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的昆曲,是一颗或隐或现的明珠 2019-06-25 23:56 作者:陈转丽
小时,我跟母亲看戏,纯属凑热闹。一晚上,只听得叮咚咔嚓,咿咿呀呀,没多长时间,便昏睡在母亲怀抱,回去,也不知几时。后来,有了电视,对于电台的戏曲,母亲不会错过,我也继续跟着凑热闹。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竟然无限迷恋起戏曲来。那一次,母亲看戏曲名段,马友仙演唱秦腔《断桥》,字幕出现“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打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我怔怔又怔怔,对母亲说道:“戏曲里竟有如此美的词句!”
(一)因为《西厢记》《牡丹亭》,邂逅昆曲
对于文字的喜欢,大概就是能看懂故事的时候吧。渐渐长大,对唐诗宋词元代散曲,更是迷恋到疯狂,就那么一本本书背过去,背到忘记了春夏秋冬,忘记了周遭、自己。
图书馆里的书,毕竟有限,阅读的不满足感随之产生。那时,计算机没有普及,于是,借书、买书,到各处书店搜集,成了多年的常态。胡翻乱找期间,我发现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悲喜剧作品。
读过,抄过,也背过,还觉不过瘾。不知不觉间,网络普及了,于是,找来戏曲看看、听听。那是一个落雪的冬日,围坐在火炉旁,我看着听着单雯的《游园惊梦》,心,就像飞到了九天云外。
“不入园林,不知春色如许。”单雯一句唱出,加上眼前湖光潋滟,柳枝舞动,蝴蝶翩迁在眼前,小桥流水,南方特有的园林景致一下子迷倒了我!难道,昆曲一开始,就是产生于这美丽的园林之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且看看汤显祖用的词,哪个不是美妙、雅致,单雯头上珠翠,身上绣衣长袖,纤纤素手,曼妙腰肢,婉转唱来,眉角眼梢含情,红的花,清的水,绿的树木,一个个出现在眼前,岂止一个美字了得?作为北方的的女子,自然了解秦腔的前世今生,可对于这美妙的昆曲从何而来,它曾经经历过怎样的故事,它如今走向,真的一无所知。一时间,太多的问题冲击着我的大脑,让我不得不上网查找资料,把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二)昆曲的产生与兴盛
据说安史之乱时,宫廷乐师黄幡绰出逃四川,后回到自己的故乡,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昆山市。回到家乡后,为了谋生,他结合当地民歌,排演“水傀儡”木偶戏,结果深受百姓喜爱,传唱一时。他死后,老百姓每年都会演戏纪念他。“水傀儡”是昆曲的前身,因为产生于昆山,所以叫昆曲。
六百年前,江苏一带,土地肥沃,水域丰富,出产的粮食作物养育了大半个国家,民间有言:“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意思是江南一带的粮食丰收了,天下人都可以吃饱了。苏州一带,供给了朝廷的朝廷的吃穿用度,是个富饶之地,
这种环境下,出个巨富还是不难,顾阿瑛便是江南巨富之一。他一生偏爱戏文,并为之做了一些常人看来不可理解的事。他家地连阡陌,开辟出10平方公里,来建筑园林,内置24个景点,最负盛名的是玉山草堂,为什么呢?
顾阿瑛性格豪爽,又酷爱戏曲文艺,于是建好园林后,广纳天下名工名伶,于草堂酬唱咏和,通宵达旦。顾阿瑛精通音律,能度曲,善阮筝。他们一群人整日歌舞,名工名伶含英咀华,一边演,一边切磋改进,淋漓尽致发挥各自特长。这样一群才子佳人,研究音律,探讨声腔,上承黄番绰,下吸民间流传的歌调,不断总结升华,形成了昆曲的雏形。
真正发掘出昆腔艺术魅力的是明代的魏良辅。他有着较深的文学词曲修养,嗓音优美,喜欢唱曲艺术,熟谙南北曲。嘉靖年间,他来到经济繁荣、歌舞场众多的江苏,开始长期苦心钻研流传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然后融合、改造了唱腔的不足,创造了格调新颖、委婉舒畅的新唱腔,在伴奏乐器上,他也做了大胆改革。从此,昆曲迅速流传开来,并被士大夫带入宫廷,成为了宫中大戏。乾隆超级对昆曲情有独钟,每次下江南,都不会忘记听昆曲,为此,他还专门在宫里搭建了戏台,经常听昆曲,可见其喜爱程度有多深!
富庶江南,安乐的生活,老百姓在茶余饭后,唱唱昆曲成了消遣的方式之一。大街小巷,水上之船,其热闹程度可想而知。近日北方炎热,我傍晚常常出去乘凉,无论是在城里,还是乡下,到处都是老百姓唱秦腔,于是我想,当年昆曲的火热,就如同今日我在秦地所见秦腔之火热吧!
(三)昆曲的衰落与如今的发展
清朝末期,政治上的黑暗、腐朽,使广大文人不敢轻易动笔,一不小心,便会带来杀身之祸,加上外敌入侵,民不聊生,昆曲,似乎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没有创新,缺乏新意,当时的统治者慈禧,她是更喜欢博采众长的京剧,把京剧带入了宫廷的戏台,一时间,昆曲败给了京剧。
我们知道,昆曲的创作,基本上都是文人雅士,这些人的文化水平高,不自觉间提高了对欣赏者的要求,作品中难懂的文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观众。清朝中后期,徽戏(后来的京剧)的简单易懂,内容上打破了“才子佳人”模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于是,昆曲渐渐走上了枯萎之路!
接下来,军阀混战,抗日、国内革命,战火连绵,人们无暇顾及其他。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革命样板戏火热一时,人们,似乎忘记了昆曲的存在。
昆曲是文人创作,所以一直以来颇受文人推崇,在那些人们忘却的年代,一些文人把昆曲带进北大课堂,谈昆曲,唱昆曲,昆曲,这个颇具东方美丽的雅曲,艰难挣扎!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昆曲备受冷落,演员们纷纷转行,要么进入歌唱行业,要么街头卖艺……九十年代,人们似乎想起了昆曲,想起了这个舞台上久违了的戏曲,于是,一部分专业演员再一次登上舞台,然而,在国内反应平平,无人追粉,然而到了台湾,却是收到年轻人、老人的追捧,昆曲演员张继青激动地说,她再一次感受到了当演员的激动……昆曲,以它独有的魅力开始吸粉!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4年,国民党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带领两岸三地艺术家,整理汤显祖的《牡丹亭》,完全继承原词,完整地体现汤显祖原著“至情”的精神。演员平均年龄20岁左右,不论主演、配角、龙套全部由年轻演员,他希望用年轻演员的演出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热爱古老的昆曲艺术,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
音乐的最大特色就是把歌剧的音乐创作技法用到了戏曲音乐之中,全剧采用西方歌剧主题音乐形式,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为观众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视听盛宴。
传统昆曲唱腔过于沉长、节奏缓慢,观众难以接受。白先勇先生组织了两岸音乐人在唱腔和旋律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曲相结合,在《牡丹亭》的唱腔中加入了大量的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很好地渲染了舞台气氛。
青春版整体服装色调是淡雅的,具有浓郁的中国山水画风格,全部演出服装系手工苏绣,尤其是杜丽娘、柳梦梅着装传统苏绣工艺将成为最大看点……
青春版《牡丹亭》上演后,在国内、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美国演出时,场场爆满,在国内,引起了一票难求的壮观场面……
昆曲,这个中国独有的戏曲,在历史长河中,时隐时现,可无论怎样,它本身都具有明珠一样的莹莹之光!
【作者简介】陈转丽,笔名墨染古韵,陕西蒲城兴镇初级中学教师,爱好旅游、写作。著有长篇小说《一代红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