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个河北小村以“诗”为名 村民随时出口成“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00:13: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个河北小村以“诗”为名 村民随时出口成“诗”                                                         2019-04-24 19:19                    

  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位于河北承德的“诗上庄村”,原来不叫这名字,就叫上庄村,这么朴素的村名在全国恐怕重名的得有上百个,北京市至少就有俩。2013年,上庄村才给自己的名字正式加了个“诗”字。这还真不是沽名钓誉,这个人口不过500、村头至村尾不足10里的小山村,走出了4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包含著名现代诗人刘章。在诗歌文化成为这座小山村代表的同时,背一首诗、甚至写一首诗成了村里的一种文化符号,随便找位村民,就能出口成“诗”。

在诗上庄村,诗歌无处不在。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给上庄村加一首“诗”
“燕山小褶皱,文化大乾坤。雾灵高峰秀,上庄诗景深。”简简单单20个字,就把诗上庄村——这座位于“山褶皱”里的小村的风貌与文化一一呈现出来。这首小诗并非出自大家之手,而是诗上庄村的村民吴怀东在想起家乡的美景与文化时的一次“随口而出”。
几年前这个位于承德市兴隆县东部的小山村尚未更名,还叫上庄村,由六个自然村组成。很多人得知这个地方,也是因为它是现代诗人刘章的故乡,更是刘章在诗中提到的那个有趣且美丽的田园山村。
2013年,上庄村正式更名为诗上庄村。这一更名自然与诗歌文化密不可分。2012年,刘章、刘向东和刘福君三位诗人分别将自己的诗集《上庄记事》、《上庄之上》和《上庄人物》组成合集进行出版,合集被命名为《诗上庄》。村民吴怀东对那一天记得很清楚,“9月24号当天,这本诗集的首发式就在上庄村举行。”

上庄是个有文化的村庄。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诗歌中对上庄村田园风景的描绘之后引来不少游客,诗歌更是成为这个小山村的代名词。“除了环境美,上庄还应该是一个有文化的村庄,老百姓也能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从2013年开始,诗上庄村也开始围绕诗歌文化进行建设改造,小溪变成了池塘,石头路变成了柏油马路。
2015年,诗上庄村还给下属的六个自然村重新赋予了诗歌的含义,以“两句诗”进行解读。“像赵大地村,就是‘村头明月悬,天光赵大地’,北场就是‘乡音传千里,北场有回声’”,吴怀东说,诗意的牌匾,现在就直接挂在了自然村的村口。
这里人人张口就能背诗
在诗上庄村,如果你询问路边休息的老人“是否会背诗歌”,常能得到一句充满自信的回应——“这不张口就来”。
沿雾灵山公路一路向上,在经过安子岭石碑后,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沿路看到了标有“诗歌小镇”、“诗上庄”、“一起与诗歌回家”等标语的石碑建筑与提示板,文化气息也由此扑面而来。

诗上庄诗歌园。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在“诗上庄诗歌园”内,左侧石碑刻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右侧则是历年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园中央则摆有古今中外的作家雕像,远有杜甫、李白这样的古代诗人,近有臧克家、惠特曼等近现代中外作家。
继续向村内走去,广场上雕满诗歌、散文的“诗上庄”雕塑便是村民休闲的主要地方。每年在这里还会定期举行赛诗会,时间多为暑假或寒假。这样一来,外出的学生放假回家,“参赛”选手便能覆盖小孩到老人。吴怀东介绍,近两年,在诗歌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快板、唱歌等项目。
用村民的话说,诗歌是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背的东西,不少村民还会自己“创作”。那或许不是最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但胜在语言质朴真切又注意押韵,充满生活的气息,是村民自己的诗歌。
今年72岁的吴学枝是当地森林防火员。生活中看到的一切都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我家房狭地窄,只因没钱翻盖”是讲过去,“不花钱住上小楼,由咱自己主宰”是说现在,“眼前的幸福啊,我要倍加珍惜,共产党对咱老百姓真是情深似海”则是由衷感恩。
吴学枝对记者表示,这首诗歌是自己在2017年写的,当时正赶上有关部门给补助,为村民修建新房,有了新房子住后,心生感慨随即写了下来。而“诗人门前两棵柳,柳树看家诗人走,如今人迈树已老,但愿诗情永长久”则是吴学枝在刘章旧居前写下。
用他的话说,就是“见啥写啥”,“天上飞的、地上走的,万物生长,生活中的任何琐事我都写。”吴学枝说道,“有些诗记不住了,但我都写到了自己的本子上。”吴学枝比画了一下,差不多有普通笔记本的厚度,还补上一句,“得有7本多”。
500人小村走出4位作协会员
500人的小村里走出4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是诗上庄村每个村民的骄傲。而作为其中的代表,诗人刘章以一个放羊少年的身份走出大山的故事,也激励着当地的村民。

刘章旧居。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站在刘章旧居前,吴怀东指了指远处的山头,“知道刘章的代表作《牧羊曲》吧,就是当年刘章在那里放羊时写的。”
吴怀东一边熟练地背诵着《牧羊曲》,一边随诗句讲起其中的内涵。“清明节前后,山桃花会开满山头,所以诗里写的是‘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在解释诗歌中最后一句“抓头羊,带一串,羊群只在指掌间,隔山听呼唤”时,吴怀东还讲起刘章放羊时的趣闻。“他放羊有自己的特点,并不是满山追着羊跑。而是吹哨子后,给回来的羊撒点盐,久而久之羊就形成条件反射,一听铃声就知道要回来,之后慢慢也不用盐了。”
关于放羊少年走出大山的故事,是村民常会讲给小孩子听的。吴怀东觉着,“这里的人写诗、爱诗,大家并不是一定要成为和刘章一样的诗人、作家,更多的是一种激励的精神”。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30 11:19 , Processed in 0.0080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