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只做紫砂,女匠人签下"生死契",做出有温度的壶!
2019-10-14 00:16
揉捏捶打,手如凤舞, 一件件工艺品, 如淬火凤凰般,涅槃而生。 ![]()
她手中的泥土, 被赋予了生命。 她不是女娲, 她是一位紫砂壶匠人。 ![]()
![]()
宜兴盛产紫砂泥, 也多的是钻研紫砂壶的工匠。 但是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行业内, 女性紫砂壶匠人是少之又少。 做到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的更是凤毛麟角。 ![]()
1966年,生于陶艺世家的吴小琴, 从懂事开始就决定了此生的志向。 在成年那载,她便进入了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随当时红极港台收藏界的紫砂七老学习制陶。 ![]()
“拜了师,入了这手艺门, 就如签了生死契。” 对于吴小琴来说, 她的人生字典当中没有“转行”二字, 拜入师门,就从一而终。 ![]()
正值青春年少时, 哪个女子不爱俏? 吴小琴却耐得住这份寂寞, 她将自己三十余年的青春, 悉数投进了紫砂壶工艺中。 ![]()
工匠行业没有任何的捷径, 只有无尽的苦和累才能积累下经验。 由于长期接触潮湿的紫砂原料, 吴小琴的双手比她的同龄人要粗糙许多。 不平整的掌心、格外清晰的指纹, 但这对她来说,是另一种荣誉的勋章。 ![]()
![]()
在长年累月的练习之下, 吴小琴对紫砂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她扎实的功底与全面的技术 使得每件作品的个人风格极其突出。 ![]()
吴小琴尤其擅长朱泥壶, 大红袍壶和薄胎壶的制作, 她手下的作品有着无与伦比的光滑质感, 深受国内外紫砂壶爱好者的好评。 ![]()
资深玩家都知道一个词: “无泥不壶” 现今紫砂壶的殊胜地位, 离不开宜兴特有的紫砂泥。 ![]()
万年前就埋藏于宜兴山脉之中的紫砂原料, 经开采、粉碎和漫长的陈腐工序后, 形成的紫砂泥料质感柔软, 有极强的可塑性。 吴小琴一直坚持着的原则, 就是只用自制泥料。 ![]()
泥和匠人如同鱼和水, 水滋养了鱼,鱼又点亮了水。 制壶讲究的是不急不慢, 只有足够细腻的手法, 才能将修为展现得淋漓尽致。 ![]()
![]()
与钻石、珠宝等硬货不同, 紫砂壶的打磨功夫要求更为严苛, 吴小琴利用牛角、羊角等工具, 修正壶的曲直比例, 将紫砂壶表面打磨出光泽。 ![]()
壶嘴、壶身、壶把等衔接处 得是自然过渡不留痕迹。 只有深厚的制壶功底, 才能支撑起细节的考究之处。 ![]()
![]()
经过烧制的紫砂壶内部 会形成双气孔结构, 这种结构和皮肤如出一辙, 让茶汤与空气有足够接触, 也同样能保留最精华的部分。 ![]()
我国传统的陶瓷艺术以古朴、典雅著称, 清雅的紫砂壶尤其受大众的青睐。 吴小琴的作品文雅清秀, 富有江南女子的精致灵动, 令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 ![]()
吴小琴特别擅长以自然元素 为灵感创作紫砂壶。 “花、鸟、云、叶” 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能在她手下, 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她也因此被业界称为“花货圣手”。 ![]()
吴小琴犹记童年雨后的天空中 浮现的七色彩虹, 她将记忆中绚烂的彩练挂到壶上, 变作舒展而飘逸的桥梁。 ![]()
品味茶之醇香的同时, 更能体会到吴小琴的别具匠心。 紫砂壶的造型美和艺术美, 既是一首小桥流水的诗, 又是一幅江南春色的画。 她最为拿手的大红袍制壶, 通透亮泽,明艳生香,热情洋溢, 观之则顿生暖意。 ![]()
虽然紫砂壶步骤较为繁琐, 但为了使每件作品都达到自己满意的标准, 吴小琴不会为了赶工而减少工期, 即便是她经常制作的造型, 也保持在三天一把: 两天制作成型,一天打磨细节。 ![]()
而一把原创设计的紫砂壶, 至少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来构思, 再利用闭关的一周将作品细细制出。 吴小琴坦言: 原创紫砂壶不同于传统的设计, 更多时候靠的是灵光乍现。 源自于生活的感悟, 才能让作品有温度,能共鸣。 ![]()
即使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师, 吴小琴仍然没有停止学习, 在她看来,与优秀的同行沟通交流, 分享在工作中的诸多想法, 才会让整个行业在创新道路上走得更好。 ![]()
![]()
与紫砂壶相生相伴的日子, 吴小琴已经延续了30年有余。 每每面对他人的赞叹和惊讶, 她总是平淡处之。 ![]()
“没有几十年的沉淀, 是不可能做出优秀的作品的。 我还会继续坚持走下去, 在这门传承数百年的手艺上, 可以学的,可以做的,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