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教家风|曹操如何教育25个儿子?用的是这八个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24 07:23: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家教家风|曹操如何教育25个儿子?用的是这八个字

2019年05月23日 09:02:46
来源:凤凰网国学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东汉末年北方实际的统治者

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他在教子上有自己的特色,其家教思想和实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唯才是举
首先,曹操把唯才是举的思想用在家教上,根据儿子们的才华进行教育和任用。
当时寿春、汉中和长安是军事重镇,曹操准备各派一个“慈孝、不违吾令”的儿子去守卫,于是下了一道《诸儿令》,公布了挑选的标准:
“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曹操集·文集》卷2,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86页)
译文:曹操说:“孩子们,你们小的时候虽然我都很喜欢,但是你们现在长大了,如果你们之中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我也一定重用他,我说一不二。我不但对部属不徇私情,对儿子们也不想有任何偏爱。”
从这一标准看,曹操希望为儿子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激励教育儿子们积极向上。
因材施教
对于儿子们的不同能力,曹操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目的在于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比如在对儿子曹彰进行教育的时候就体现出这种特点。

曹彰(189-223),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曹丕之弟,曹植之兄,他还在小时候就非常擅长射箭和驾车奔跑,膂力过人,敢跟猛兽格斗,丝毫不畏惧,完全可以说,曹彰是一个典型的猛士、勇士。因为他长着黄胡须,被人称为“黄须儿”。

对于这么一个勇猛的儿子,曹操要求他学习《诗》《书》,加强文化修养,成为一个文武全才,以便将来能担当重任。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曹操发现曹彰只有可能成为将才,很难成为帅才,就打消了让他学习《诗》《书》等经典的念头,让他去带兵打仗,曹彰果然屡立战功,成为曹操手下的一名得力干将。

其次,曹操对儿子进行严格要求,经常会以君臣关系来约束父子关系。对于以诗文闻名于世的儿子曹植,曹操对他寄予了很大希望,一顿准备立其为太子,准备把王位传给他。

曹植(192-232),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封陈王,死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曹植23岁时,曹操写了《戒子植》来勉励他,他说:
“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曹操集·文集》卷3,第119页)
译文:曹操说:“我当顿丘县令的时候,也只有23岁,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尽力了,我没有丝毫的后悔。现在你也23岁了,一定要努力啊,不能虚度光阴,等年龄大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但是,让曹操非常失望的是,才华横溢的曹植却非常任性,甚至到了恣意妄为程度。尤其是曹植乘车打开司马门这件事,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去了信任。
什么是司马门呢?司马门一般是指天子之门或诸侯王宫门,一般只有天子或诸侯王本人才能通过,就算是太子也没有资格。
在《三国志》卷19《魏书·陈思王植传》中记载: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17页)
译文:从据这一记载来看,曹植曾经乘车打开司马门,走在只有天子或魏王曹操才有资格走的驰道上。曹操非常生气,把掌管宫门警戒的公车令处死了,以此警戒曹植。曹操对曹植还特地写了《曹植私开司马门下令》,表示对曹植的失望,此后曹操对曹植的恩宠也一天天衰减,最后彻底打消了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
不久,曹操又下了《立太子令》,确定曹丕为太子,成为曹魏政权的继承者。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建立了魏国。
对其他儿子,曹操也同样严格要求。如曹彰率兵出征,临行时曹操告诫他: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三国志》卷19《魏书·任城威王彰传》,第415页)
译文:
我们在家里是父子,但是在工作中,那就是君臣关系,要以王法来约束我们,你一定要引以为戒。
正是由于曹操的严格要求,他的儿子大都遵守法度,避免重蹈前代诸侯王的覆辙。

再次,曹操不仅严以教子,而且还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比如,他为在家中倡导节俭之风,写了《内诫令》,不但直接强调节约,而是以自己不喜欢装饰美丽的箱子、不用银制品、不用香熏房屋、一床被子盖10年,年年拆洗、缝补等具体事例带动、影响家人。
在他的影响下,
“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操》,中华书局1999年版,38页)
一改东汉奢靡风气。曹操在去世之前,写给他的继承人、儿子曹丕的《遗令》有大段的篇幅是告诫他要从俭办理丧事,比如死后穿的礼服要和平时一样,文臣武将都不得擅离驻地和职守前来参加吊唁和丧葬,墓中不要放置金玉珍宝等。曹操的要求不仅仅是出于“天下尚未安定”现实考虑,而且与他“雅性节俭,不好华丽”的性格作风相吻合。
为了使儿子们能够从自己的过错上汲取教训,不重蹈自己的覆辙,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毅然放下父亲和魏王的架子,非常坦然地向儿子们说出自己的缺点,他说:
“吾在军中执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曹操集·文集》卷3,第104页)
他肯定了自己以法治军之后,也承认自己性急易怒和行军治国中所犯的过失,希望他们引以为戒,曹操这是真正的言传身教。

作为魏王的曹操不仅重文武之才,还重视儿子们的谋生能力。他在临终的《遗令》中告诉子孙空闲时可以“学作组履卖也”,也就是学织丝带和做鞋子,并将这些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钱。
身为王公的曹操这么要求,显然不是为子孙们的获取更多财富的角度来考虑的,他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后代谋生的能力,使他们能上能下,能吃苦耐劳,这种家教在当时身居高位的人中是极为少见的。
原标题:唯才是举,因材施教——曹操的教子智慧|慕课·家教家风
来   源:微信公众号“岳麓书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03:47 , Processed in 0.00787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