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何教育培养皇室子弟 2019年02月15日 09:50:51
来源:大道知行 我国古代社会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后代的重要意义。古代社会最尊贵者莫过于帝王之家,古代皇室如何教育后代、教育得好坏,不仅关系到帝王个人和家族的利益,更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对皇室子弟教育的顶层设计
大约22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从制度层面考虑到后代的教育问题,在统治架构中设置了“师氏”这一官职。师氏除了给帝王提供政策顾问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培养王室子弟。
如何对王室子弟进行教育?首先,师氏用当时的经典理论来教导他们,“以三德教国子”。师氏用中庸之德、仁义之德和孝德来教育王室以及诸侯子弟,并以此涵养他们孝顺、信义、恭敬的品性,对王室子弟在王位传承、治国理政和为人处事上进行理论辅导。其次,师氏“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师氏将当时王国国政中符合礼和不符合礼的实例、掌故,讲解给王室子弟以及诸侯子弟听,让他们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执政办事能力。第三,当时最高统治者规定“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凡是王的太子、诸侯王子以及诸侯、卿大夫中未出仕的子弟都要跟师氏学习。可见,我国古代统治者深知教育后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有一套较完善的体系。
据《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记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精心写了本《帝范》—专论如何当好皇帝的书籍—赐给皇太子,书的内容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12篇文章。可以说这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在去世的前一年,太宗郑重地将这本“宝典”交给了皇太子李治,并嘱咐他:“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此外,他还对自己作了一番剖析:“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作为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帝王,如此深刻坦诚地作自我批评,是希望他的接班人要以他为“镜子”,学习他好的方面,也能看到他身上的缺点,从而完善自我,为李唐皇室守住江山社稷,造福天下百姓。
但是,阅历丰富、睿智清醒的唐太宗也认识到,想让后代成为好皇帝,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又对皇太子指出:“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亲身参与建国、治理天下二十多年的君王精辟地揭示出治理国家的诸多艰难,以此警告接班人一定要以善心治国,不能骄傲,不能偷懒,不能奢侈,不能放纵,否则就离失败不远了,既害自己,又害家族,更害国家。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从史料上来看,几乎历朝历代有为的帝王都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有精心安排,选派他們认为学识渊博、品行忠诚厚道的官员来负责教育皇室子弟,并给这些老师以尊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
二、教育皇室子弟的多种方式
古代帝王根据各自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教育后代。
《资治通鉴》卷一二○记载,有“南朝第一帝”之称的宋武帝刘裕,开国后,专门在老家丹徒县京口里建了个皇家陈列馆,将自己早年在农村耕田种地用过的农具都展示出来,让皇室子孙参观,以此来教育子孙要不忘艰辛,珍惜当下,勤俭治国。可是,随着刘宋王朝政权的巩固,经济得到较好发展后,皇室人员生活开始奢侈,皇室子弟耽于游乐,这让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刘义隆很担忧。
公元445年九月,宋文帝刘义隆为出镇外地的将领饯行,饯行地点是城外的宣武场武帐冈。出发前,宋文帝特地告诫跟他一起参加聚会的皇子们不要吃东西,到了武帐冈有好吃好喝的。皇家队伍走得慢,到中午,大家都饿得肚子咕咕叫,但又不敢直说。宋文帝当然能看出来,他把皇室子弟们召集在身边开了个会,郑重地说:“你们一直生活在锦衣玉食的豪华宫廷之中,从来不知道民间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今天,就是要让你们亲身感受什么叫做辛苦,以后治理国家、为人处事,要懂得节俭朴素、勤政爱民。”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李治受到唐太宗的言传身教,继承了其父的一些治国风范,勤于政事。他在位期间,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显而易见,其中必有唐太宗的教育培养之功。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比较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在教育皇室子弟上有很多好的做法。
《清稗类钞》中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对公主们进行教育的记载:“天命癸亥(1623),(清)太祖御八角殿,训诸公主以妇道,毋陵侮其夫,恣意骄纵,违者罪之。”这是清代对皇室女性品德教育的一个生动例子,从对公主出嫁后的妇德要求,以及惩罚的口气来看,清统治者对公主们的管束是很严格的,或许这也是有清一代没有出现过于骄横跋扈、有失妇德之公主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帝,在青少年时期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和能力训练,即便到了晚年,他仍坚持读书。同时,他对子孙们的教育也极其重视。
一次,乾隆皇帝见到皇十五子所执扇子的题画诗旁署有名号“兄镜泉”,询问后得知是皇十一子所为,他非常生气,将皇十一子训斥了一番,并教育皇子皇孙:“皇子读书,惟当讲求大义,有益立身行己,至寻常琢句,已为末务,何可效书生习气,以虚名相尚乎?”这是告诫皇子们要学习“讲求大义、有益立身行己”的真学问,不可养成虚浮的习气。
关于皇室教育,乾隆皇帝有个很有代表性的理论:“我国家世敦淳朴,所重在国书、骑射,凡我子孙,自当恪守,乌可效书愚陋习流入虚谩乎?……所关非小,不可不防其渐。”并要求将这个手谕贴在上课的上书房,时刻提醒皇室子孙。
政务之暇,乾隆皇帝还亲自检查皇室的教育情况。皇家贵胄养尊处优惯了,尤其是年纪小的,哪能吃得了每天学习的苦,“然皇孙辈皆不喜读书,泰半旷课”,对于这些“龙孙”们,上书房的教习也不敢得罪,既不严厉督促“学生”按时上课,也不敢汇报给乾隆皇帝。于是,这些皇孙们的功课实际上就相当于荒废了,“上书房各师傅遂有间六日不到者”,学生们不来,老师们也稀松疲沓了。
这一情况被乾隆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怒:“至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正在年幼勤学之时,岂可稍有间断?”乾隆皇帝在训斥皇室孙辈们的同时,更将那些负责给皇室子孙上课的近20名官员分别给予警告、打板子和革职的处分,一时震惊官场。此后,上书房的老师与“学生”们,谁也不敢懈怠了。
三、皇室后代教育失败的警示
古代历史上,因皇族教育缺失,或对皇室子弟管束不得法,而惹祸遭殃甚至影响统治的例子亦不在少数。
据《资治通鉴》记载,梁武帝萧衍的侄儿临贺王萧正德,曾是梁武帝的养子,少年时就不爱学习,而爱胡闹,为人邪恶,纵容手下在他的属地吴郡“杀戮无辜,劫盗财物”,在江乘“夺人妻妾,略人子女”,长期干着强盗行径,品德极差。
历史上,梁武帝的弊政之一是过于包容、优待皇室成员,但是对于如此不学无术、无法无天的侄儿,也实在看不下去,他气愤地对侄儿说:“难道你狼心不改,要败坏国家大计才开心吗?”于是把萧正德罢官削爵,发配远方。但萧正德还没抵达发配之地,梁武帝就心软了,又赦免了他,还先后让他担任丹阳尹、南兖州刺史这样的实权官职。
实际上,作为梁武帝的侄儿、曾经的养子,萧正德的每一次狂悖行为,都没有得到有效提醒和警告;作为皇室的“家长”,梁武帝出于对皇室子弟的宠溺,无底线地宽宥,无形之中助长了皇侄的为恶之心。这位皇侄根本就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在任苛刻,人不堪命”,最后豢养了一帮死士勾结侯景,于公元548年反叛梁朝。即位早期励精图治、颇有政绩的梁武帝,没有教育管束好皇室子弟,换来的是误国的恶果。后来,这个恶皇侄被他的“朋友”侯景杀害。
历史上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文治武功都颇有建树的唐朝,竟然出现了不少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的公主。
先来看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生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她深得武则天喜爱,从小娇生惯养,逐渐变得骄横跋扈,为所欲为,生活极其奢侈。唐中宗年间,贪官宗楚客被抄家,太平公主早就听说他的府邸极其豪华,特地赶到宗家去参观。过后,她因羡慕嫉妒恨,感叹道:“见其居处,吾辈乃虚生耳。”这位皇族公主不是以贪官抄家作为反面警示教材,唾弃其贪赃行为,反而生出艳羡之心,可见李治和武则天对这个女儿的教育是失败的。后来的历史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太平公主利欲熏心,“田园遍于近甸膏腴”。她还把持朝政,最后因涉嫌谋反,被侄儿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在查抄太平公主府邸时,金银堆积如山,奇珍异宝可媲美皇宫大内,她家牧场与圈里的马、羊之类牲畜,以及庄田菜园里的租金利息,让一大帮监察官员忙了好几年还没有忙完,“收之数年不尽”。
还有一位唐朝公主叫李裹儿,姿色美艳,聪明伶俐,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对她十分宠爱,自幼听其所欲,无不允许,于是李裹儿从小就养成了骄傲任性、蛮横霸道的脾气。这个李裹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乐公主,虽名为“安乐”,却从来没有“安分”过,各种欲望都很强,既卖官鬻爵,大肆捞钱;又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还想成为女皇帝。
唐中宗夫妇对安乐公主的溺爱程度从一个细节上即可见一斑。安乐公主拥有两件百鸟裙,上面绣了花卉鸟兽,极其华丽。而且,裙子在太阳下,在阴凉处,在有光、没光的不同地方,“日中影中,各为一色”,为旷世珍品。这裙子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唐中宗特地派军队到岭南地区捕鸟,收集了千百只名贵飞鸟的羽毛织成的。
这个从小缺失良好教育的安乐公主“侵百姓田业”,这还不能满足她的“胃口”,她还想得到皇城内的昆明池,但碍于皇家规矩,皇帝没把昆明池给女儿。安乐公主顿时发火,要父皇用国家的钱为自己建造“定昆池”,皇帝爸爸立即同意,在竣工宴会上,他还要求百官写诗纪念。
最能体现安乐公主品性的是,为了让妈妈韦皇后能像她奶奶一样掌权,而后“自为皇太女”,她竟“相与合谋,于饼餤中进毒”,毒死了皇帝爸爸。唐中宗至死也不会想到他的“贴心小棉袄”竟然是“毒棉袄”。皇太子李重茂即位后,安乐公主还不死心,试图掀起宫廷政变,把她的叔叔(后来的唐睿宗)和姑妈太平公主除掉。但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先行下手,唐朝皇宫刀光剑影,“韦(皇)后惶惑走入飞骑营,有飞骑斩其首献于(李)隆基。安乐公主方照镜画眉,军士斩之”。毒死老爸、怂恿老妈当皇帝的任性公主就此落得悲惨下场。
唐中宗、韦皇后、安乐公主,一家三口的悲剧结局,可悲又可叹。
为什么唐朝会出现公主失德失范的行为呢?细究起来,这跟当时皇室氛围,以及对皇族女性后代的教育管束不力密切相关。
首先,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以女性身份登上封建皇权的最高峰,极大地提高了皇室女性地位,但同时也助長了皇室女性后代的物质欲望和政治野心,“宗室诸女皆以骄奢相尚”,“太平、长宁、安乐、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公主并开府,置官属”。而且,唐朝公主们常放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所贵于富贵者,得适志也。”当然这个“志”不是志气的志,而是为所欲为的意思。
二是没有正确的教育引导,公主的胡作非为有些是向父母学来的。比如为了给女儿太平公主找驸马,武则天不惜把人家原来的妻子杀掉空出“位置”来,这样的“任性妄为”让人瞠目结舌!上行下效,妈妈“任性”到这个级别,女儿想不“任性”都不可能!
三是公主们恶习的养成,更多地是皇族“家长”长期娇惯形成的。唐中宗的两个女儿长宁公主、安乐公主,需要奴仆的时候,就直接叫手下到大街上去随便抓人,官员汇报到皇帝那里,皇帝爸爸根本不当回事,一切听之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于是,在“金枝玉叶”们的眼里,就只有想不到的,而没有不能做的!
对公主们一味纵容娇惯,家教缺失,家风不正,引发了很多皇室的悲剧,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史实为我们留下的镜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