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良:两次引发毛泽东诗兴的红军骁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3 16:18: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王良:两次引发毛泽东诗兴的红军骁将                                                         2019-11-09 17:42                    

                          

王良,原名王化赅,字傅良,重庆市綦江县永城镇人,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的著名将领,红四军军长。

他生于乱世,追求真理与正义,捍卫和平与安定,21岁投笔从戎,跻身黄埔军校,锤炼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他的一生是大写的虎将二字,曾先后参加秋收起义、固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大柏地、长岭寨等战斗,威震敌胆,战功赫赫。

他在赣、闽一带声名响亮,所到之处,百姓拥护,群众爱戴,是工农红军人人称赞的著名指挥员。

1932年6月,王良军长率部作战闽西,牺牲在熊熊燃烧的战火之中,年仅27岁。毛泽东曾两次被王良打动,提笔写下《西江月·井冈山》和《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两篇流传于世的千古诗篇,他的一生何其短暂,他的功勋何其绵长。

投学黄埔,紧追革命

王良与革命的渊源来源于书本,因其家庭世代书香,父亲乃晚清秀才,所以对王良的教育格外上心。

在工农红军的队伍里,王良算得上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到了初入学堂的年纪,其父按时送其入学,在顺遂的读完摹江县立高等小学、重庆华英中学、上海持志大学等课程后,王良逐渐成长为一名思想进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者。在中学、大学就读期间,王良广结好友,认识了一群心无城府、忠于革命的有志青年,在天还未破晓之际、在夜幕降临的傍晚时分,总有一群人围坐在书桌面前,高谈阔论,痛斥社会的阴暗面。

1926年夏日,全国性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北伐战争使国共两党之间的茅盾加剧,蒋介石伐共的目的慢慢滋长,王良自觉使命沉重,很想为革命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于是毫不犹豫的驱车前往广州,并在同年九月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步科学员,不久又转学骑科。

近距离接触革命力量的王良,内心深受触动,他勤勉刻苦,孜孜不倦的攻读进步书刊,并渴望投入到实际的战场中去。次年年初,北伐军战场转至武汉,他随校迁至武汉继续学习。由于早年结识了共产党内机关干部王奇岳,再加上入校后思想觉悟深刻,革命方向日渐确定,王良成功地成为了共产党内的一员。

27年是国内较为动荡的一年,蒋介石撕破表面和平的“脸皮”,开始刻意针对共产党党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起后,由上海散发的白色恐怖向全国扩展开来。七月临近结尾之际,王良随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事教导团一同奔赴南昌面见周恩来,不料在途中遭遇国民党新军阀张发奎的包抄围堵,战友们的作战器械均被没收,同行人等均被关押。

王良身处牢狱,怒火中烧,在仔细筹谋后,王良与三两同志在夜间突围告捷,继续寻觅党内成员的踪迹,在晓行夜宿数日后,终于在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一带与党组织汇合。

井岗虎将,初显才华

1927年9月9日,王良积极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并与湘南起义部队一同经罗霄山脉抵达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彼时,南昌起义已经落下帷幕,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多地,历时八个月后,终于登上了井冈山,两支队伍成功会师。同年五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下辖三个师,王良任十一师第三十一团一连连长。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过程较为艰辛,湘南起义军与南昌起义军一众部队会师,山中田地不足,粮食难以补给上万名红军的吃食。再加上此时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思想错位,犯了“左”倾错误,命令红军朝着湘南挺进,一大堆湘南起义战士们沿途折返,却在彬州惨遭败北,兵力削弱严重。在失利的消息传至毛泽东同志的耳朵里时,其当即委派一队人马,即红三十一团三营去接应湘南大部队,一营则原地待命,固守井冈山。

谁知,红军兵力分散的情报很快就传到了敌军的营部之中,八月中旬,湘敌吴尚部和赣敌王均部协四个团来犯,红三十一团一营与红三十二团兵力明显不足,千钧一发之际,王良带领一连战士们杀出了一条血路,誓死守住了黄洋界哨口阵地,战士们士气高昂,团结一心,确保了刚刚生根发芽的井冈山红色政权得以继续存活下来。

敌军气焰灭了又燃起,企图通过机枪火力狙击的掩护,一举攻克黄洋界。王良看穿了湘敌的企图,了解到要想穿越攻守的屏障,必须从设满了竹钉的山路上一个接着一个爬上来,不可能一拥而起。王良托着下巴,忽然计上心来,命令红一连静静等待,待敌军进入到布防的阵地中,再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在王良的有力指挥下,巨石、木头等都成为了红一连击退的武器,敌军被砸的慌了神,纷纷四散逃开了。仅上午四个小时的时间,红一连便成功击退敌军三次进攻,在后续的战斗中,红一连坚如磐石,战士无一人伤亡,实在是振奋人心!下午,敌军受挫在前,不甘之情涌上心头,加强炮火轰击黄洋界,并发起了第四次进攻,王良依旧冷静待战,要求红一连做好战斗的准备。

在营部从茨坪军械处借来一门迫击炮时,王良知道反攻的时间到了。红军方一发炮弹打在了敌军驻扎的战地之上,湘敌内部立即引发了一阵骚动,许多人的质疑声在队伍中传播起来,红军的主力部队难道回来啦?敌军惊恐万分,王良带领山头的赤卫队员和当地群众,冲上前展开了一场厮杀。这一仗打得实在是漂亮极了。

在兵力差距悬殊的境遇里,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当天夜里,敌军撤兵,湘赣两省敌人向井冈山的“会剿”被彻底粉碎,毛泽东提笔写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几句诗句,被王良的足智多谋所折服。是时,井冈山又恢复了平静,天上的一两颗星,也好看极了。

前沿解难,血洒闽西

1929年至1932年的四年里,王良参与了多次险恶、激烈的对敌战争,并于第一次反围剿中,再次获得了毛泽东同志的诗词表扬。第一次反围剿时,蒋介石以十万兵马迎红军,战斗在龙岗打响。

这又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战斗,但红军仍旧势如破竹,取得了此次斗争的胜利。王良在战斗中采取了断敌后路的战斗策略,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俘敌9000余人,并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毛泽东同志听闻捷报,挥毫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全词如下:“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在此之后,还将张辉瓒佩戴的怀表赠与王良,以表彰其的功绩。1932年三月,中央红军编制调整,王良任红一军团四军军长,罗瑞卿任军政委。

时值1932年6月上旬,王良在石码镇宣传完红军的事迹、纪律后,准备与罗瑞卿一同回师赣南,歼灭南雄粤敌。两人从闽南漳州、石码出发,途径闽西,遇到了一些麻烦。红军是穷苦人民的兵,是工农的兵,但地主乡绅、土匪、兵痞却并不待见这支队伍。

在队伍行进时,当地的地主武装残余时不时冒头出来偷袭红四军,这些散兵并没有正面与红四军交锋,王良拿他们没有办法。6月13日,红四军到达了武平县的大禾圩,被当地的团匪头子兰启观逼停了队伍。本来王良的打算是不予计较,以免耽误赶路的进程,可是这个贼匪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一心想致红四军于死地。

王良为了通行顺利,与罗瑞卿一同到土围子的墙垛子附近,利用望远镜观察地势敌情,不料匪军将子弹直接对准了王良射了过去。王良头部中弹,当即倒地,罗瑞卿与红四军边打掩护,边抬着王良朝着树林子的隐蔽处撤离。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王良仍不忘党交给他的任务,他拼尽最后一丝气力说道:“老罗……你指挥……消灭敌人……让部队火速去南雄……完成任务……”罗瑞卿用力的点了点头,答应了他的请求。王良气息越来越弱,他将满是鲜血的手伸进衣服里,摸出一支钢笔与昔日毛泽东同志奖励给他的那块怀表,望着罗瑞卿说道:“这表……钢笔…留给你……你替我把它带到……胜利……”说完,便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王良军长牺牲后,被葬于永昌永隆围脚下。毛泽东同志表示:“王良是一个好干部。”而今,追思当年,王良虽然未能参与长征,却用热血培育了红四军的军魂与胆量,让红四军在长征路上征战四方时,所向披靡,英勇不屈。

王良,他是千古名将,他为革命插上了属于自己的鲜红旗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4 02:35 , Processed in 0.00809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