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井挖出神秘青铜器 7字铭文引发90多年争议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8 11:06: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井挖出神秘青铜器 7字铭文引发90多年争议

2019年06月06日 11:54:29
来源:壹号收藏网

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王子婴次之□炉

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造型简单大方,状似圆角长方形平底大盘,口沿外撇,腹部较浅,腹侧两宽边有小钮衔环,两窄边环上有3节提链,器底有泡形足一周23个,可能为铸空圈足的残迹。此器没有繁缛华丽的纹饰,仅在腹部外侧饰细线方格纹及乳钉纹,腹部内侧则光素无纹饰。器有7字铭文,见于器壁内侧:

王子婴次之□炉

这件青铜器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县南街李家楼。当年此地大旱,士绅李锐在自家的菜园掘井时,偶然发现了后来震惊世界的新郑大墓,墓葬应为春秋时期某一代郑公之墓,其规模大、等级高,包括有青铜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杂器等百余件精美的青铜器,其中仅有“王子婴次之□炉”带有铭文,这为确定墓主的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这七个字的铭文却引来持续几十年的争论,至今尚未停息。

争论一:器物究竟为何用?
郭沫若曾在《新郑古器之一二考察》一文中,率先提出这个字应该是“燎”字,用途就是燃炭以取暖所用。这个说法,得到了大部分专家的认可,而且在江苏邳州九女墩出土的残方炉与之器型相似,可以作为佐证。

但在此之前,国学大师王国维于《王子婴次卢跋》一文中提出,第六个字是“炒”字,炒炉是用以煎熬之炉,则为炊具。然而,中国烹饪技术虽然源远流长,但作为最常见的炒,在先秦时期并未发明,不可能突兀出现这种方法。因此,王国维的说法也不可信。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种器皿的质地比较薄,也确实能够承担“煎炒”之用。
争论之二:器主与墓主身份
根据铭文,器主应名为“婴次”。王国维1924年率先在《王子婴次卢跋》中提出:余谓‘婴次’即‘婴齐’,乃楚令尹子重之遗器也……则‘婴次’即‘婴齐’无疑……故《春秋》书‘公子婴齐’,自楚人言之,则为‘王子婴齐’矣。王国维认为“婴次”为楚国令尹子重,即曾“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之弟,因鄢陵之役(公元前574年)败退而遗此器于郑地。

郭沫若认为此器为火盆,而鄢陵之战发生正值盛夏,天气炎热,他不可能在大热天随军带个火盆。况且败军丢弃之物,应该是晋军的战利品才对,不会落到同为楚军盟军的郑人手中。并定其为郑子婴齐之器,年代在公年前680年左右。

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则指出郑侯诸子皆称公子,唯有楚曾称王,应为楚器。也有人从纹饰入手,认为此炉纹饰颇具吴器风范,婴次可能为吴王之子。

多年来的研究讨论,目前王国维首倡为“楚令尹子重”之说得到普遍承认,但未必是鄢陵之役的遗物,也有可能是楚国为拉拢郑国而馈送的礼物。
因此,关于这件青铜器的争议,一直持续了九十多年,如果没有新的佐证,很可能还会长期存在下去,这也许就是考古研究的独特魅力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02:13 , Processed in 0.00851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