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文物修复案例,化腐朽为神奇! 2019-08-16 16:00
曾经大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让不少人见识到文物修复的魅力, 中国十大文物修复案例 更是让人看到文物修复师们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一起来看看这些国宝修复背后的故事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代青铜器, 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 其造型独特和工艺精美而堪称国宝。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曾经在日军的空袭中被炸成20多块。 ![]()
修复任务交给了文物修复大师张欣如: “四羊方尊拿过来的时候已经过初步修复, 不过很粗糙,和原物有很大差距。” 但看到青铜器优美的造型和精致的花纹, 他立即有了让四羊方尊重现“真身”的冲动。 ![]()
张欣如先生将一栋简陋的砖房当成工作室, 专心修复四羊方尊。 他回忆道:“方尊有30多公斤, 很重,我有时要把方尊放在腿上, 一手扶着,一手焊接,花纹很细, 一点都疏忽不得。 方尊的底盘碎得厉害,费了不少功夫。” 经过两个多月修复, 以及后来的多次修复, 四羊方尊才变成现在在展厅里的样子。 秦始皇陵铜车 ![]()
1980年发掘出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 由于原有木椁早年腐朽、上部填土塌陷, 致使两辆铜车马损坏严重。 一号车出土时全车共破碎成1325片; 二号车出土时全车共破碎成1685片, 断口2244个,破洞316处,裂缝55处。 这是发掘现场和修复前的样子▼ ![]()
碎成这样能修吗? ![]()
两辆制作精细、构件繁多、 形制复杂的残破铜车马 从1980年12月至1988年4月经过多年清理, 修复完成! 成为研究秦代冶金、铸造、 机械、车舆、鞁具及系驾方式至为珍贵的重要文物。 ![]()
《殷墟文字丙编》 甲骨的缀合和简帛的整理, 虽然可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文物修复, 但其过程的艰辛与成果的惊艳, 丝毫不逊色于古籍字画的修复。 甲骨缀合的成果, 比较著名的是《殷墟文字丙编》。 第十三次殷墟发掘时发掘出了一大批整甲, 运到南京后中研院史语所便对该批甲骨进行整理。 ![]()
七七事变后,史语所整体向西迁移, 到四川时里面的纸盒子都朽坏了, 整甲也碎成了小块。 殷墟文字乙编收录的就是这些碎片。 ![]()
后来国民党退出大陆, 史语所也便把这些碎片带到了台湾。 张秉权花了20年的时间, 拼出来300多版整甲 (相当于几百幅拼图拆碎了揉一块儿), 作为《殷墟文字丙编》出版。 ![]()
![]()
甲骨文缀合的比较好的还有严一萍。 他曾经把5块碎片缀合成这样一版腹甲: ![]()
神奇的是,这五块碎片是从不同的坑位出土的。 也就是说,它们在商代就已经碎掉了。 马王堆帛书 文物修复史上的奇迹——马王堆帛书! 当初,它被发现的时候, 是在一个石盒里。 水浸霉蚀,相互粘连,几乎变成了一块书砖。 ![]()
帛书拼复的最大困难是无法用实物。 帛书太软易毁坏,只能拍下照片用复印件拼。 帛书揭裱后留下许多碎片, 在整理时,发现哪一页有空缺, 就到碎片里找相应的图纸,犹如“高级拼图游戏”。 至于修复的过程,说来话长。 概括讲,经历40年整理, 当年参与修复的师傅们大多故去, 给我们留下了这本《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它从2千多年前走来,如今穿越尘世焕然一新。 ![]()
竹简 竹简的整理也是比较复杂, 竹简和甲骨不同, 甲骨挖掘出来的时候是干的, 而且比较硬, 所以整理的时候可以用小刷子刷去甲骨上的土, 拿在手上仔细看。 竹简保存的环境一般是湿漉漉的, 所以一般竹简出土时都是裹着泥。 竹简由于长期被水浸泡, 柔软的像粉条,却没粉条的韧性, 很容易断。 在清理完竹简上的泥土后, 就要在溶液里保存。 ![]()
竹简在刚开始就是这样的酱油色, 黑糊糊的。 竹简的整理者要根据竹简的形态、字体风格、 上下文意等因素对其进行重新编排, 恢复竹简原来的顺序。 有些简会断成两截, 有些简断成只有一两个字的碎片, 缀合难度就比较大了。 上博简《容成氏》, 不难发现第二根简颜色黑乎乎的, 第8根简断成两截: ![]()
郭店简从出土到现在有20多年过去了, 还有几块简无法缀合。 ![]()
郭店简是抢救性挖掘,当时经验不足, 发掘时没注意保持简序, 给整理着编连竹简造成了不少麻烦。 上博简整理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编连的准确度提升了不少。 从朽木断骨变成整甲、文本, 这也算得上是很神奇的事吧。 素纱襌衣 马王堆出土2件素纱禅衣, 一件48克一件49克, 是世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 ![]()
现代人想要去复刻这件文物, 但是因为现代的蚕经过2000年的进化, 从三眠变成四眠, 吐出的蚕丝比汉代的蚕要粗出不少。 一开始研究人员 依照一样的技法织出的衣服 要比文物重80多克 (按照原物48g算的话那就意味着 现代织出的衣服是原来的将近3倍重)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花了13年, 用科技手段让现代的蚕 逐代退化到2000年前的水平。 终于成功复制。 不过复制品仍然要比文物重0.5克。 《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 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另外三个是《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敦煌遗书》。 《赵城金藏》是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个由国家拨款的大型古籍整修项目。 ![]()
![]()
![]()
▲修复前后对比图 1949年,修复工作开始。 当时只有一个人修复, 1956年《赵城金藏》修复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北京图书馆增加了修复专业人员, 先后十余人参与《赵城金藏》修复工作, 最后4人坚持1965年到修复工作全部完成, 历时17年。 文物修复工作者,领着不甚高的薪水, 待在小小院落里, 用着传统加改良的工艺, 修复这些几百上千年的老物件, 数十年如一日, 他们是这个浮躁社会中最难得的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