、火腿等十几种主要原料烹制并凑齐“八仙”,以鸡肉作“罗汉”而成。按照老规矩,这菜上来就得开戏,边吃边看。无论是色香味还是营养之类的,绝对没说的,除了费银子,其他都好!

文会宴
这是名宴,但菜肴却不重要,重要的是参加的人。一大堆老中青文化名人济济一堂,绝口不提腐臭的功名利禄,单论诗词歌赋这样的风雅事。怕是我辈这样俗透了的人,纵使有机会去,当别人击节而歌之时,也早已不耐烦的犯困了。

古代人在水边嬉游祈福,叫修禊。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是为了“修禊事”。一帮“群贤”在水边坐着“流觞曲水”。古人玩的花哨,在河渠的上游有人把杯子放到河里,杯子顺流而下,停在谁那谁就喝酒,这就叫流觞曲水。如果河水转个圈,是不是就变成了旋转寿司?

唐开成年间,白居易、刘禹锡、裴度等十五人参加了一次在洛水边举行的修禊事。只不过后来宴席放在了船上:“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尽得于今日矣”。
所以文会宴不在吃,在于有没有那个水平挤进去。

烧尾宴
烧尾宴在唐朝流行,可是流行的时间不长,仅仅二十年左右的光景。但名气大,足以与后世的满汉全席匹敌。

烧尾宴最初是针对升官而举行的庆贺宴席,还有就是高官宴请皇帝也用烧尾宴。来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说升官就像猛虎终于变成人,但尾巴还在,所以要把尾巴烧掉(升官够疼的)。第二种是说进了官场,就像新羊入群,要烧焦了尾巴才能被羊群接纳(投名状?)。还一种说法是升官就像鲤鱼跳龙门,变成龙时候不能有鱼尾巴,所以要被天火烧掉(断后路?)。不管哪种说法,大意差不多,当官了,身份不同了,把屁股擦擦干净,别留尾巴。

韦巨源升尚书后曾请唐中宗吃饭,看来升官后要请老板吃饭是传统。当时就是烧尾宴,据流传下来的部分菜谱看,共上了58道菜,食材包括熊、鹿,狸、虾、蟹、青蛙、鳖,鱼、鸡、鸭、鹅、鹌鹑、牛、羊、兔等等。
烧尾宴听名字也知道是吃肉的。你尾巴干净吗?要不也烧一下?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清宫中最高档次的宴席。既有宫廷特色,又有地方风味,满菜汉菜均是各具其妙。通常先上香、茶水和手碟,摆台会有四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四蜜饯,然后再是冷盘、炒菜、大菜、甜菜等等。全席最少一百零八道菜,分北菜五十四和南菜五十四。北菜分满菜12道、京菜12道和鲁菜30道。南菜分闽菜12道、粤菜12道、江浙菜30道。是不是少了点什么?甭找了,那时候川菜还没走向全国,估计老佛爷没吃过鱼香肉丝和夫妻肺片。

菜名就不举例了,如果真要是想知道可以找一段传统相声“报菜名”来听听。虽然不太一样,但意思也差不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4:42 , Processed in 0.01075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