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陆游如何表达父爱?一生都为孩子写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00:15: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陆游如何表达父爱?一生都为孩子写诗

2019年08月15日 09:41:3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自幼在家受爱国思想熏陶,孝宗朝赐进士出身。中年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陆游的创作诗歌数量超级惊人,现存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产量最丰富的诗人之一。在这些诗歌中,约200首与教子有关,他是中国历史上写教子诗最多的诗人。

寓爱于教

陆游主张家教要寓爱于教。他说:
“人莫不爱其子孙,爱而不知教之,犹弗爱也。人莫不思其父祖,思而不知奉其教,犹弗思也。”(《陆游集·渭南文集》卷28《跋范巨山家训》,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56页)
他主张家教要把爱与教联系起来,爱体现在教之中。与此同时,陆游也主张子弟应当把对父母的爱体现在接受教育之上。

教子四戒

陆游提出教子“四戒”。
陆游一生常常自勉为善,他也希望子孙一辈子都是善人。他说:

《示儿》

小儿教汝书,不用日十纸。

字字讲声形,仍要身践履。

果能称善人,便可老乡里。

勿言五鼎养,肉食吾所鄙。

为了达到成为善人的目标,陆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教子“四戒”,是陆游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
戒奢侈
陆游生活的时代,奢靡之风盛行,他说:
“旧俗方以大坏,厌黎霍,慕膏梁,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转引自张鸣、丁明编:《中华大家名门家训集成》(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页)
但是陆游不一样,为了让子孙们保持节俭的传统,他常常对子孙讲祖上生活俭朴的事例。
比如,自己的高祖陆轸在朝为官40余年,从来没有置过家产,很多天才吃一次肉汤,过年或生日才吃一次笼饼等,生活非常节俭。
身为尚书右丞的祖父陆佃也是如此,他早年家庭贫穷,革带断了,就用麻绳接一下继续用,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皮带断了,不去买新的,用绳子接一下,继续使用。有一次,陆佃用了几个月存下来的钱做了一件新棉袄,但是在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菜汤撒到这件新衣服上了,弄脏了,身为尚书右丞的陆佃居然非常伤心地痛哭,连饭也吃不下,可见他对这件衣服是多么爱惜。
陆游以此高祖、祖父为例子来教育子孙,不要忘记陆氏家族节俭的传统,因为“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败于奢靡”。
戒贪
陆游在《放翁家训》中指出:
“世之贪夫,溪壑无厌,固不足责,至若常人之情,见他人服玩,不能不动,亦是一病。”
(转引自张鸣、丁明编:《中华大家名门家训集成》(上),第345页)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固然不值得费口舌去责备。看到别人的东西就动心,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也是一种毛病,如果这种毛病任由发展下去,就可能会发展成巧取豪夺,为非作歹。因此,他告诫子弟千万不要有这种毛病。
戒诉讼
陆游要求子弟不要轻易提起诉讼,即使是公正地打官司,也不要轻易地去做,更何况当时的官场是“官行关节,吏取货贿”,也就是官场极为腐败,贿赂成风,根本难有公正性可言。
在陆游看来,邻里之间的矛盾不过是侵地界、欠钱物、逞凶霸之类的事情,对这类事应:
“姑徐徐谕之,勿遽兴讼也,若能置而不较尤善。”(转引自张鸣、丁明编:《中华大家名门家训集成》(上),第347页)
这也就是说,对这类矛盾,需要时间慢慢调解,不要着急起诉。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不与对方计较。
戒轻薄
陆游认为,那些有才华而又轻浮的子弟是最容易变坏。父亲、兄长应当经常对子弟加以管教、约束,要求他们做人宽厚恭谨,不要与那些为人轻浮的人往来,这样才可能把自己引入正道,否则:
“可虑之事,盖非一端。”(转引自张鸣、丁明编:《中华大家名门家训集成》(上),第349页)

重视学习

陆游注重对子孙学习的指导。
陆游在诗中常提醒儿孙,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为学,他说:

《小儿入城》

小儿破帽出求师,老父寒炉夜画诗。

不耐青灯写孤影,聊呼薄酒慰长饥。

我今仅守诗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陆游还经常通过父子共读的方式,带动儿孙学习,如:

《示子聿》

我钻故纸似痴蝇,汝复孳孳不少惩。

父子更兼师友分,夜深常共短檠灯。

诗中生动反映了父子共用一盏灯,一起学习的情景,家庭浓厚学习风气无疑会对子弟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

作为一位大诗人,陆游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他积极向儿孙传授这些经验。他告诉儿子,要学以致用,反对纸上谈兵,他说: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这里,陆游指出学习既要坚持不懈,又强调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知识,还应在实践中去加深理解,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当然,他的“躬行”仅指躬行儒家的伦理道德,比如他所说“学贵身行道,儒当世守经”。在当时士人把学习当作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的情况下,陆游的学以致用主张显然是有见地的。

廉洁正直

陆游要求子孙传承廉洁正直的家风,注重气节,廉洁为官。
陆游在《方翁家训》中首先以祖上的廉直家风教育子孙。
在唐代,陆氏家族有六人为宰相级别的高官,“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到五代时,因不愿为被陆氏家族视为“伪国”的朝廷效力,以谋取功名利禄,子孙们放弃做官,成为普通百姓。尽管如此,陆氏先人仍“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
北宋统一全国之后,陆氏子孙才开始重新做官,逐渐发展成世家大族。回顾了陆氏的家世之后,陆游谆谆告诫子孙,陆氏家庭最重的就是气节,决不能屈节求贵,拿原则做交易。
陆游还要求做官的儿子廉洁为官,告诫儿子陆子龙,一定不要以权谋私。

《适子龙赴吉州掾》

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

一钱亦分明,谁能肆馋毁。

聚俸嫁阿惜,择士教元礼。

我食可自营,勿用念甘旨。

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

出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

爱国情怀

陆游家教思想和实践中都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从小受在家受爱国思想的熏陶,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他为官时坚决主张抗金,虽屡遭压制绝不气馁。晚年虽然被贬闲居故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矢志不渝,并力图把这种信念传给儿孙。在年老衰病的情况下,陆游只好将收复失土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
陆游临终时,写下了最后一首教子诗,作为自己的遗嘱,其中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热切期望: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明知死后“万事空”,但仍希望听到克复中原的好消息。整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南宋政权偏安江南的强烈不满,和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这种爱国赤诚之心对儿孙无疑会有刻骨铭心的教育作用,对所有中华儿女也是一种强烈的激励,推动人们为维护祖国统一不懈努力奋斗。所以这首诗不仅是教子名篇,而且也成为后世广为传诵的爱国诗篇。

总体来讲,陆游的家教思想是比较全面的,他的家教实践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这与他所受的陆氏家风的熏陶,与自己良好的内在修养、渊博的知识是分不开的。
原标题:他能想到最好的父爱,是一生都为孩子写诗
来源:微信公众号“[url=]岳麓书院[/url]”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00:58 , Processed in 0.00801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