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北一些地方为何至今还会轻易挖出财宝来?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2 18:07: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西北一些地方为何至今还会轻易挖出财宝来?                                                         2019-03-22 16:15                                                   

在关于晋商的第一桶金得益于李自成宝藏的传说里,今天,西北的很多地方,总有不小心挖出财宝的新闻。甚至,每每大雨过后,一些地方的沙河里,总会被冲出古钱币以及其他财物。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地震与战乱。
  在当时社会,人们将钱埋入地下是必然

  地震的伤痛
  据《中国地震目录》归纳史书记载整理,自明清以来,中国历史上伤亡惨重的10大地震中,仅民国期间,发生在甘肃的就占到了三次。它们分别是:公历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8.5级强烈地震;公历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发生8级强烈地震;公历1932年12月25日,甘肃昌马堡发生7.6级大地震。还有公历1879年7月1日((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甘肃文县发生8.0级大地震。
  甘肃这个地名最早见于北宋年间,为西夏统治河西时设立的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元时期,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1929年以前,要比现在大好几倍。大致范围包括现在甘肃、宁夏、青海全境,以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四川西北部和陕北一些地方。
  在1929年宁夏与青海从甘肃分出之前,1884年(光绪十年)还曾分出新疆。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区域,秦汉以来,这一区域一直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一个区域,也是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在这个绳结的区域里,交融也伴随着冲突和矛盾,再加上诸如地动之类的灾难,人们的生活水准是可想而知的。
  日子虽然困难,但并不说没有财富相伴。而为了躲避据兵祸战乱,在当时那个社会里,人们将辛苦搏来的一点儿钱埋入地下是必然。

  影视作品中的地震
  在宁夏,有个地方若下大雨总能冲出钱

  西吉县王民乡
  宁夏西吉县钱币博物馆始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是国内第一座县级博物馆。馆藏钱币文物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居全国市、县级第一位,西吉县因此被誉为“华夏古钱币收藏第一县”。为什么这么多品种的“钱”会出现在这么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地方?收购是一方面,地下埋钱也是重要来源。
  西吉县因古代军屯、战事、移民、商旅以及避乱等多种因素,成为历史上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军需货币、商业钱币流通最广、储量最多的“洼地”,这为“华夏钱币收藏第一县”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有不少沙河,若遇大雨发洪水,沙河里就会被冲来一些古钱币等,当地的村民时常可以捡拾到。这样的故事在当地村民们确为平常事,当地人把它们叫“麻钱子”(古代铜钱)。每到春夏季节,大雨多,麻钱子就会被冲出来。

  古代钱币
  西吉硝河乡的硝河古城是明清一方军事重地,商贾云集,1971年3月,硝河古城内就出土了4万余枚麻钱,上自汉代半两,下至北宋“政和通宝”;同年5月,古城又出土了1300多枚麻钱。近年,西吉苏堡乡又出土一窖(100枚以上的称为一窖)宋代钱币;红耀乡出土了清代钱币;杨家湾发现了两窖,分别为清代和汉代钱币;王民乡烂泥河出土了宋代钱币等等。
  这么多“宝贝”的面世,水冲当然只能是一个方面,农民在田间劳作和在一些施工场所挖出来的是绝大多数。而西吉这个地方不过是一个缩影。
  2013年,同心锁家岔村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成了当年当地有名的新闻事件。即一个放羊老汉无意中在同心县田老庄乡锁家岔村发现了大量的“麻钱子”,其中不乏稀有的西夏古币。而此处有“宝藏”的秘密传开后,陆续有上万人次来此挖宝,一些人还挖出数量不少的唐、宋、西夏等时期的古钱币,探宝、挖宝、贩宝等活动随之上演。
  据当地官方媒体《新消息报》报道,这批古币近20吨,文物贩子扫了好几茬。这批古钱币最晚的是西夏末期的光定元宝,从钱币年代推断,为西夏晚期窖藏。当地文物专家分析,当年西夏的静塞军司所管辖的作战部队一部分就驻防在此地附近。部队接到紧急作战命令后,将沉重而又不便带走的军饷——即钱币,就地匆匆埋藏。这些参战部队可能被蒙古军队消灭,致使这批钱币保留了下来。

  锁家岔当年被挖过的痕迹
  灾难过后,很多被埋地下的财物成了“无主钱”

  西夏人像
  锁家岔20吨军饷是地下钱币的一个来源,但其仅仅是来源之一。现在让我们把话题回到地震上来。
  前面说到的海原、古浪、昌马以及清光绪五年文县地震,都是大地震,尤其是海原地震,时称甘肃环球大震,全球均有震感。据当时的《地学杂志》在《陕甘地震记略》记述,地震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
  古浪大地震1927年5月23日06时32分,震中在古浪县西北的水峡口一带,《古浪县志·灾异》记载全县城乡死难逾40000人。昌马地震今天一些人可能不太熟悉,发生在1932年12月25日10时4分27秒,地震发生时,有黄风白光在黄土墙头“扑来扑去”;山岩乱蹦冒出灰尘,中国著名古迹嘉峪关城楼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滚滚……余震频频,持续竟达半年。据当地史料记载,此次地震遇难人数达7万人。
  这么多人遇难了,他们生前的财物也不见了。我们前面说过,在当时社会,人们将钱埋入地下是必然。那么,在地震之后,这些财物大多在地下便成了“无主钱”,被陆续发现因而便成了一件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

  古代钱币2
  最后,我们一起来讲一个故事吧。我很小的时候,村里就有一个经历过海原地震的老爷爷,他家当年是地主,但他的家人在那次震中大多遇难了。据说,当年地震时,老爷爷已经十岁了,记事了。而我记事时已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常看到老爷爷拿着一把铁锹,总喜欢在自家附近的山梁沟壑翻来挖去的。
  为什么呢?听人们说,震前老爷爷的家人把家里的一些钱财埋在了家的附近,老爷爷只知道大概方位,但不知道具体地点。于是,除了翻挖之外,他还把家附近的一地荒地“占”了下来,不断地找寻。但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找到那笔钱财,他就把自己的这门心思告诉了儿子甚至孙子,儿子和孙子接着寻找,但始终没有找到。
  如今想来,那笔没找到的钱财在地下已经腐烂了,但没有腐烂的是人类存活下来的故事。这样的事情不知道还有多少?而我们今天写的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挖出来的那些钱币甚至“宝物”其实都是人类生存的故事。(文/路生)

  人类的记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6 04:22 , Processed in 0.00781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