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让我们的老年不忧伤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02:40: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如何让我们的老年不忧伤                                                         2019-05-07 23:16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过程,
究竟该怎样度过我们的老年时光?
1
只要身体开始衰败,话题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悲情的走向
前阵子,几个年长的朋友谈起养老的话题。尽心的保姆难找、和孩子住一起容易生气、住养老院不自由且容易产生无所事事只是等死的感觉……似乎只要身体开始衰败,话题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悲情的走向。也难怪新闻里总有把遗产不给孩子给保姆的老人,实在是现在孩子都难得在身边尽孝,而遇到个能好好照顾老人的保姆不容易。

唱歌、跳舞、去圆梦?新闻里这样“过得快活”的老人似乎不少。但现实中没那么容易,起码要有一定经济基础、身体健康且没有家事拖累。如今的老人,思想保守到不愿意出门或参加集体活动的越来越少了。但骨子里为子女着想,把子女的幸福放在首位的心思并没有变。孩子们不需要老人操心还好,一旦哪一家有困难,出钱出力带孙辈就成了老人的日常。如果年轻时再落下一点病根,往往是忙完这一切年纪大了、身体也垮了。就像那个公益广告里的奶奶一样,总是说着儿子长大就好了、孙子长大就好了,到最后也没有等到属于她的好时光。
2
他们一辈子去得最远的地方可能就是附近的县城,生活简单知足,没有质疑没有迷惑
或者学着祖辈们那样安详地老去?十几二十年前,各地的乡村里,大树下总会聚着一些老人。他们年纪大下不了地了,每天吃过饭就到大树下围坐聊天,顺便看着孙辈嬉闹也算带孩子。东家长、西家短,他们一辈子去得最远的地方可能就是附近的县城,生活简单知足,没有质疑没有迷惑,就这样慢慢老去、安静告别。如今,似乎已经没有办法回到那样的心境。
花花世界给了我们精彩的人生、开阔的视野,也给了我们不愿谢幕的心。因为年龄和身体,被迫从“打拼未来”强行转到“安静老去”,这里面的无奈与暴躁可想而知。何况今天的孙辈也不好带,过去带孩子就像放羊吃草,只要看着别摔着碰着就行了。如今五花八门的抚养理念、似是而非的专家苛求往往让如何养孩子成为引发家庭矛盾的焦点。自我焦虑、家事吵闹……这样的老年又如何让人气平心安?

身体的衰老是无法逃脱的,体力的下降甚至自理能力的下降都是大部分老人要面对的现实。老龄社会加速到来的当下,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也将成为社会问题。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是只有好的或坏的一面,老年也一样。幼时身体弱小但记忆学习能力强大,青少年思想活跃、体力充沛但阅历不足,壮年思想成熟但体力下降,老年体力衰退而人生智慧达到一生的巅峰。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意是到了六十岁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也听得懂话外之音;七十岁什么问题都能很好地处理,不会再纠结心之所向和外在约束相冲突。这个要求可能有点高,但绝大部分老人到了六七十岁都能形成一套自己的处事哲学,对生活中的事务有独特的应对方法。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也是说在很多时候,一个家庭有了老人就相当于在精神上有了依靠,特别是遇到难事的时候,老人的人生经验、心理素质都可能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当然,时代在变化,老年人有很多想法可能已经不适应当下的需要。但是对于人生而言,特别是家事而言,老人们的切身体会往往比很多大道理要管用得多。

3
那是老人特有的慈爱和包容,也是历经时光后未被磨灭的宽厚温情
日本曾有家养老院成了网红。据说那里的老人好好吃饭、吃药、复健都可以挣卡片,集齐了卡片可以去买自己想吃的东西、想玩的游戏。老人们争相要来这个养老院,院长解释说,是因为老人在这里找到了存在感,老人最怕的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老年人的优势在于思想、弱势在体力,治病养生、在体力上服老之余,精神上要有寄托。假如能让他们的人生积累发挥作用,老年大概也就没那么难熬了吧。即使不能像科研大家、书画名家那样越老越宝贝,至少可以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广阔、自由,能够为身边奋力打拼的年轻一辈抚去疲惫,也赢得他们的眷恋和尊敬。当然,这也需要下一代有颗耐烦与感恩的心。
很多年前,笔者租的房子到期,搬家公司的车开进来的时候,隔壁的老奶奶隔着窗子向我招手:“没事吧孩子?”老奶奶身体应该不是很好,很少见她出门,但我们离家归家时,总看到她在窗前眺望,和我们说一两句家常话。对于当年漂泊不定的我来说,那个隔窗挥手告别的身影有一种特别的温暖。虽然连名字都不知道,虽然离开之后再不相见,但她眼中的关切这么多年还留在记忆里。那是老人特有的慈爱和包容,也是历经时光后未被磨灭的宽厚温情。这大概就是我能想象到的,老年时的美好模样。
(来源:“正复为奇”微信公众号作者:乔申颖编辑:王咏倩 责编:张苇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7-5 00:39 , Processed in 0.00776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