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只茶盏背后有多少故事易拍即合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03:04: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只茶盏背后有多少故事易拍即合                                                         2019-09-11 16:12                    

                          

经典台词

一片宋朝的树叶 任性的飘落在吉州窑中 将一千年前的美形美态 带着窑火的温度传递到今天 山中采叶 庭前练泥 水里制坯 火中施釉 木叶天目盏 是泥土 植物与火焰循环往复炼化而成的结果,更是人与土地之间宜古宜今纯然天真的守护 从此每一个风起叶落的时刻 也都有了新的美意

既要挖掘沿袭传统古法,同时他又不是以此为商业目的我们在探寻古法的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文化的正统必须有人去坚守。

在烧造过程中无法很快捷或者实现这种简单所带给我们的这样的一种成效。孤立无援就感觉到一种悲怆。

用手感受昵图的温度,用心传递历史的清音。

真的没有想到,师傅是这么精益求精,我们这么辛苦烧出来的木叶盏,就让我亲手给它砸掉。

不是心狠,毫不迟疑的割舍也是一种谦卑

我为什么要砸掉?是为了延续我么千年的匠人精神,砸掉次品,留出精品。

残酷的规则 痛苦的决绝 才能换来顽强的生命力

让她砸掉这个东西也是让她感受一次选择的艰难和坚守的决心,当然留下它很简单。但砸掉它更难,只有砸掉了它,它就会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

剧中常识

龙窑: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窑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龙窑。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二万件瓷器。

玻化:陶瓷毛坯在烧造过程中充分受热,密度比一般陶器更高,表面如玻璃镜面一样光滑透亮。

幕后故事

茶叶最早被人饮用的时间是无法考究的,但是目前最早的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代的王褒(bao)写的《僮约》在《僮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中国国,也可能是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里面最早的记载,表述了古代生活中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录。

最出名的应该是唐代的陆羽了。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最痴迷茶叶的皇帝应该是宋徽宗了。宋徽宗针对宋朝的茶叶发展情况还专门写了一本茶学著作《大观茶论》,亲笔写就二十篇文章。

喝茶的方式其实每个朝代也是不一样的。

唐朝的时候,茶叶更像是一种调味料,在当时先把采摘的茶叶焙干,碾压成碎片,多次过滤后筛成粉末,撒到锅里,大火咕嘟咕嘟烧开,喝那锅茶汤。这锅茶汤可能很香,但也肯定特别苦,应该更像是中药汤。当时的人们为了减少苦味对于舌头的折磨,或者说为了不那么痛苦,唐朝人会往茶汤里放盐、放姜、放花椒、放胡椒、放核桃仁,等各种的调味料去中和,结果又把苦涩的药汤变成了一锅什锦菜汤。

宋朝的时候,茶叶改成了喝茶团,把茶叶蒸熟,漂洗,压榨,揉匀,放进模具,压成茶砖,再焙干,捣碎,碾磨成粉,筛出细末,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加水搅匀,打出厚沫,最后才能端起茶碗细细品尝。因为龙凤团茶这种制茶法工艺复杂,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被朱元璋斥之谓“奢侈”。它只满足少数人的享乐,大部分人或者说平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那时的团饼茶素有“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的说法。真正是黄金有价,贡茶无价。朱元璋少时贫穷,深知社会底层人的辛苦。他知道,这种龙团凤饼制茶方式的延续,距离普通人民大众愈来愈远。因此下决心取缔这种制茶模式,改用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的“散形茶”,目的是要使普天之下,他的臣民都能享用饮茶的快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7-3 16:41 , Processed in 0.01180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