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济艺术讲述六招侦破伪青铜器 2020-01-01 16:36
上海虹济艺术讲述青铜器既然是红铜、锡、铅等诸多金属成分的合金,所以,往往因配料成分的不同,而使铜器呈现出从金黄到银白等各种不同颜色。例如铜器若含有一定比例的锌就呈现黄铜色,而含有一定比例的镍就呈现白铜色。很多非专业人员特别是初入青铜器一行的收藏爱好者,往往认为青铜就是青色,并把呈银白色的铜器误认为是银器,把呈金黄色的铜器看作是金器,闹出笑话,甚至破财。 一般来讲,青铜器辨伪有六种主要方法,各有各的妙用。 招数一:铸造辨伪。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极大部分是用泥范法铸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由于当时作伪的人只讲究器物的外形,还不知道古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因此,青铜器是否用泥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这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对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的全过程,要有确切的了解。后代伪器的铸造方法和古代用泥范法铸造完全不同,因而伪器所呈现的铸造现象也不相同。观察是否用泥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是看青铜器是否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即是否有“线”,也就是看应该合范之处是否留有对合的范痕。 在商周时代,任何一件青铜器,它的块范拼合的痕迹都有一定规格,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而任何一件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高手,也难以做得天衣无缝。有的青铜器纹饰不多,表层合范组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修饰,但在隐蔽处,如鼎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 而用蜡模法伪造的青铜器,表面较精细,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与泥范法铸造近似的效果。失蜡法能铸造各种开头和有特殊装饰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早期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任何范痕的,后期的失蜡法是在模上贴蜡片,所贴蜡片不合缝,铸成后会显示痕迹,甚至使人误认为是范线。贴蜡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紧贴一层蜡,其空隙宽度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在蜡上刻花纹并经修饰,蜡片也可以模印后贴上去,再逐层涂上细泥。在蜡片分块的隙合处,会产生微小的不接合的条痕,这种情况下青铜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新铸之器一般要重于原器,这是因为伪器或仿制器与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并经过长期氧化腐蚀的铜器是不同的。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氧化,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器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另一方面,伪器的蜡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仿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这是一个先天的毛病。因而伪铸之器一般都厚于原器,以上两方面因素叠加起来,伪品就明显地重于原器了。 上海虹济艺术讲述伪器系新铸,经叩击后声音清脆,犹如新铜,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孔,更少有铜液灌注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某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 招数二:器形辨伪。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如鼎是青铜器的大类,自商代二里头时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握不同时代的器形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的知识基础。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铸造的伪器,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杂拼,意在作奇,稀见为贵。直接铸造的伪器,有的器形或铭文只有部分有所本,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拼凑改造的作伪,是水平低的作伪,如果不仔细观察,也有上当的可能。这类作伪大多是在真的器物上做部分改造,使人产生新奇感,从而可以获得厚利。 招数三:铭文辨伪。 宋代以来,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因而当作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文,往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时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铭文方面,由此引发铭文作伪,而晚清是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劣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R的铭文就是如此。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由于范上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的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主体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字的上口就大。因此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这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当然,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而后刻的铭文,有的是有所本,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陷或显的刀凿痕。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颗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招数四:声味辨伪。 商周铜器多为铜墙铁壁一一书写锡铅合金,以手敲击,则发声清脆;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则更浓烈。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又未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混浊,也无土气味,却有汗腥味,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硒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味。有用树脂材料制作或修补的伪器,质地轻,颜色白,用手敲击,其声嘶哑。这些只是一般规律,因铜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时间长短、地区、土质等不同,轻重声音有所区别。 招数五:铜质辨伪。 战国以前的铜器,由于是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所以锡的成分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就越浅淡。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铜的质色。 招数六:断代辨伪。 上海虹济艺术讲述唐代以前的铜器习惯上称为古代青铜器,其历史既久,发展变化也很大。从商代至唐代,各个时期的铜器在铸造工艺、花纹、铭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铜器的花纹,多为平纹、二层花纹、三层花纹的;图案则是被夸张与改造过的各种动物形象,如四条腿的动物,在有的铜器图案中被改为两条腿,有的动物羽毛被代之以篆纹。平纹铜器的饕餮纹,在凸起的主题纹饰之间多以回纹填空。三层花纹的纹饰在器物上凸起,旁边凹下去的空间填上细回纹,这是三层花纹的特点。三层花纹的铜器,多有起脊的,如商方鼎,四面饰餐餮纹,口下饰夔纹,鼎腹中饰饕餮面纹,中间起脊,四角起脊,脊上饰豁口纹。
|