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19-4-12 16:09 编辑
生活无处不是“鱼” 2019-04-12 16:51
对于不爱吃鱼的我来说,鱼与我似乎没有缘分。但我想没了现实中的鱼,总得有另一种“鱼”来代替,这也算是填补空位,不至于我的空虚。
经过朋友的介绍,我认识了画鱼的人,他就是被学界泰斗陈忠实赞为“长安鱼头”的书画名家——薛涛。后来我写了一篇短文,从中表达了自己对鱼的喜爱,薛老师看到后,随即答应赠予墨宝。我受宠若惊,在激动之余不知如何来感谢他。想想唯有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画作是在一个中午收到的,我正在和陕西著名作家王庭德吃饭,当我接到快递电话的那一刻,放下饭碗就直奔单位门房。拿到东西,回到住处。我邀请老王一起欣赏,当我打开的一刻,老王连连称赞:“不错,这鱼活”。我随即将薛老师赠送的画册拿与老王看,老王看到陈忠实给题的“长安鱼头”几个字时说:“这长安鱼头果真来历不凡!”我笑着说,“这全国画鱼的人大有,但是能专画鱼,而把鱼画活的微乎其微。”我想,绘画绝不是简单的成像,不论山水还是虫鱼鸟兽,最讲求的便是骨子里的魂。我曾在网上看到有专家评李可染的牛时说:绘画的技巧和绘画者的心境息息相关,缺一不可。没了心境画出来的东西就很死板,似乎缺乏灵性,而绘画者的心境包含很多,其中有绘画者的品质、素养、学识、情感等等。李可染所画的牛和牧童就具有这种感觉,牛的憨厚和倔强,以及牧童的俏皮。“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这是著名画家李可染多次题写在他的以牛为主题的作品上的跋语,牛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喜爱描绘的对象,从40年代开始,一直到他生命结束,他留下了许多以牛为题材的精彩作品。
作为钟爱画鱼的薛涛老师来说,亦是如此。他的鱼也具有这种灵性,而这种灵性的赋予就源于薛涛老师他本人的个人素养和生活的态度及对物的情感。我收到的鱼是深灰色的,既黑非黑,将留白处充分利用,用浅浅的墨勾勒处鱼的身线。我仔细端详许久,画面上鱼的那股子劲是完全能感受的到,竟有种桀骜不驯,不甘沦为纸上物。我想类似这种画薛老师画了无数次,早已有了庖丁解牛的地步。但是恰恰就是到了这个时候,薛老师没有放弃对鱼的观察和研究。据我所知,他的画室和家里都养有鱼,每每驻足观察鱼的一举一动,力图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薛老师对绘画的热爱和对鱼的深情。试想又有几人能为了画一物而观之,这一观不是一两年,而是没有时间。这颇有古人的风范。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得心应手。而薛老师画鱼也亦是如此,通过常年的观察,显然对鱼已有了深入的理解,常常通过朋友圈看到薛老师都和鱼在一起,我在想他与鱼相处的时间比爱人都多吧!每次看到他不是看着鱼缸的鱼就是手里拿着笔在画鱼,总之不离一个“鱼”。这也许就是人一辈子的乐趣。看鱼画鱼,又像鱼一样自由的存在。
鱼具有吉祥的寓意,自以来都被人所喜爱。我不吃鱼但是不代表我不爱,我也爱鱼,更爱来自长安的鱼,愿这鱼为我带来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