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典美术作品再现“来时路”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6:51: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关注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典美术作品再现“来时路”                                                         2019-09-05 17:00                    

                          

编者按: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目前正在举办“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13幅经典美术作品亮相中央一号大厅。这些作品,生动描绘了中国革命的重要节点事件,展示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苦难辉煌。本期《关注》带您一起,通过这13幅经典画作,回望历史,重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由董希文创作于1953年,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时年37岁的董希文接到任务后,研究了大量影像、图片资料,但是资料里没有一张国家领导人与广场群众同框的,这不合他的想法。在他的构思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与广场上的人民群众同在一起。于是他决定打破写实的限制,采用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按自己的理解去构思画面。他先画了草图,在各界征求意见。这张草图,董希文做了两点突破:一是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的位置外,其他领导人都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里,画面右边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构图规律看似有失衡,但却能很好地突出了主题;二是现实中在毛主席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在草图中被抽掉了,广场更显开阔。为了慎重起见,董希文专门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评价是:“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如此,这幅象征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节点的画作,同样也成为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节点——“油画中国风”由此诞生。

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227×398厘米,1953年)

《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井冈山会师》由林岗创作于1975年,再现了毛泽东与朱德初次见面的伟大历史时刻。朱德到达井冈山,毛泽东下山迎接,在山坡上,身穿红军军服的毛泽东与身穿起义军军服的朱德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毛泽东身后的工农红军和当地的老百姓喜悦地注视着两位领导。画中两位伟人紧紧相握的手,既有“会师”的象征涵义,又起到了“画眼”的作用。由这一充满人情味的细节去展开画面,湛蓝的天空,高大的老松,以及迎风飘扬的红旗,使得画面的气氛热烈而欢快。

林岗《井冈山会师》(油画,200×380厘米,1975年)

《巧渡金沙江》

1935年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后,于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追堵拦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巧渡金沙江》由张漾兮创作于1951年,描绘的就是红军乘坐船只巧渡金沙江的情景。

张漾兮《巧渡金沙江》(油画,188×300厘米,1951年)

《强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为迅速摆脱国民党追兵,29日,红四军团发起飞夺泸定桥的战斗。22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敌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占领泸定城,控制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由此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油画《强夺泸定桥》由李宗津创作于1951年,描绘的就是“强夺泸定桥”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李宗津《强夺泸定桥》(油画,210×300厘米,1951年)

《过雪山》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过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四川西部的夹金山。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先后进行了战略大转移,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险阻,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憾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过雪山》由吴作人创作于1951年,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定决心。

吴作人《过雪山》( 油画,280×200厘米,1951年)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9月25日,日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在冀西狼牙山地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人为掩护全连转移,主动把日伪军吸引到自己身边,一步步退至悬崖据险抵抗,于弹尽粮绝之际毅然砸枪跳崖。葛振林、宋学义负伤被救,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创作于1959年。作者抓住了五位革命壮士英勇跳崖前的瞬间,通过人与山的比拟造型和象征意义,将人物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油画,186×236厘米,1959年)

《转战陕北》

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以25万人的兵力,向延安发起重点进攻。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转战陕北。8月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被粉碎。《转战陕北》由石鲁创作于1959年。此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用传统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了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以热烈的气氛展现了大西北壮丽的山川,塑造了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的革命伟人形象。

石鲁《转战陕北》(中国画,233×216厘米,1959年)

《夜渡黄河》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以出乎敌人意料的突然行动,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夜渡黄河》由艾中信创作于1961年。作者采用“全景式风景”的样式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艾中信《夜渡黄河》(油画,140×320厘米,1961年)

《东渡黄河》

1948年3月初,毛泽东为了能直接掌握各大战区情况,统一领导,指挥作战,也为了制定下一步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各项规划,决定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23日,东渡黄河完成。伴随着东渡的顺利进行,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慢慢出现在了东方的地平线上。《东渡黄河》由钟涵创作于1978年。画面中黄河翻涌、气势壮阔,主要人物屹立行进于波涛之中,使作品极富韵律感和崇高感。

钟涵《东渡黄河》(油画,165×380厘米,1978年)

《淮海大捷》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至1949年1月10日战役结束,历时66天,共歼敌55.5万人。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以北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淮海大捷》由鲍加、张法根创作于1961年。作者选择了部队乘胜继续前进的场面,来体现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鲍加、张法根《淮海大捷》(油画,150×320厘米,1961年)

《北平解放》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平解放》是一幅国画,由叶浅予创作于1959年。作者以工笔重彩的传统画法,吸收了民间年画的构图色彩处理,烘托出喜庆热烈的气氛。同时,他借用了传统山水画经典“以小见大”的空间把握方式,在画面上创造出中国画特有的“层次空间”。

叶浅予《北平解放》(中国画,197×130厘米,1959年)

《历史的潮流》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路上,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人心向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定胜利,蒋介石必定失败。”这就是历史的潮流。《历史的潮流》由全山石创作于1986年,画面结构严谨、人物刻画传神,突破了中国油画常见的生硬感。人物与背景明暗对比强烈,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全山石《历史的潮流》(油画,244×304厘米,1986年)

《百万雄师下江南》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登上长江南岸。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空前壮举。《百万雄师下江南》创作于1959年。董希文采用了百万大军乘风破浪即将登岸的瞬间,以明快的色调,呈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感和胜利在望的兴奋与喜悦。

董希文《百万雄师下江南》(油画,200×420厘米,1959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9-9-7 01:30:0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9-9-7 05:49:42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8 03:23 , Processed in 0.00961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