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人的智慧,都藏在这两本书里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5 10:50: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古人的智慧,都藏在这两本书里了                                                         2019-02-05 07:30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读《论语》和《道德经》的。
  • 朱熹终其一生都在读《论语》,不断的完善修订他的《四书集注》。
  • 钱穆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 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宇宙真谛。
  • 马云行商数十载,唯独此书不曾离身。

林语堂曾说:“中国人得势时都信儒教,不遇时都信倒角,各自优游林下,寄托山水,怡养性情去了。“

这种心境变化,看似没有信仰,但实际上,这是中国人不为人知的处世智慧:以儒为表,以道为骨。人生沉浮,拿得起,放得下,才是人生的最好境界。


两千年珍奇善本《论语》

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圣经

译、注、字、画、正音为一体

自古以来凡是名人志士或有成就的人,无人不读《论语》。《论语》全文15900字,共计20篇,492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自战国时期成书以来,代代相传,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读《论语》的。2018年,《论语》已被教育部列为高考必读书目。

今天给您推荐的《论语》版本,恐怕熟读多遍的人看了,也会觉得别开生面,这是一本两千年一遇的珍奇善本,经得起时光的洗练。

其中所收录的,正是跨越2400多年时空的豪华阵容:

公元前400多年,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论语》

1647年,明末高僧蕅益大师为《论语》写注释《论语点睛》

1728年,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亲笔手写《论语》

1740年后,郑板桥创作兰、竹、石等绘画作品

1934年,近代教育家江谦撰写《论语点睛补注》

这是一本历时300天打磨,由“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手书“论语”全文、精选郑板桥兰、竹、石等绘画作品44幅,由明代高僧蕅益大师释智旭禅意注解、民国学者教育家江谦补注。

并配有当代耆儒逐句讲解语音课程,融书法、绘画、古注、今解为一体的艺术珍藏本《论语》,是一部值得人人诵读、家家藏阅的豪华版“中国人的圣经”。

郑板桥手书《论语》全文

品味《论语》的书法之美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为“扬州八怪”之首,他的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风格独特,别有韵味,在中国书画史上独树一帜。

他书写的《论语》全文,是古今罕见的《论语》全篇书法长篇巨作,阅读此书,不仅可以领略《论语》的微妙经义,还可一览书法之美,一举两得。

雍正六年(一七二八)春,郑板桥与陆白义、徐宗于读书扬州城北天宁寺,研览之余,比赛经书的生熟,各自默写《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全篇。

郑板桥不到两个月就默写完,后经核准无一错误,此书中的《论语》书法,正出自当年的赛经默写之作。

从郑板桥的字中不难看出竹子的味道,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运笔的精准把握。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

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蕅益大师以禅意注解《论语》

从夫子之学领悟出世之道

蕅益大师,法名释智旭,明末四高僧之一,是净土宗第九代祖师,数百年间难得一见的博学高僧。

他十二岁跟随老师学习儒家经典,就以千古圣学传人为自任,而且在梦中与孔子、颜回会晤,写了很多反对佛老的文章。

十七岁时,读了莲池大师的著作,才知道自己错解了佛法,从此至心佛门。

他四十七岁时注解《四书》《周易》,为以禅解儒的千古经典。

《论语》自古到今已经有上千种译注。所有的注解版本都各有特色,但侧重点都有不同:朱夫子的注解侧重于义理,张居正的注解侧重于修身治平,南怀瑾的注解侧重于文化和修行,钱穆的注解比较全面,杨伯峻的注解侧重于文译……

而蕅益大师《论语点睛》的注解,借用佛家的视角,不离世间法的圆融,在儒释两家哲学中求同尊异。利用《论语》理深语简的特点,引导读者敦伦尽分,畏恶迁善,涤染修净。

配以郑板桥竹、石、兰等经典绘画

通过绘画体味《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其画以竹、石、兰为主要题材,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本书结合《论语》的经文,精选郑板桥竹、石、兰等题材画作,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君子风骨”,让读者在赏读的同时,品味古人典雅君子的风度。

郑板桥的画作通常都是诗、书、画三者合二为一。既是画作,同时也有诗作和书法的体现。

而偏偏郑板桥的诗书画都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画必诗,诗必佳,这就使他的画作广受追捧,市场价值屡创新高。本书264页的墨竹图(又称竹石兰蕙图)在2011年曾经以4600万元的拍卖价成交。

本书收录了郑板桥四十四幅画作,世所罕见,极其珍贵。

民国学者、教育家江谦补注

用通俗之语开出世光明

江谦先生是民国硕儒、近代著名教育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始人。他早年皈依民国高僧谛闲法师和印光法师,和弘一大师是很要好的朋友,他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又通晓佛法。

他在蕅益大师《论语点睛》的注解上补充,让读者更明白大师的微言妙义,从《论语》中觉悟出世之道,其补注也堪称精彩绝伦。

两千年思想主峰《道德经》

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能够指引灵魂的灯塔

在古代,《道德经》虽然不像《四书五经》一样被纳入科举考试的教材,但是,其影响力完全不逊色于它们。即便今天,随便一个知识分子家里,估计都有几本和《道德经》相关的书!
《道德经》,是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不过,能够把这本书读懂读透的人,估计五千年以来,也没有多少。别看只有五千字,其内涵实在太深广了。因此,读《道德经》,最好是不求甚解,只是读去,久而久之,必有收益!

即使在民族暂处落后的年代,只要想到祖上曾有这样高的智慧,我们就不会自卑;

即使身处低谷,只要凭着书中思想,我们也终究会东山再起。

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一个能够指引灵魂的灯塔。而《道德经》,让那些只言片语的精神信仰,有了实实在在的实据依靠。

2000多年来,它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书是踏上进步的阶梯,读《道德经》则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巅,仰可观宇宙之变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它谈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谈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它谈处世原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大至天地,小至尘泥,到修身、养生、处世、治国,万象森罗,尽收眼底。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永远不要低估读懂了《道德经》的人。

这本《白话道德经》,便汇集了民国神童江希张白话翻译、道教真人白玉蟾注解、书法大家赵孟頫楷书、八大山人等清代四僧人插画,并配上口耳相传雅音吟诵的收藏级读本。

又是一本珠联璧合、强强联袂的必藏版本。


手捧雅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荡涤心尘,静心品得圣人趣味

在鸡汤横行的年代,多读圣人经典,与先贤神交,才是真正的贵族教育。无论多少岁读,都不会晚。

读《论语》和《道德经》

是一场智慧的旅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06:39 , Processed in 0.00835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