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件元朝自己扔掉的宝贝,却造福了明朝开国六十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6 19:05: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件元朝自己扔掉的宝贝,却造福了明朝开国六十年                                         2018-11-16 17:13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一:意外扔下的奇宝
明朝洪武元年(1368)闰七月二十八日夜,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逃往漠北,昔日威震世界的元大都,被随后杀来的明朝北伐军兵不血刃拿下,立国九十七年的元王朝,就此黯然落幕。
不过,虽说这位急匆匆逃走的元顺帝,乃至这个在元末大起义里挣扎二十年的元王朝,早已是各种不靠谱。但在亡国前夜,他们有件事情却很“靠谱“:给新建国的死敌明王朝挖坑。
比如这位跑得急匆匆的元顺帝,“卷包袱”的本事堪称一流,北方各大城市府库,粮食钱财基本全带走,以至于明朝占领北方后,一度连铸钱用的铜都找不见,几乎是一分钱一粒粮不给明朝留。至于刚打下来的江山?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好些地方“人烟断绝”,大城市剩几十户人家都是常事,北方各地城郊,随处都是荒草白骨,实实在在元朝挖下的大坑。
由于挖坑太狠,所以元顺帝仓皇逃到草原后,竟也一度信心十足,成天“召见群臣,询恢复之计”,恨不得分分钟就要打回中原去——扔下这么大一烂摊,看你明王朝怎么守得住?

不过,元顺帝大概想不到,就是在他仓皇逃离元大都的夜晚,那些元大都里被他甩手扔掉的“破烂”里,却有一件意想不到的奇特宝物。在接下来的六十年里,这件宝物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不但令元顺帝的“恢复之计”成了泡影,更助废墟里的明王朝拔地而起,打造富国强兵的江山。如此“奇宝”正是元朝科学家瞻思的心血著作:《河防通议》。
一部讲“河防”的书,竟有这么大能量?只要先瞧瞧这位作者瞻思,就知道这本书能量有多大----这位瞻思先生,可不止是个科学家,更是位叫包括元顺帝在内的元朝君臣们,多次上火的倔老头。
二:倔老头的“数字化奇书”
瞻思,字得之,河北真定人,1278年生人。其祖上是宋末元初迁居中国的阿拉伯移民。自从瞻思祖父定居河北真定起,这个家族就深爱上儒学文化,成了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深受熏陶的瞻思,九岁成为大儒元好问的再传弟子,从四书五经到天文历法数学,全都学得精熟。更从儒家典籍里,读出了满腔浩然正气,从此立志刚正做人,慷慨报国。

于是,性格刚正的瞻思,虽然四十八岁才步入仕途,但立刻就成了朝野头疼的倔人:做御史时,就常见针砭时弊,就连权倾朝野的奸臣伯颜,也被他妙笔生花骂个惨。后来在多地做地方官,又是走一路做一路青天,看到欺压百姓的豪强贪官就狠打,就连自己的亲戚犯法,朝廷都下令赦免,他还是不依不饶,硬是把犯法亲戚抓捕严办。一生的铁面无私,号称“天下福也”。公认元末蝇营狗苟的朝堂上,少见的良心人物。
但瞻思越发焦虑的,却是此时元朝,一桩天大的治国隐患:河务。拜元王朝的多年腐败低效所赐,在瞻思生活的十四世纪上半叶,元王朝黄河沿线的州县,年年都有河患发生,负责治河的官员呢?遇灾时却各种瞎指挥。痛心场面见多了,瞻思也下了决心:国家兴衰存亡,关键就在黄河治理。不懂怎么治?那我来写一本治黄河的书。于是,历经十五年艰辛,他终于完成了中国水利史上这部奇书:《河防通议》。
其实,严格来说,《河防通议》并非瞻思首创,早在北宋年间时,宋朝学者沈立就写出《河防通议》,金朝占领中原后,其都水监也编订了另一版本的《河防通议》。这两部同名“河防通议”的水利宝典,都因机缘巧合,十五年间先后被瞻思得到,然后经过艰辛整理修改,终于完成了这部“元朝版”的《河防通议》。而比起前两部来,瞻思这一版《河防通议》,最重要的创举,就是其强大的“数字化管理”。

作为元朝中后期享誉一时的大儒,瞻思的另一身份,却是当时最优秀的数学家。其登峰造极的数学造诣,全数用在了这部著作上。这部《河防通议》分为河议、制度、料例、功程、输运、算法六大部分,其中尤其独特的,就是“算法”。瞻思以元朝强大的数学公式,开列了治水工程各个环节里,工程用料的计算方法和堤坝设计比例,不单确保使用者一看就懂,治水时常见的偷工减料把戏,一本《河防通议》拿在手,基本就全戳穿。
更重要的是,在元朝之前的各式资料里,那些仅凭文字难以说明白制法的治水器械,诸如宋朝“铁龙爪扬泥车”和元朝“浚川把”(古代版挖掘机)这类施工船,往往因为后人不得要领,制作时往往造跑偏,治水时更常见搭上人命。但同样由于瞻思的“数据化思维”,这部《河防通议》里,以精确的数字公式,详细介绍了这些重要器械的用料数量和宽高比例,哪怕不懂治水的工匠,依葫芦画瓢打造,也管保绝不走样。
1351年,七十四岁的瞻思积劳成疾,病故在家中。就在他生命弥留时,积弊重重的元王朝果然如他多年前忧虑的那样,爆发了空前的黄河大水。而他那本穷尽毕生心血的《河防通议》,在遭到多年冷落后,也终于被元王朝火速印刷分发给相关官员,帮助元末名臣贾鲁完成了黄河全线治理。只是,也同样是这场大水灾,成了元末大起义的导火索,元朝终于在内忧外患里灭亡,一条以瞻思智慧思路治理良好的黄河,成了明朝开国笑纳的大礼。

但对于开国的明王朝来说,这部《河防通议》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一条黄河。
三:助推大明王朝崛起
元顺帝仓皇逃走时,带走的财物粮食极多,但元大都的各类书籍账册,却基本扔了一地。瞻思的《河防通议》也在其中,然后就成了明军的战利品。对于此时正励精图治的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部《河防通议》,来的正是时候。
因为此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定下了他独有的治国方略:大明朝残破如废墟,休养生息是来不及了,想要国富民强,就必须狠抓建设。一条黄河显然是不够,全国都必须兴修水利。可修水利这桩事,是个比打仗还烧脑的技术活,水利人才更稀缺。没事,有《河防通议》。
于是,自洪武二年起,这部凝结瞻思一生智慧的《河防通议》,又被明王朝大规模开印,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几乎人手一本。甚至朱元璋派到全国各地的巡按御史,也拿着《河防通议》,当做考核官员河务工作的参考。

满目疮痍的明王朝,也开始了一场中国古代史无前例的大建设,认真研读《河防通议》的各级官民们,照着《河防通议》里通俗易懂的介绍,一板一眼的用料施工,不到二十八年时间,全国疏浚河道四千一百多处,开挖糖堰四万零九百八十七处,修筑堤坝五千多处。因此直线增长的农业产值,支持着明王朝追亡逐北,彻底击败退守漠北的北元王朝。大明朝的农业产值,增长到中国古代史空前的三千二百万石。瞻思“治水强国”的理想,就这样成为现实。
甚至,在明成祖朱棣登基时,捧着《河防通议》的名臣夏元吉,也认真按照书中理念,完成了江南水利的治理,把元末起多水灾的江南,变成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而在朱棣那场空前的迁都行动里,明朝同样是从《河防通议》里找到办法,打通了元朝中期后就基本断流的漕运河道,且以《河防通议》的精确计算,为大运河设置了新型的水闸操控系统,这条中国南北的主动脉,从此奔流畅通,确保明朝迁都成功,从此“用东南之财富,会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

大明王朝的复苏与崛起,前六十年的兴盛与辉煌,说是以这一部《河防通议》为导航,毫不为过。
比起元亡明兴时代,诸多出尽风头的风云人物,瞻思显然是低调的一位。但就是呕心沥血的他,与他这一本《河防通议》,却证明了一个骄傲的真理:在中国历史每一个困顿的年代里,除了挺身奋战的英雄们,还有这样一群沉默的英雄,以其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智慧,穷尽毕生智慧,担负起国家自强的责任。比起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们,瞻思,还有多少和他一样的英雄,都当得起今日我们,真诚的敬意。
参考资料:《中国科技史》、《中国水利科学史》、《国初事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30 12:46 , Processed in 0.00801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