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人春节吃什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8 06:15: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古代人春节吃什么?

文史博览1
2019-02-05 19:29:12


不知不觉的,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啦!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了,各种美味也是不停歇,可谓是样样齐全。
那么在古时候,物质条件比不上现在,我们的老祖先们在春节又吃些什么呢?

先秦吃“麦饭”,唐朝以后米面才普及
无论年夜饭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人们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饭、馒头、面条成为今天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
先秦时期,中国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中的粟、黍、稷,第一个对应的可能是“小米”,后两个则可能是“黄米”。
在两汉之前,小麦还未被推广,都是用麦粒来煮饭。
直到两汉之后,才逐渐普及了谷物制粉的技术,出现了馒头,面条等食物。
所以像孔子,孟子这些人,在过年的时候,麦饭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

中国是小麦的原产地之一,但长期不被重视,吃的话,也只是用麦粒煮饭,制作“麦饭”。要到两汉时期,谷物制粉技术才逐步推广开来,出现了馒头、饼、面条等食品。这意味着,孔子、孟子们要是吃年夜饭的话,主食只有“粗粮”。
中国人的粮食结构在唐代发生历史性改变,粟、大麦、小麦在北方,水稻在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这个时候,在较少种植水稻的北方地区,大米的价格超过粟米和面粉很多,通常只有富人才吃得起,属于粮食中的奢侈品。
在南方,麦类种植范围则很小,直到金人南侵,大批北方人逃往江南,麦类需求大增的情况下,种植面积才逐渐扩大。临安城(杭州)中面食店随处可见,饮食上“无南北之分”了。
饺子、汤圆寓意美好,过年必吃
说起中国人过年必吃的东西,饺子在唐朝时已出现雏形,在宋朝称为“角子”,在元朝被叫做“扁食”(来自蒙古语或回回语,在一些地区沿用至今),后来也有“水点心”、“煮饽饽”等名字。
因饺子形如元宝,被人们赋予“招财进宝”的含义,同时又便于人们把各种象征吉祥铜钱、糖果等包在馅里,久而久之,到了明朝,饺子成为北方人过年的必备食品。

过年除了经常吃饺子之外,汤圆也是一种常见的美食。南方过年的“标配”汤圆起源略晚,前身是北宋上元节(元宵节)吃的“圆子鼓豉”,南宋已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金桔水团”等不同馅料的做法。
明朝时,北方在正月初九后吃“元宵”,制作方法是“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这显然已经和今天没什么区别了。
汤圆因其形状,被赋予“团团圆圆”的意思,过年时吃确实吉祥、应景。因此理论上,如果我们回到明朝过年,我们在北方就能吃上饺子,在南方就可以享受汤圆了。
鹿肉曾是“大众食品”

过年餐桌上当然少不了肉。现在中国人吃猪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晋直至唐宋这段时间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养羊区域扩大,羊肉超过猪肉,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除了饺子汤圆之外,中国人的食肉历史也很悠久。从魏晋到唐宋这段时期,游牧民族南下,羊肉的产量超过猪肉,所以过年的餐桌上会有各种羊肉为主的菜肴。
在唐人韦巨源《烧尾宴食单》记录的58种菜品中,有16种是羊肉或奶酪做的菜。宋朝更有“御厨止用羊肉”的规定,以至宋真宗时,宫中一年要杀数万头羊。在这种示范作用下,老百姓不免争相食羊。金朝占领北方后,江南羊肉产量不足,猪肉的地位上升很快。临安城内肉铺众多,在过年前后,每家能卖出数十头生猪。

当时数量依旧庞大的野生动物群,成为人们的“天然食库”。现代人很难想象,周武王一次狩猎,就能捕获麋鹿5000多头、犀牛12头,以及大量的虎、豹、熊等“珍稀动物”。
因此要在古代过年,年夜饭中的野味将极为丰富,甚至孔雀肉、老虎肉、狐狸肉无不是人们的盘中餐。其中鹿肉尤其常见,鹿尾、鹿舌都是有名的下酒菜。
不过古代因要用牛耕田,历代政府大都禁止杀牛,违反者会被施以重刑。过年时,大家如果要吃炖牛肉,只能冒险到黑市上去买“非法牛肉”。这里多说一句,在宋朝卖牛肉那是真正的暴利行业,因为买一头活牛5—7贯(1贯通常合1000钱),而牛肉一斤100钱,那么一头两三百斤牛能轻易卖出20—30贯了。

唐朝禁吃鲤,生鱼片是文人最爱
过年餐桌上当然也少不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古代养鸡业很发达,人们也习惯吃鸡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鸡黍,约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鱼那是捕捞不尽,价格相当便宜。只是唐朝时候,皇帝的姓“李”和“鲤”同音,于是禁止吃鲤鱼。
鱼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吃法,即所谓“脍”,也就是生鱼片,唐宋时期颇为盛行。唐人在大量食用后,总结出“脍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的经验。
李白诗中“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说的正是“脍”的具体做法。现代人要是穿越回唐朝过年,吃上一盘鲜美的鲫鱼脍,也称得上别具风味了。

宋朝有反季节蔬菜
快炒普及晚,凉菜五辛盘。
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过年时,各个地方、各个季节的蔬菜,在市场上都能找到。但是在古代冬季,尤其是北方,能吃到的蔬菜实在少之又少。普通老百姓为了在冬天有菜吃,需要提前腌制咸菜。
没错,年夜饭也只能吃这个。贵族的情况会好一些,唐朝时在长安附近,利用温泉产生的地热栽培反季节蔬菜,供皇室享用。到了宋朝温室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利用粪土发酵供热,栽培蔬菜的技术,让更多北方人的年夜饭中有了“绿色”。

如果你生在古代南方,过年时有蔬菜吃,那很可能吃到牛蒡(东洋参)、紫苏、白蘘荷这些现代人已经不太知道的蔬菜,而作为调味品的姜,也会作为一种菜肴,出现在餐桌上。
有了好的食材,还要配合恰当的烹饪方法,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中国菜现在最常见的烹饪方法“快炒”,南北朝时才出现,相对普及,更要迟至宋朝。这意味着,你要是在唐朝以前的时代过年,年夜饭上只能吃到烤的肉、煮的羮,或者前面所说生吃的“脍”。

除了炒的热菜外,中国人还习惯吃凉菜,有名的如夫妻肺片、皮蛋豆腐等。最有意思的是,大约从晋朝开始,古人过年都会吃一种很重口的凉菜——五辛盘。
五辛盘通常为大蒜、小蒜(山蒜)、韭菜、芸苔(油菜)、胡荽(香菜)五种辛味食物的拼盘,因有时也会放胡椒、花椒等,故又称“椒盘”。宋词中“节物映椒盘,柏酒香浮白玉船”等句子说的就是春节吃五辛盘的风俗。
外来食材掀革命
明朝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的繁荣,这种文化注重享乐,表现在美食上就是宫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双峰并峙

因为社会物质的丰富,文化的繁荣,饮食在民间也逐渐走出了“吃”的局限,成为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这与宋代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水浒传中经常记载的还是吃饭、填肚子,酒楼的主要功能还是“吃饭”,而明代,去酒楼更多的是一种娱乐行为。

明代饮食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很多外来食材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都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的番茄鸡蛋汤在明代已经出现。
爱吃辣椒的话,那只能生在清朝了。辣椒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后,起先是被当作观赏花卉,后来才成为一种调味品。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至此,中国饮食中才真正有了“辣”这一味。没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无法形成。

在烹饪技术上,明代与两宋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加规范,有烧、蒸、煮、煎、烤、卤、摊、炸、爆、炒、炙等,查阅明代的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28道菜都是用独立的烹饪方法做成的,比如火燎羊头、水晶鹅、酿螃蟹、蒸龙肝、炮凤肚、烧芦花猪、糟鹅掌等。
清朝满汉全席的奢华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已趋同于现代。如乾隆举办除夕宴,他桌上的肉食大都属于常见之列,包括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等。

以“满汉全席”闻名的大清堪称舌尖上最繁盛奢侈的时期。吃货大清极尽奢华,享尽天下美味佳肴。满汉全席是满席加汉席,简单说,就是满族特色菜与汉族特色菜的大拼盘,或满汉特色兼具的菜肴。
据乾隆时期李斗的《扬州书舫录》中记载,满汉全席共有冷荤热肴196品,点心茶食124品,共计320品。这320道菜包罗万象,各种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在烹饪技法上,也是煎炒烹炸炖、蒸烧烤煮,样样俱全。总之,满汉全席无论是在食材的丰富上、还是在烹饪技法的全面上,都是各种大而全的架势。简单说,一个厨师如果会做满汉全席估计就没有不会做的菜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3:55 , Processed in 0.01194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