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东北话有灵魂,那一定是比喻句 2019-06-22 20:16
正所谓,流水的段子,铁打的东北话梗。 从基础的“瞅你咋地”,到延伸来出的“紫腚能行”这种谐音梗,亲切的口吻、豪放的性格和无与伦比的喜剧代入感,让来自黑土地的语调成了无数沙雕段子的宝藏。 ![]()
那些因为说东北话上热搜的明星 可若是想到东北话,只能想到简单粗暴、幽默好笑和俗掉渣的泥土芬芳,甚至觉得它是全中国最简单的方言。 如此,就太小瞧这门伟大的语言艺术了。 ![]()
东北人的比喻,颇具盛唐遗风 鉴于每个漂泊在外东北人都以“三天之内,不让方圆十里的人都传染上大碴子味儿,就是犯罪”为己任,为弘扬家乡文化添砖加瓦。 有这样想法的你不妨看看下面这个《东北语言八级难度测试》,才知道这门喝酒都能整出“掫”、“扪”、“倒”、“抿”等无数动词的语言,有多花样百出。 ![]()
就算靠死记硬背完成了初级记忆,想要在合适的时机活学活用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东北话向来是不按套路出牌的。 如果你走上东北街头,亲自和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唠半小时,然后被他flow流畅程度、遣词造句的反应速度、活用比喻的精彩程度所全面压制之后。 ![]()
因为它的精髓从来不在语音,而是信手拈来的段子,和神出鬼没的精妙比喻。 他们极善于将各种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象的语言。将许多非动性的词语,都取动性表达。 真心话叫“掏心窝子话”,努力叫“膘(四声)起膀子干”,摔倒叫“摔个狗啃地”,一下子画面感就来了。 ![]()
再比如“掉链子”、“秃噜扣”(螺丝掉扣,指关键时候搞砸事情)等跟机械加工相关的俏皮句,也都是从重工业发达的东北最先传出的。 ![]()
《东北一家人》里的牛继红女士早在15年前,就把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与混乱的电视剧产业联系在一起 ↓↓↓ ![]()
就算是同一个意象,100个东北人也能给你打出100种截然不同的比方来。 比如说一个人脸皮厚,刘能损赵四是“国家为什么没有拿你的脸皮去研究防弹衣呢?”;大妈埋汰和自己抢最水灵一棵大白菜的敌人是“枪毙30分钟都不带打透的”。 就看“吓一跳山”、“瞪眼岭”、“出不来沟”这些东北特有地名,几个字出来就能感受到命名人当时是爬累了、还是迷路了。 “妈,我想吃雪糕、烤肉、奶茶。” 黑土地,歇后语之乡 甚至根本不需要打草稿,就能把各种排比、拟人、比喻、夸张、讽刺、对比、拟声拟态词堆砌到一起。 ![]()
如果你认识一个东北人,看他状态是不是放松,就看他有没有动不动来几句东北名言警句儿、整点儿俏皮嗑。 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老太太喝粥——锦(紧)西(吸) 歇后语十级学者赵本山还能用自己超然绝群的文学天赋,把他们编排成一个完成的故事: 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 大马猴穿旗袍——根本看不出美 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够不着嘴 ![]()
字幕@小可儿 动物系列的也不少,最常被东北歇后语cue到的动物,非癞蛤蟆莫属。 耗子算卦——撂爪就忘 狗长犄角——整洋(羊)事儿 屎壳螂打旋风脚——过分(粪) ![]()
还可以一语双关、欲擒故纵,因为如果说歇后语在其他地方是用来益智的,那么在东北它更多是用来埋汰人的: 吃冰棍拉冰棍——没话(化)找话 ![]()
带有“少儿不宜”式的诙谐谜语猜法,甚至可以在修辞格上自成体系: 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 再加上,历史上东北人饱受强权、外寇欺凌,指东打西地说话绕个弯,往往也是躲避风险、巧妙抒怀的需要。 王八翻身——左一个规定(龟腚),右一个规定(龟腚) 公鸡踩蛋——一级(鸡)压级(鸡) 厕所扔手雷——激起民(粪)了 小家雀儿落电线杆——玩意儿不大架子不小 ![]()
刻板印象里的那句“能动手就别吵吵”,更是埋没了东北人能说会道的天赋。 这时候问题来了:东北人都是从哪儿整的这么多词儿呢? ![]()
这不仅要得益于他们幽默爽朗的性格,见人就想上演本山大叔小品里的话疗,坐着就是跟你唠。 还得从当地特殊的历史底蕴说起。东北不仅有满汉文化的融合,还受到俄、日、韩等国文化渗入的影响。 ![]()
“得了真经就是你们唐僧的,惹了祸就是我孙猴子的,我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我沙和尚任劳任怨,忠心耿耿,你们还真把我当白龙马骑了?” 《乡村爱情》里象牙山野生哲学家莱昂纳多·刘能不仅留下过“你淡定是因为你不怕死,我比你淡定是因为我不怕你死”的名句,还曾在女神谢大脚结婚时吟诗一首,赚得观众数行清泪。 ![]()
“生活就像一杯二锅头,酸甜苦辣别犯愁,往下咽吧。”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