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洗衣女都是什么人?洗个衣服招谁惹谁了,还差点改写历史 2019-07-21 14:37 在中国古代的故事中有很多泛指的概念。比如“引车贩浆之徒”,本来就是指一些做小买卖的,但在有“文化”的“士”嘴中说出来,充满了不屑,于是变成泛指卑贱的职业。哪怕是不戴歧视的帽子,最多也是平民百姓的自贬之词。 今天我们来说另一个被泛指且极不被重视的人群:洗衣女。古代除了大富大贵之家的小姐姐太太,平常人家的女子从老到小大概都要洗衣服的。但以洗衣女来替代贫贱人家的女子还是很形象。有两位洗衣女很出名。 第一位生活在秦朝末年。女子应该不是什么国色天香的人,天天在河边洗衣服。结果她洗着洗着发现一个年轻人快饿死了,她就把自己的干粮匀给了年轻人。而且这一匀就是十几天,年轻人大概是赖上她了,天天在河边等着她给带饭吃。不过最后这个年轻要饭的还挺出息,当了大将军,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后人说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洗衣女就是韩信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妇人”之一。 第二位洗衣女的时代更加靠前,是在先秦的春秋末期。当时楚国有一位公子,没命地赶路,他在逃亡。他身上一个大子儿也没有,衣服鞋都跑破了,又渴又饿。结果看见一位洗衣服的姑娘,她身边的竹筐中有饼。于是公子只好厚着脸皮前去乞讨。 姑娘想都没想,就把干粮让他吃了,可他吃了后不太方向,就请求姑娘千万不要把看见他的事跟别人说。现在看这也没什么,大概当时人想法不太一样。结果就把姑娘惹生气了。姑娘气性大啊,一气之下抱着石头就投河而死了。 这位公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伍子胥愣了半天,我没说什么啊?想想,人家好端端地洗衣服,还给我吃的,因为我三言两语就死了?等我发达了,一定送给你千金回报。后来伍子胥在吴国果然牛了,等带兵回到这儿时,就拿出千金扔到了姑娘投河的地方。很多人说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都说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位女人。这二位的背后女人都是洗衣服的。不过伍子胥这段怎么听都是道德先生们编出来的。这位“烈女子”能长这么大实属不易,一言不合就以死明志,还是为了个陌生乞丐,家里人怎么养大的?中国的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和西方的听起来就是不一样。 但是一般来说,洗衣女在古代的诗文中大多代表古代盛世平安祥和的景象,比如唐朝大诗人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天色将晚,洗衣女子踏着满地的竹叶而行,这代表着人们丰衣足食幸福安逸的景象。 总结一下:洗衣女通常代表的是勤劳朴实的百姓人家妇女形象。虽然布衣荆钗,但知书识礼善良温和,而且其中有些人还目光深远。唯一的问题是她们缺乏自我,没有个人意志。一将成名万骨枯,古人要抬一位英雄,势必引出一批陪衬,无名无姓无据可靠,从这点上说,洗衣女是一个极好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