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节回故乡,寻找逝去的年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07:21: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刘云 于 2019-2-9 07:22 编辑

    春节回故乡,寻找逝去的年味                                  2019-02-09 06:57                                                   
                  

提起年味,人们往往觉得现在不如过去,城市不如乡村。返回过去已无可能,因为时光不会倒流。回到乡村则并不困难,因为我就是从那里一路走来。

为了寻找过年的味道,我再次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一一鲁东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这里的年味虽然也是今不如昔,但还保留了一些基本的形式。主要是敬神、祭祖、团聚、祈福。

《敬神》

这项活动从“辞灶” 开始,由此拉开春节的序幕。辞,即辞别。灶,乃灶王爷。这一天,他要上天去汇报民间境况。人们都要摆出祭品,燃放鞭炮,以期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直到年除夕的早上,人们再次履行上述仪式,进行“接灶″,接回灶王爷回家过年。君辞三,民辞四。形式一样,但时间有别。有的姓氏如庄姓等,是腊月二十三过。我们属民,则是二十四过。尽管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但“灶”对一个农耕民族意味着什么,则不言自明。

家乡人民尊灶王为“一家之主”,在二十四这一天举行完“辞灶"仪式后,都要在灶台前贴上一张特制的“二十四节气年历表”。在家乡,历来把对天地不敬的行为称为“不食人间烟火”。 既食人间烟火,就要敬畏天地,尊祟自然。由此,它成为春节的重要序曲。

《祭祖》

这项活动,多 以家族为单位进行。我们沈氏家族,每年的除夕前都要在村前的小河边集中,因为河对面那片古老的平地,就是我们家族最早(明代)的祖坟。从这里开始,然后依次到东、西、南林(墓地)祭拜,在世代先祖的坟前燃放鞭炮、烧纸、磕头,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这个过程叫“上坟”。

除夕晚上,在家族内轮值的家中堂屋内,挂上填有家族谱系的轴子(中堂),摆上鸡、鱼、水果、馒头等祭品,族内人员都要来此磕头、烧香、祭拜,守夜,赔老祖宗过年。这个过程叫“请驾”。

年初一早上,族内各家煮好水饺后,先要用小碗端到“驾”前祭供。到下午,便撤下供品,将烧过的纸灰等,送至小河边,烧纸、放鞭炮,再送老祖宗回家(墓地)。这个过程叫“送驾”。

《团聚》

团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游子返乡,回家过年,则是一年一度的具体行动。年除夕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

年初一早上的水饺,是除夕夜就包好的。大年初一,族人之间互相拜年,下一辈为长辈磕头,大人为小孩发压岁钱。大年初二之后,女儿回娘家,互相走亲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团聚。

《祈福》

春节,一元复始,除旧布新。除夕之夜,是一个神秘的夜晚。平时到处疯窜的儿童,也要在家安静地守岁。人们轻轻地走路,悄悄地说话,唯恐惊动一方的神灵。即使"童言“也开始"有忌”,类似“破”、“完”、“碎"之类不吉利的话,也要用好 的语言表达出来。饺子煮破了,不能叫破要叫“挣了”;饭吃完了不能说完要说“吃净了″;碗打碎了,则要叫“岁岁平安″。即使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大人们也会马上补充一句“百岁”。

而已到初一,则完全不同了。无处不在的大红“福”字,不绝于耳的“恭喜发财”,不经意间吃出的水饺中的硬币,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2日6日(图文原创)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莒县人,大专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体转业至中铁十四局党务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喜欢读书,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和各大网络平台刊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21:02 , Processed in 0.00751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